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皇室爲什麼能夠在辛亥革命中全身而退,沒有被滅族還被優待?

自由不自在250


有網友問:滿清皇室為什麼能夠在辛亥革命中全身而退,沒有被滅族還被優待? 很多網友認為,清軍入關導致上千萬人死亡,揚州、廣州、太原、嘉定屠城無數。

結果最後還被優待,成為中國古代王朝滅亡,結果最好的皇室。每年還要給400萬銀元,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和頤和園,王宮爵位照舊,八旗照常發薪餉。這主要是因為清朝在滅亡的時候還是有一定實力的。

而且,新軍內部也已經分裂,反清勢力本身就很多派別。南方的革命軍經過幾場大戰,已經明顯不是袁世凱北洋軍的對手,再打下去很可能自己先失敗。

而袁世凱也急需清朝皇帝退位,如果時間再長,北洋軍自己都會發生分化。再過一段時間說不準北洋軍哪位師長,旅長就被清朝拉過去了,反對自己了。而清朝本身在內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還有很大的權勢。

同時在寧夏、陝西等地的清軍已經開始反攻,並且打敗了當地革命軍。對於袁世凱來說隆裕太后性格弱點是最後的機會,如果隆裕太后是強硬派,其實袁世凱也沒有機會成功。

就是要在隆裕太后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迅速奪取位置,那麼給予給優厚條件就是必須的籌碼了。最後就是如果清廷宣佈袁世凱為叛賊,那麼北洋軍的軍餉就會很快斷炊,畢竟當時清廷還掌握著關稅和外國貸款資格。

北洋軍一旦發不出軍餉,清廷再加封袁世凱下面的師長們。那麼,最後的結果還很難說,為了可以順利解決問題,拉攏清朝大部分官員,徹底壓制南方的革命軍。袁世凱就必須給予清廷優厚待遇,快刀斬亂麻,防止夜長夢多。


深度軍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我國古代的很多王朝中,但凡王朝覆滅,多數都是統治集團雞飛蛋打,皇族被後繼政權趕盡殺絕,所謂覆巢之下難有完卵。典型政權如宋朝、明朝。

然而,清朝的滅亡卻是一個例外,不僅皇族得以保全,財產得到保護,一干清朝遺老遺少還被民國政府特別優待,打破了政息人亡的歷史詛咒。

那麼,這一“和諧”的局面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前清皇室能夠受到如此規格的“禮遇”?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時代環境變了

清朝和之前所有王朝相比的最大不同,就是清朝面臨的不是改朝換代,而是皇權專制的徹底終結。也就是說,清朝面臨的不是封建時期的改朝換代,而是一次新時期的到來。

所以,不管清朝樂不樂意,它都打破了歷史定律,創造了歷史!

清朝滅亡時,面對的不再是面露兇光的新地主勢力,而是包括革命黨人,投機分子以及各國列強共同組成的複雜局面。

正所謂人越多的地方越安全,清朝面對的局面雖然更為複雜了,但卻讓清朝實實在在地更安全了。因為外部勢力,特別是各國列強,對辛亥革命的態度,最終決定了清朝皇室的安全。

辛亥革命爆發後,列強老調重彈,再次祭出了“中立政策”的大旗,列強主要考慮的是自己的在華權益,在得到孫中山新政府繼續保護列強在華權益的保證後,列強開始了作壁上觀,並制止了日本對辛亥革命的干涉。

以日本為例,當時的列強在本心是傾向於清政府的,不是對清朝皇室有感情,而是怕新生政府比清朝更強大。所以日本一度想要保全清王朝,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藉助清朝達到攫取更多利益的目的。

正是在列強的影響,特別是列強不直接干涉辛亥革命的情況下,弱小的革命黨得以和清朝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同時由於列強的中立政策,導致孫中山政府一度陷入財政和外交危機,沒有能力對清朝皇室進行趕盡殺絕,最後不得不進行南北和談,最後清朝和平滅亡!

