如何理解布歇油畫作品中的中國元素,它代表了一種什麼樣的審美趨向?

鴻鵠迎罡


布歇指鹿為馬的“中國風”在當時風靡一時,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想象力越軌的作品暴得大名,源於當時歐洲貴族浮華奢靡的審美需求,而作為皇家首席畫師、蓬帕杜夫人的寵臣的布歇,見風使舵地推出這樣一組中國組畫,正好迎合了這種上流社會審美現實的極致需求。某種意義上說,布歇這類中國風作品所引發的熱潮,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三寸金蓮”的渴求而導致的畸形審美並無二致。

《蓬帕杜夫人》

作為當時最流行的洛可可風格的宮廷畫家,布歇的作品充滿了脂粉氣息,背離真實的純粹而空洞的美是他作品最鮮明的個性。正如狄德羅說的那樣:“何等漂亮的色彩,何等豐富啊!他(布歇)擁有一切,除了真實。”他畫過許多蓬帕杜夫人的肖像,就連蓬帕杜夫人本人都曾在私人信件中說“他畫得很漂亮,但不是很像我”在這系列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布歇作品中的那種鋪張而繁複的刻意唯美的表達,這種虛張聲勢誇大其詞的不真實的美學透露出一種狡黠的虛偽,一如詩仙李白曾寫過的“一枝紅豔露凝香”之類歌頌楊貴妃的旖旎詩句那樣。但李白後來瀟灑的出走而“我手寫我心”終於在詩壇稱仙,而布歇卻一輩子在這樣的紙醉金迷的氣息中自得其樂,終落下乘,在西方藝術史上只能位列二流之列。

《戴安娜的休息》

《牧神與河神》

但客觀的說,一生媚俗的布歇的作品對古典主義的繼承和發揚還是功不可沒的,他的作品賦予古典主義以新的外在表現,光與色的融合細膩而華美,並以世俗的人性極力消解了古典主義作品神性的光芒。當然,他的這種世俗化的格調並不高,與人本主義的表現大相徑庭,而是帶有一種墮落氣息的貴族審美傾向,偏於肉慾和情色。

布歇作品《化妝》。清晰可見屏風、蒲扇等中國元素

出於當時歐洲貴族迷戀東方情調的審美趣味,布歇作品中中國元素自然而然地不時流露出來,運用諸如屏風、瓷器、蒲扇等當時流入歐洲上流社會的代表性中國風因素點綴其中,這種看上去不搭調的中國風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客觀地狀摹了當時的貴族中流行的風尚。而這樣的作品集大成者就是他所繪製的中國風系列作品,雖然這些畫虎類犬的作品與當時中國的風土人情等客觀真實相去甚遠,但其精神內核與當時歐洲貴族對東方的想象卻高度一致,這也是他這一系列作品走紅的最主要因素,從這點意義上說,他對當時那個浮華時代的審美還是具有深刻的表現力的,但沉醉其中的布歇終其一生並未走出這種泥沼,這種歷史的侷限未免是一種遺憾,也造成了人們對他作品評價的極端尖銳不可調和的對立。

