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被封在边疆的诸侯,为何燕国却一直很弱?

Mrs李的博儿


文|小河对岸

通常来说,被封在边疆的诸侯国,其发展空间较大,也易於崛起。齐、楚、晋、秦,赵,莫不如此。但有一个诸侯国却似乎是另类,此即是燕国。燕国虽也被列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其国力却长期很弱,也缺乏存在感。若不是战国后期,燕将乐毅合五国之兵,连下齐国七十余城而几灭齐国的那一次惊鸿之举,燕国真得很难被列入战国七雄。

燕国之固弱,令人瞠目结舌,曾趁赵国长平之败、壮者皆死的机会,而举国伐赵。燕军虽拥有五倍於赵的兵力,却仍被赵国打得大败、并围了国都。数年之后,燕国见赵国数困於秦国,廉颇也去将离赵,想因赵国之弊再次攻之,结果又一次大败,主将剧辛被杀,燕军损失两万。可以说,论诸侯的实际战绩,燕国的表现对比中山国、宋国也都相形见绌。那为何地处边疆的燕国,却如此羸弱不堪呢?

燕国,为召公奭的封国。因成王年幼,召公奭留在周室辅政(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而未能就国,故由其长子克就国。燕国的早先地位,在宗室之中,仅位於鲁国之后,也是北方最为重要的封国。但为何燕国却长期默默无闻,发展缓慢呢?

首先,燕国的位置过於偏北,远离了华夏诸侯的核心圈,甚为孤立而不利於其交流与成长。春秋时期的燕国,很少参与诸侯的事务与纷争。故而,关於燕国的史籍记载也很缺失。而各诸侯强国,都是在交流与碰撞中,才得以成长与壮大的。燕国缺少这种历炼,长久也就自然渐渐落后了。

再则,燕国虽立国甚早,却历经两次灭国之灾,影响了其势力的发展。前7世纪,山戎势力强盛,屡屡南侵,燕桓侯为躲避山戎侵扰而被迫迁都。燕庄公在位时期,燕国更是在山戎的大规模入侵之下差点亡国,后赖齐桓公出兵相救、击败了山戎,才得以保全。而进入了战国中后期,因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而引发了“子之之乱”,齐国、中山国趁乱攻破了燕国,燕国再次几乎亡国。虽然,燕国在燕昭王的招贤纳士下,而使燕国得以恢复与富强,并差点灭掉了齐国。但毕竟底子过於薄弱,起步又太晚,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燕国的宜农地区也较为狭小,影响了其崛起速度。燕国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北为东胡,南为齐、中山、晋(赵)等国。适宜农耕的地区甚为狭小,又易遭到海侵。故而,燕国一直很贫弱,影响了其崛起速度。司马迁也曾对燕国评论道:..燕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通“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後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参考史籍:《史记》、《左传》等等


历史闻知社


燕国弱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1.天气气候。2.农耕技术。3.人口数量。而且这三点都是互相关联的,下面作详细解答。

1.天气气候。众所周知,燕国处于今河北北部至东北三省地界,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较长,且广泛分布冻土层及沼泽,所以当时不适合粮食生长,而且战国时粮食总类有限大致有黍(黄米)、稷(谷子)、稻、来(小麦)、牟(大麦)、菽(大豆)、麻(大麻)。其中适合燕国种植的只有大小麦和黄米。所以天气气候制约了燕国的粮食产量,而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不够直接影响了燕国军队的战斗力,从而使他显得有点弱。



2.农耕技术。战国时期农耕技术还主要是木犁加人力,燕国也不例外,虽然后期燕国的冶铁技术迅猛发展,但也仅限于燕国南部地区即今天河北北部,因为燕国的特殊气候和落后的农耕技术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低下,而粮食产量直接影响了第三个原因,人口的数量。



3.人口数量。上面说到燕国气候不便及技术落后从而导致了最重要的人口不多,在那个人既是生产力的年代,人口的数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盛,而且人口少还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因为粮食少,所以人口少,因为人口少,粮食产量更少,粮食产量少,迁入人口就少,迁出人口就多,而又连年打仗,最终的结果就是人口越来越少。