2、清朝變聰明瞭

一直以來,清朝的政策都非常“彈性,特別是和明朝的寧折不彎的烈性相比,清朝皇室的處事風格相當靈活,且沒有底線。

比如三藩之亂吳三桂打過來時,康熙一度想要退回關外,祖宗打下的基業說不要就不要;英法聯軍打過來,咸豐皇帝第一時間跑到了避暑山莊;八國聯軍打過來,慈禧太后立馬逃去了西安。

雖然康熙、雍正等皇帝一再強調自己是全中華的皇帝,但是從他們乾的事來看,他們確實不怎麼拿祖宗打下的江山當回事。

而到了辛亥革命後,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專制集權登峰造極的王朝。然而,從太平天國之後,隨著漢族官僚的崛起,清朝專制集權就不得不大踏步後退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等漢族官僚發起“東南互保”,直接將慈禧等清朝皇室晾在一邊,針對這裂土分疆的大逆不道,慈禧沒有辦法,因為她在逃難,無暇顧及。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儘管規模很小,但是卻成為壓垮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隨即南方十多個省紛紛獨立,清朝瞬間分崩離析。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皇室再次審時度勢,將權力交出,隨即袁世凱和南方達成和解,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由於清朝皇室的妥協,辛亥革命以極小的代價實現了消滅清朝的目標,所以清朝滅亡後任何勢力都沒有理由對清朝皇室下手。不僅不能下手,還要進行各種優待!

正因為對清朝皇室的有待,大量的清朝遺老遺少才活了下來,直到今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清朝和民國並不是傳統意義的改朝換代,而是政府之間的權力移交。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以《大清皇帝退位詔書》為法律保障,清政府將行政權、法統、主權移交給袁世凱的民國政府,其意義不亞於英國的

光榮革命

袁世凱先生是一位政治家,他接過了清朝五族大同的理念,並發展為五族共和,將全國團結在五色旗(其實是原清軍軍旗)下,避免了國家的分裂,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可以說功德無量。

而且民國政府的權力來自於清政府的移交,尤其是中華民國之主權。袁世凱在《中華民國約法》當中就鄭重寫下了這麼一句話——中華民國之疆域,繼承自前帝國。更何況清室對於民國政府還有禪讓之功,你民國把清室幹掉了有什麼權力繼承人家得主權和法統?

更何況清室本身就是天下共主的形象,清朝皇帝身兼滿洲之主、漢地皇帝、蒙古博格達徹辰汗以及西藏活佛這幾個身份,這些身份有助於中國這一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締造,也是現代中國的基礎。所以民國自然要保留清室以繼承清朝的政治遺產,尤其是五族共和這一延伸自清末五族大同這一理念。民國常公也在這一理念上延伸出了他的中華民族觀念。這一觀念在今天也不過時,只要把中華民國換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大宗族換成56個民族即可。

我們中華民國,是由整個中華民族所建立的,而我們中華民族乃是聯合我們漢滿蒙回藏五個宗族組成一個整體的總名詞。我們無論屬於漢滿蒙回藏那一宗族,大家同是中華民族構成的一分子,猶如一個家庭裡面的兄弟手足,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生死榮辱更是相互關聯的。中國五千年曆史,即為各宗族共同的命運記錄。此共同之記錄,構成了各宗族融合為中華民族,更由中華民族,為共禦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國國家悠久的歷史。

而且民國保留前朝皇室對於民國自身也有不少好處,比如一戰民國加入協約國後,立即宣佈不承認《辛丑條約》對德奧的的賠款義務,而且德國皇室被德國人驅逐了,奧匈帝國也解體了,民國自然更有底氣不承認賠款義務;俄國爆發革命,尤其是布爾什維克革命後把沙皇全家給做掉了,民國也不承認《辛丑條約》對俄國的賠款,因為你俄國把皇室都幹掉了,而且也分裂了,你有什麼資格再讓我給你賠款。


所以,保留清室才是對民國維護國家統一最有利的選擇,更何況民國的軍政體系當中也有不少滿洲人,文化界還有不少影響力很大的清室遺民,他們的影響力還是不容小覷的。而且民國自袁世凱死後一直到民國退出歷史舞臺,一直都處於割據混戰狀態,這給老百姓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而清政府退位前可以維持國內穩定,所以老百姓也很懷念這個前帝國,甚至有民國不如大清的說法。張勳復辟那段時間,不用張勳強制,北京城的老百姓就紛紛掛黃龍旗戴假辮子,甚至這兩樣一度脫銷,可見即便是清帝退位,清室在民間還是很有影響力的。所以做掉清室雖然容易,但是確實一個昏的不能再昏的昏招,還會使得民國本就貧弱的國力受到損失,可謂得不償失。

