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逾期,剛兌,還是不剛兌?

P2P逾期,剛兌,還是不剛兌?

當逾期發生時,剛兌,還是不剛兌?

這是所有P2P平臺都會面臨的重大抉擇,這幾乎等同於“哈姆雷特之問”:生存,還是毀滅?

自P2P網貸進入中國以來,剛兌逐漸成為行業潛規則,誰不剛兌,就很可能慘遭淘汰。

2014年10月,老牌P2P貸幫網遭遇一筆千萬元壞賬,當時該平臺CEO尹飛堅持不剛兌,並放話稱“兜底本來就不是平臺應該做的事情”。

這被視為國內P2P行業放棄兜底的第一例,引發軒然大波,貸幫網自此一蹶不振。

正面的例子是,作為國內第一家P2P平臺,拍拍貸早些年堅持不兜底,於是一直磕磕絆絆,直到其推出本金保障計劃尤其是“彩虹計劃”之後,迅速走上快車道並登陸紐交所。

在現實面前,很多從業者相信,不剛兌就會死。真的如此嗎?

其實,逾期不是世界末日,不剛兌不代表不作為。在新的監管格局下,平臺如何合法合規地應對逾期風險,堪稱信息中介平臺的核心能力。

1、P2P的零逾期幻覺

P2P沒有逾期,就像銀行沒有壞賬,都是天方夜譚。

作為傳統金融體系的補充,P2P面向的是信用資質相對較差的個人及企業。這意味著,P2P借貸的風險更高。

然而,我們總能看到大量平臺宣稱“零逾期”。

截至目前,共有118家機構接入了互金協會的“全國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大部分平臺披露的逾期率數據均為零。

而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8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96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829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較上季末上升0.12個百分點。

這種零逾期,明顯有悖於常識。它是如何產生的呢?

答案是平臺通過安全保障措施,在項目逾期之後第一時間進行了代償,出借人如期獲得本息資金。這些措施包括風險備用金、第三方回購、履約保證保險等。

所以,並非沒有逾期,而是逾期以別的形式而存在,不體現在P2P平臺的報表中罷了。

從合規角度來看,上述安全保障措施,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

根據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最新公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合規檢查問題清單》,監管部門明令禁止網貸平臺直接或變相向出借人提供擔保或承諾保本保息,包括由網貸機構自身保本保息、代償逾期債權、回購債權,以及設立風險準備金、備付金、客戶質保款等各類風險保障機制。

概言之,行業裡的零逾期是一種假象,往往是平臺不合規的剛性兌付的結果。這不僅對投資人形成誤導,更危害行業的長遠發展。

理解金融的本質,理性認識逾期,是投資人的必修課。可是,不合規的剛性兌付,會讓投資人始終無法上完這一課。

對P2P平臺來說,他們有太多理由去選擇剛兌。

如果剛兌,可以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免去了輿論壓力與聲譽風險,一定程度上還有利於平臺吸引更多出借人,從而做大規模。

如果不剛兌,免不了遭受投資人的口誅筆伐,平臺聲譽將面臨嚴峻挑戰。哪怕平臺並未承諾或者暗示兜底,在實際中都很難全身而退。

2、逾期不是世界末日

只不過,剛兌就像鴉片。一旦走上這條路,就很難走得長遠。

這是因為,剛兌往往建立在資金池乃至自融的基礎上。當風險降臨的時候,這些不合規的平臺恰恰是最脆弱的。

一旦剛兌了第一次,投資人會要求第二次、第三次……這對任何信息中介平臺來說,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正如道口貸CEO羅川所說,目前行業集中出現爆雷問題的平臺,要麼從一開始從業者就居心不良,要麼就是發生了風險沒有出清,企圖維護“剛性兌付”的金身,拆東牆補西牆,甚至自融來填坑,不斷滾大有毒資產,最後崩潰。

在羅川看來,真正合法合規的網貸是不可能發生跑路爆雷事件的,因為每一筆出借和每一筆借款都一一對應,即使發生部分的逾期事件,也僅僅侷限在出現風險的這部分,其他部分是不受影響的。

從業者未嘗不明白這個道理。只不過當逾期真正來臨的時候,他們往往選擇眼前的苟且,或者說不願意直面不剛兌的後果。

但這種轉移風險的做法,無法真正化解風險,反倒有可能將平臺拖入更大的風險之中。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平臺在這次爆雷潮中如此不堪一擊,因為風險一直被隱藏,卻始終在累積。

事實上,逾期之後,除了盲目剛兌,平臺還可以做很多事情,這才是考驗網貸平臺成色的試金石。

不剛兌,不代表不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P2P平臺應當在法律法規範圍內,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職責範圍內,維護投資人的利益,幫助他們最大限度挽回損失。

諸如違約事件爆發後,某平臺一方面選擇不剛兌,另一方面採取強有力的追償措施,短短一個月即追回大部分損失。而在短暫的衝擊之後,其業務逐漸平穩下來。

與此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投資人正在變得越來越成熟,對逾期的認識越來越理性。

P2P行業的前景,或許不必那麼悲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