从古至今,任何时候,打仗都是拼的后勤与人力,而燕国人力少粮产又少,所以燕国弱大概就是这几个原因吧。


其志安天下


战国七雄,燕国确比较弱小,名声不及其他六国。但燕国也曾有过辉煌的时期。

燕昭王时,昭王为了向齐国复仇,振兴燕国,思得人才。便在幽州筑起一座高台,上置黄金,名为黄金台。他先封了一个才能一般的各叫郭隗的人为大官。天下人士闻讯而来。其中有一人,名叫乐毅。昭王与之交谈,知道乐毅乃一非常之人,十分高兴。便封乐毅为大将军,统帅大军攻打齐国。乐毅用兵得法,节节获胜,征战五载,连续攻占齐国七十二座城池,只剩下海边的两座城池。齐王逃到那两座城池里抵抗,一时没有攻破。燕军眼看就要大获全胜。这时,燕昭王死,燕惠王继位,齐国使反间计,利用燕国的一个奸臣,向惠王说乐毅的坏话,大意是说乐毅私通齐国,故意拖延攻城。燕惠王听信了谗言,撤了乐毅的职务,换上了另外一位平庸的将领去指挥军队。结果,齐国大将田单施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了全部失地。燕国又恢复了被人欺凌的境地。

一国强或弱,主要在君主。君明则国强,君庸则国弱。燕国之弱,在于缺少明智而积极作为的君主。昭王用乐毅,国强。惠王罢乐毅,国弱。燕之弱,亦明矣!

欢迎点评。


WM晓奇


燕国在春秋战国的诸侯国中非常特殊。它是周武王分封的第一批诸侯国之一,首任诸侯是召公奭,这是与周公旦齐名的社稷重臣,燕国也由此与周公旦的鲁国、太公望的齐国、唐叔虞的晋国并列为当时的四大诸侯国,燕、晋戍守北疆,齐、鲁拱卫东海。而在四国中,燕国是唯一一个一直坚挺到战国末期的诸侯国。

不过,历史悠久不代表强大。漫长的历史很容易成为包袱,造成燕国的固步自封和极度保守。燕国在西周、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模糊不清,战国时期足够影响天下格局的事件也屈指可数:苏秦合纵、子之之乱、五国伐齐、荆轲刺秦,基本就这几件,除了燕昭王时期短暂振作了一段,基本没什么可说的。

不少细节都可以看出,燕国早已落伍于时代的政治理念。燕王哙仅仅因为一心当“圣王”,就决定禅让给子之,足见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乐毅对即墨、莒城围而不攻,试图“感化”民众,很难说是否有燕昭王的意思在里面;荆轲刺秦王事件也很耐人寻味,行刺其实是完全没意义的,太子丹依旧执意要去做,为什么?很可能只是为向秦王出一口气。燕国频频向齐国、赵国挑衅的举动,也可能出于相同心理:自己是老贵族,不能跌了面子。正因为这种极度落后的政治理念,导致燕国在整个战国时代始终在七雄中排名倒数。

当然,政治原因之外,燕国还有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处于苦寒之地,环境恶劣等。不过这个诸侯国也绝非一无是处,燕昭王时期的大将秦开就曾平定东胡,把燕国的疆土拓展到辽东甚至朝鲜,燕国的铁器也比较发达,燕下都遗址出土过铁兵器和铁冑,物产方面,毛皮、枣、栗也都有名。总体来说,燕国是相比其他战国要差很多,但本身实力还是有的。


张不叁读秦史


当时的全球森林覆盖率肯定是大于今天不少的,从气候来讲,二氧化碳含量应该偏低,那燕国绝大部分区域在冬天多半能冻死人,而且以当时的饮食水平、农业手工业水平都比较低,没有普及的暖气、热炕,没有棉袄、羊毛衫,没有丰富的食物选择,每年下雪都具备灾患,其周边,南向拓张有中原诸国,西、西北是山地、交通困难不利于军事民生,只能走辽西走廊向辽东,但辽东向北气候又更加恶劣了,而且辽东主场作战的东胡部族也是相当彪悍的。

也就是在技术条件没有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燕国想要强大必须使国土向南延伸才能获得足够的人口、耕地发展国力,然而燕昭王没能等到那一天,而燕惠王无雄主之姿,诸国也不想燕国真的吞下齐国真正强大起来,失败后的燕国国内外的政治环境都不容乐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