《中國皇帝朝拜者》

《中國歌舞》

《中國廟會》

正如成也蕭何敗蕭何,布歇無疑是幸運的但同時也是不幸的。他流光溢彩的作品,自始至終匍匐在一個時代的浮華和荒誕之下,這種風格成就了布歇的同時也限制了他的藝術高度。


吃素的穿山甲


是一種流行的附庸風雅,

也是一種獵奇。

作為18世紀的宮廷藝術家,

為了討好皇室和蓬巴杜夫人對中國文化的喜愛,

布歇繪製了多幅中國風的油畫——

布歇《梳妝室》,

畫中表現了法國貴族女孩們的屋中裝飾著中國風的屏風,

這在那個時代象徵著高雅的品味。

畫中表現的是瑪麗皇后和路易十六,

把中國的雜耍團隊請到宮廷後花園,

跟著這些中國雜耍人學亮相。

布歇《中國皇帝的朝拜者》

布歇《中國歌舞》

布歇《中國狩獵》

布歇《中國廟會》

布歇《中國皇帝的盛宴》

布歇《中式婚禮》

布歇《中國捕魚》

布歇《中國皇帝的朝拜者》

當然,

也有很多這種看上去“純粹”的表現中國鄉土內容的畫面,

但平心而論我們都能看出來這些畫一點都不“地道”,

並不完全是中國的精髓甚至連皮毛都沒有,

只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國的樣子而已。

因為古老東方對西方人來說就是種神秘而遙遠的存在,

具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和西式加工

中國風在那個時候的盛行,

因為洛可可時代精緻和繁複的文化風範與當時的清宮趣味正好吻合。

宮廷的趣味的奢侈無度和奢華繁瑣總是格外相似

奢侈而講究的生活與文化藝術方式

便自然而然的尋到了共鳴

並融合著將這種風格推上了極致。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請盡情點贊評論吧!


art張小玉


《布歇油畫中國風,喜繪青花喬凡尼》如何理解布歇油畫中的中國元素,這即是個需要研究的藝術問題,又是個淵遠流長的歷史問題。中華文明對英法等國的影響是巨大的,那時的路易皇帝和維多麗亞王朝都把眼睛投向中國。

(1)法蘭西與中國風

布歇的系列中國風繪畫,《中國皇帝的朝拜者》《中國廟會》《中國捕魚》等,是西方畫家最系統,最全面的描繪中國人生活的作品,上至皇帝下至漁民,民間演藝到百姓廟會他無所不畫,他讓我們看到了三百多年前的中國面貌。《路易十六皇后賞中國雜技》是畫路易十六王后的宮廷生活,十四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還有從新疆到波斯經敘利亞到阿拉伯商旅路線,還有土耳其等國那時的多國向英法意朝拜進貢,把中國文化和商品傳入西方,加之路易十四和康熙使節禮尚往來,中國文化和用品飄揚過海到英法等國。


油畫大師布歇的作品《梳妝的維那斯》

布歇的《中國皇帝朝拜者》,看畫右下角大尺寸陶瓷彩繪將軍罐,那是17世紀中西商貿中,英法等國的廣彩陶瓷定製品,從廣州口岸到西方。



布歇的《中國狩獵》畫中是用網來捕獲飛禽,

(2)喬凡尼畫中國青花瓷

大家都去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到過美第奇展館,那個展廳的青花瓷器就幾十件,包括只有故宮才有元青花瓷器,談到布歇畫中的中國原素,我們不得不說提香的老師,偉大的意大利大師喬凡尼.貝里尼,他比布歇早一百多年,在1514年畫了一幅驚世之作《諸神的盛宴》,見下圖,畫了西方人心慕景仰的多位神仙,那樣壯重神聖的宗教畫,卻有神仙和仙女色迷迷的調情,見下面第三圖,由此可見當時文藝復興的寬鬆氣候。那裡面有多件青花瓷器,包括花神捧著的,足有40釐米的青花大碗,見圖3,路易十六王朝不僅盛行中國風,並在皇宮不遠處,建立了模仿中國陶瓷的陶瓷場,布歇作品裡有不少中國陶瓷。遺憾的是因為他那個驕奢淫逸的,就急那個看中國雜技的皇后毀了他,使他上了斷頭臺。


