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在三國亂世深藏不露,一生從未出手?劉備曾把他當做諸葛亮!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提到諸葛,世人自然而然就想起“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甚至連被孫權譽為“神交”的諸葛瑾也只剩下諸葛亮親哥這一身份,而諸葛均是何許人也,就不得而知。畢竟諸葛瑾諸葛亮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厚的一筆。作為同一家庭長大的三兄弟,諸葛均一直被兩個哥哥的光彩遮蓋,其實諸葛均也是一個不凡的人,只是歷史對他淡薄掉了。

歷史上,諸葛均鮮有文字記載,甚至連最起碼的字(諸葛瑾,字子瑜;諸葛亮,字孔明)都未記載在冊,其簡介也是寥寥數語,且絕大部分還是記錄未成年時的經歷,成年後的履歷就只有三句,即諸葛亮出仕劉備後,諸葛均仍留在隆中種田度日;後兄長諸葛亮引薦劉備,216年出任長水校尉官職;蜀漢滅亡後與宗預被遷徙至洛陽,在途中病故。

此人在三國亂世深藏不露,一生從未出手?劉備曾把他當做諸葛亮!

諸葛均的不凡,在《三國演義》寫得很隱晦,不經意間就從字裡行間中流逝掉,一不小心就將比肩孔明,技壓子瑜的諸葛均直接忽視掉。

原著有三處細節側面體現出諸葛均的非凡。

第一處是第三十七回劉玄德三顧草廬時第二次到隆中茅廬:到莊前下馬,扣門問童子曰:“先生今日在莊否?”童子曰:“現在堂上讀書。”進門後方知堂上讀書非諸葛亮而是其弟諸葛均。劉備口中的先生與草廬童子嘴裡的先生雖截然不同,但有點是相同,即諸葛亮諸葛均在草廬裡,甚至在隆中都被人稱之為先生。先生,在古漢語裡,就不像現代語境,只是對男士的稱呼。先生,表示恭敬的稱呼,是尊稱,在不同的時期可能會稍有不同的外延,但基本是對有一定地位與身份的人的一種尊稱。古代,先生通常是指年長有學問的人。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均才十八歲,舞象之年,還未弱冠。為此,諸葛均在隆中一帶同諸葛亮一樣都是有學問。

此人在三國亂世深藏不露,一生從未出手?劉備曾把他當做諸葛亮!

第二處也是在同一回劉備問諸葛均曰:“聞令兄臥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均曰:“不知。”“不知”兩個字,簡短而又精闢的回答,給劉備留下了無限的遐想:諸葛均一詞雙關,模稜兩可。諸葛亮諸葛均兩兄弟打小相依為命,形影不離,知根知底,知孔明者,理應諸葛均。然而當劉備問諸葛亮的才能謀略時,諸葛均竟以“不知”兩字來回答,真是出人意外:認同諸葛亮的才能謀略出類拔萃,當世無人可比,需要劉備自己去挖掘;自認為自己的才能比諸葛亮還高還有水平,內心不服氣,還十分羨慕自家兄長年長八歲,出名早,美名傳遍荊州。

此人在三國亂世深藏不露,一生從未出手?劉備曾把他當做諸葛亮!

第三處是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中劉備第三次到孔明茅廬: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正遇諸葛均。玄德忙施禮,問曰:“令兄在莊否?”均曰:“昨暮方歸。將軍今日可與相見。”言罷,飄然自去。飄然雖有五種解釋:輕捷貌、飄泊貌、高遠貌或超脫貌、輕鬆閒適貌和飄殘貌,但用在該處,高遠貌或超脫貌是最恰當的解釋。諸葛均毫無拖泥帶水回答完劉備的詢問後就飄然自去的情景與明代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予觀古人尚哲簡戇,因事蟬脫,如季札、 蘧瑗、 晏嬰、 樂毅之流,皆值禍難飄然,有以自立。”可謂是異曲同工。飄然一詞,暗喻諸葛均一身集季禮讓國的胸襟、蘧瑗知非的勇氣、晏子春秋的智慧、樂毅伐齊的仁義。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徒有宣傳自己,吹噓自己的嫌疑。特別在講究謙虛謹慎的古代,這可是讀書人的禁忌。有才之人,有識之士理應像諸葛均這樣,謙虛且謹慎,含蓄且委婉。

諸葛均,雖籍籍無名,卻以不為人知的才識和與眾不同的方式生活在動盪亂世的東漢三國,活得瀟灑,活得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