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業分享:22萬億銀行理財新規正式落地,降門檻去“剛兌”!

恆業分享:22萬億銀行理財新規正式落地,降門檻去“剛兌”!

  國慶節前,銀行理財人終於盼來了理財新規的正式落地。

  經過兩個月的徵求意見,9月28日,銀保監會正式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下稱《理財辦法》)。


恆業分享:22萬億銀行理財新規正式落地,降門檻去“剛兌”!


重磅政策紅包落地

  此前,9月20日時一度有因中國結算修訂開戶規則,令市場揣測20萬億銀行理財將要入市,認為是超級利好,甚至有人評論稱此舉意味著新一輪牛市行情的開啟。

  不過可惜的是,中登公司事後緊急闢謠,未讓市場有進一步動作。

  但就在今天(9月28日)盤後,銀保監會正式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下稱“理財新規”)。

理財新規主要有10大要點:

一、銀行私募理財銷售引入投資者冷靜期。

二、允許銀行公募理財通過公募基金投資股市。

理財新規第35條提到: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以投資於國債、地方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票據、政府機構債券、金融債券、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同業存單、公司信用類債券、在銀行間市場和證券交易所市場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其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以及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認可的其他資產。

(簡單來說,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範圍大大拓展了,可投資幾乎全部公募基金產品。)

三、理財子公司要獨立開展業務。

四、可投資產支持票據(ABN)。

五、個人首次購買需進行面籤,但不強制網點面籤。

(不強制網點面籤,也就是說可以通過網上進行面籤。這一點改動雖小,但非常重要,特別對年輕人來說,懶會阻礙他們做很多事。)

六、強化信息披露,公募開放式理財每天披露。

(這也是很重要的一條,銀行理財產品的不透明問題被詬病已久,特別是強制規定公募開放式理財產品每日公開披露淨值,向公募基金靠齊。)

七、非標資產不超過銀行總資產4%。

八、禁止通道和嵌套投資。

九、開放式公募理財持有現金類資產不少於5%。

十、保本理財產品全部劃歸結構性存款或其他存款管理。

(此舉會減少理財產品幾萬億的賬面數字。)

  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業務總體運行平穩,6月末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為21萬億元,7月末為21.97萬億元,8月末為22.32萬億元。

對保本息說拜拜,選擇風險承受很重要

  銀行理財已經在公眾心目中固化了“保本”概念,但是,現在銀行理財已經明確“去剛兌”,意思就是,跟保本說拜拜了!

  以前你去銀行買理財,那叫一個熱情。你問他有風險嘛?肯定給你說沒風險,銀行哪有風險?放心吧,都是保本保息。說實話,中國老百姓風險意識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跟銀行的“非正確宣導”有關係。但凡是一說保本保收益,別管是銀行還是別的什麼理財機構,投資人準相信。

  無疑,這讓中國的大部分投資人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認為但凡承諾保本保息的,最後都能保本保息。其實並不是,銀行理財之所以打破剛性兌付,很大程度上講是因為銀行的很多理財產品“風險較大”,銀行作為國家信用背書,不管是風險大的還是風險小的,最後全部“硬著頭皮”剛兌了。

  打破剛性兌付,並不是對投資人的“不負責”,而是對投資人的“負責”。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醜話說前面,萬一出問題風險自擔。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接受投資者委託,按照與投資者事先約定的投資策略、風險承擔和收益分配方式,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

  其中講到的,風險承擔就是指的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尋找適合和匹配投資人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進行匹配。

  由於理財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過去,為了迎合風險承受能力不是很強的投資者,很多銀行都推出了不少保本保收益的產品。

  也就是說,投資期限和收益率都是事先定好的,等到期了就會連本帶固定收益一起兌付。

  與此同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即使旗下產品產生虧損,但仍然都會利用其它資金來兜底處理,以實現剛性兌付。

  這也讓很多人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銀行理財產品完全無風險。

  然而,新規的實施意味著 大家眼中所謂的“安全屏障”將統統被打破。

  未來,大家在對某個理財產品下手前,一定要權衡好收益和風險。

  要像買基金一樣,時刻關注著產品的收益波動情況。

  要分析比較,哪家投資管理能力強,哪個投資經理業績好。

  還要搞清楚自己的資金到底是被用在了哪裡,靠什麼賺錢。

  否則,一旦出現虧損又或是兌付問題,所有損失只能自己承擔。

  所以投資人在購買之前就要想好,反正“虧了風險自擔”,千萬別硬著頭皮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