意大利油畫大師喬凡尼.貝里尼
的《眾神的盛宴》,裡邊的青花大碗,青花大盆都是中國瓷器,那時只有皇室才能使用。

喬凡尼《褚神的盛宴》局部,裸體女頭上頂的陶罐,這是中世紀歐洲英法意德還沒有陶瓷盆碗碟罐食具之前,常用的食物器具,十七世紀在英法等國最早管紫砂製品叫軟陶。


喬凡尼《諸神的盛宴》局部

神仙也放蕩的把手伸進女神的大腿,旁邊毛驢的一聲嘯叫,搞得眾神轟堂大笑,一張很幽默的大師傑作。看畫中那中國敞口青花磁盆和頭頂大碗。

《諸神的盛宴》局部,女神手中使用的大尺寸青花湯bo,可放各種液體酒和湯粥類。

法國宮庭大師布歇的《維那斯的愛慰》

宮庭畫家布歇的《蓬巴杜夫人》

布歇畫過無數張這個巴黎交際花的肖像,以至後來畫的許多維那斯的面部,都是蓬巴杜夫人為模特的。
布歇畫中的屏風是中國花鳥畫,這是那時中國出口漆器八扇屏風


布歇畫中路易十六皇后學演中國雜耍


布歇的《荻安娜出浴》

布歇的中國元素作品
布歇的《中國歌舞》那時南方街頭藝人的演出


長江39563631


我以為,站在全球文化視野之下,看18世紀這一時期的歐洲正處於劇烈的變革時期,而中國正處於滿清康乾盛世這最後一個君主專制社會的全盛期。其時,強大的東方,在西方人眼中是神秘的,不光風光旖旎,而且民俗風情,處處充滿了讓人探索的慾望。因之,對東方許多神秘的傳說,便隨著航海家與商旅們的所見所聞,化為藝術家筆下的精美圖畫,描繪出他們心中中國社會的綺麗美好。

布歇《牧神與河神》

因之,如果要追根溯源,就很有必要對元朝時來中國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與他60餘萬字的遊記做一回顧,更要梳理出在喬凡尼·貝利尼《諸神之宴》中的中國元素青花瓷。而中國的瓷器據說最早於唐代被銷往日本、印度、波斯、埃及等地,而在17世紀的歐洲的份額大增。而人們對神秘物像的探索與好奇,是他們無法擺脫的誘惑,而中國的傳說,一直在歐洲人心中,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

喬凡尼·貝利尼《諸神之宴》

而站在全球化視野下,觀照18世紀的東西方社會生態,你就發現,這個世紀注重的是“穩定”與“和諧”,更是人們對自然探索的萌芽期。在政治上,歐洲各國開始與中國、印度和土耳其進行小規模的通商貿易,並持續在東南亞與大洋洲建立殖民據點。此時多數的王權國家(如滿清、蒙兀兒帝國、法蘭西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正處於全盛時期,但民主思潮卻逐漸燃起,並以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影響最深。學術上,在西歐興起的啟蒙運動開始挑戰基督教教會的思想體系,使科學的成果感染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而歐洲以外的地區也透過傳教與貿易的方式接觸這思潮,進而產生小規模的學術復興運動。另外,由於商業上的需要,部分技術孕育而生,成為工業革命之濫觴。而在技術外,生產與管理方式在西歐逐漸發生改變:傳統世襲的學徒制逐漸被破壞,分工與工廠生產方式開始抬頭。藝術與文化上,追尋希臘與古羅馬風格的新古典主義盛行西方世界,並影響印度與中國的宮廷藝術。但同樣的,中國和大洋洲的文化物品流入歐洲,使西方世界的上流社會吹起十分表面的異國風。

布歇《中國皇帝上朝》

於是,布歇在1742年以中國元素創作的“中國組畫”,便新鮮出爐了。他的中國組畫有《中國皇帝上朝》《中國捕魚風光》《中國花園》和《中國集市》這四件。畫面分別以皇家貴族、漁民生活、中國人的休閒及壯闊的集市風光,表現出中國社會四個不同層面的人文風情。這也許是畫家的有意安排,也許是畫家認為這四處風物,最能代表中國的文化審美及時下中國人的生態。畫面上出現了大量寫實的中國物品,比如中國的青花瓷、花籃、團扇、中國傘等,都具有鮮明的中國元素。畫中的人物裝束很像是戲裝,與當時的清朝裝束還離得比較遠,但中國特色還是很明顯。

布歇從來沒有來過中國,更沒有看到過故宮,但這幾幅作品的靈感來自中國瓷器上的繪畫,再加上布歇的藝術想象。我們不知道其時法國的路易十五是否上朝以及如何上朝,但是,中國皇帝肯定不是像布歇所畫的那樣上朝的。至於中國花園是怎樣的,中國人在花園中是怎樣遊玩的,我們是知道的。但是,布歇的作品中所表現的中國花園和中國遊人,除了面孔像是中國的,其餘的地方,都像法國人,準確地說,更像法國貴族。

因之,站在東方神秘的誘惑大時代背景下,布歇為了迎合法國貴族,便從中國的工藝美術品、瓷器、漆器和紡織品中汲取靈感,將西方人所喜愛的“中國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觀瞻布歇四幅關於中國印象的組畫,你就會發現,西方文化記憶基因與中國人的巨大區別。你就發現,根殖在不同種族之間的繪畫意識,是難以從生命認知上來表述的。但好在布歇,以自己對中國元素的表述加上對中國人的認知,畫出了這幾件作品,無疑打破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鏈接,使東方的元素,在藝術至上,為西方的繪畫添加了一份難得的東方符號。同時,東風西漸,使西方人從自己藝術家的審美中,對東方的民俗風情有所新的瞭解。

布歇《中國歌舞》

布歇《中國狩獵》

布歇《中國集市》

布歇《中國皇帝的盛宴》

布歇《中國捕魚風光》


昊愚堂夜畫


17世紀到18世紀在歐洲颳起的中國風的確非常盛行,其中影響最為深刻就是藝術和生活領域,而蓬巴杜夫人的寵臣,洛可可的代表畫家,被當時很多革命家唾罵的宮廷畫師——布歇,也在這一時期創作了一些富有中國特色的作品。

(畫家布歇)

首先,對於這一現象,與其說是一種審美趨勢,倒不如說是一種獵奇心理,類似於如今中國出現的哈日哈韓。用法國著名漢學家亨利一科迪埃的話來講,就是:“中國藝術尤其具有了一種特殊性,也就是一時的迷戀,是一種風尚,一種短促的好奇勁兒,而沒有留卜真正深刻的印記。”

其次,對於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①新航路的開闢。17世紀到18世紀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新航路,新市場的開闢,極大地拉近了歐洲與中國的聯繫,即便當時的中國正處於閉關鎖國時期,但在各個方面仍有所交流。

②與啟蒙運動的碰撞。17-18世紀,歐洲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時期—啟蒙運動,以伏爾泰、魁奈為代表的啟蒙運動思想家對中國文化表現出讚賞、傾慕的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進了中國風的盛行。

(伏爾泰)

③教會的正面推廣。17-18世紀出於某種目的耶穌會士筆卜描繪了遙遠神秘、開明溫和、文質彬彬、富有智慧和道德的中國形象。



ART弗裡達


說起布歇,其實很多人即使不瞭解這個人,也見過他的畫,他的畫不單單在西方,在國內也很有市場!

我們一直說某種趨勢,其實就是一種潮流!就好比我們做設計工作的,從以前的寫實、3D風格又到後來的扁平風格,又到現在的手繪、寫實風格,這其實就是一種審美的潮流!

布歇作品▼


我們一直在說藝術家一直處在潮流的前沿,引領潮流,可是到底是藝術家在引領潮流還是潮流受到普通人們的影響?

布歇作品▼

這個問題很難解釋!在這裡布歇作為宮廷畫師,服務於當時的蓬皮杜政權,為了討好當時對政權高層對於中國文化的喜好,就創作了大量的帶有中國元素的作品,裡面的絲綢、瓷器、傢俱乃至生活方式。

而同樣的,布歇的這些作品也推動了這種潮流,使得中國文化在當時備受歡迎,兩者其實都在相互影響!

布歇作品▼

藝術雖然來源於生活,但是它的根本目的還在於為生活服務!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