最後說一下,雖然歷史已進入21世紀,但是不少國人的思維卻停留在中世紀。


北洋海軍炮手


通常認為清朝是被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所推翻的。但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準確。對推翻清朝有功勞的,有革命黨、立憲派和北洋派三方。辛亥革命之後,長期是由北洋系掌權,立憲派處於輔助地位。而孫中山等人領導的革命黨,在1913年就被北洋系擊敗,完全被排擠出了政權。

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其它的革命團體,比如光復會等,同樣是以反清為核心目標的。如果最後是由革命黨掌權,那滿清皇室肯定是沒好日子過。一些激進的革命團體,恨不得完全消滅了滿清皇室。滿清皇族最後能保住性命都算不錯了。

但辛亥革命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不僅僅是革命黨,還有立憲派和北洋系。

立憲派是主張君主立憲的。他們本來是支持清朝進行政治、經濟改革,希望它開國會、設內閣,搞君主立憲。但是清朝對立憲並無誠意,讓他們很失望。他們中有不少人開始傾向於革命。這些立憲派多半是官宦、士紳出身,和滿清是有很大聯繫的。他們是不會對滿清皇室下死手的。立憲派的代表人物有梁啟超、張謇、湯化龍等。

梁啟超

北洋系跟滿清皇室的關係就更密切的。他們本來就是滿清的官員。如袁世凱,擔任過直隸總督、軍機大臣。徐世昌同樣是軍機大臣。他們的人際關係都在滿清上層圈子裡,也不會支持嚴懲滿清皇室。

孫中山等領導的革命黨並沒有最終統一全國,他們通過與北洋軍議和的方式,和平的促使清帝退位。之後,在1913年7月的“二次革命”中,革命黨人被袁世凱打敗。從此中華民國處於北洋軍閥統治之下。

袁世凱等北洋派是不承認革命黨人的功勞的。對袁世凱來說,清朝不是被辛亥革命推翻的,而是愛新覺羅皇室主動把天下“禪讓”給了他。建立民國的最大功臣,不是其他人,反而是滿清皇室。所以最後袁世凱也當皇帝了。

袁世凱

按照中國歷史的慣例,那些奪取權力的新統治者,對待禪讓後的皇室,通常都是非常優待的。比如曹丕對漢獻帝、司馬炎對曹奐、趙匡胤對柴宗訓。所以袁世凱對清朝皇室也很不錯。

另外,袁世凱那邊部下有很多人都對清朝很忠心。比如徐世昌、張勳等都是保皇派。看在這些人的面子上,袁世凱也得優待清皇室。袁世凱死後,掌權的依然是北洋系。後來徐世昌這個復辟派還當了大總統。清朝皇室自然是繼續被優待。徐世昌被國會選為大總統後,還專門請人向溥儀面奏請旨。溥儀同意並命令他儘早上任,之後他才同意當民國大總統。

徐世昌


國史拾遺


滿清能被優待皇族絕對是孫中山“團結各大民族、儘可能保全中國版”的戰略舉措,一些小編真是瞎扯都不知道看看史書,各大軍迷千萬別再被騙了。

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之前,革命黨遍佈全國且不斷舉行起義,由於滿清的對漢族政策極盡打壓只能事,漢族人尤其是精英活動區僅限於長江流域和嶺南地區,這一點看看這張支持辛亥革命的獨立省份地圖就知道了。也就是說孫中山中華民國的那點兵力,是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內佔領東北、華北、西北、外蒙、西藏等大清版圖的。

這個時候在孫中山領導層看來,如何儘可能擴大中華民國的版圖才是當務之急,畢竟只要不是傻子都想讓中國的版圖涵蓋大清朝的疆域,因此孫中山提出給予滿清皇族優待,並且申明中華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甚至還要拉攏尼泊爾這個小國加入共和。其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為消除少數民族尤其是滿族人對新政權的恐懼,避免中國的分裂。

千萬不要以為滿族人在辛亥革命之後不堪一擊,說實話,就憑孫中山南京國民政府那點兵力,在內部各大派系的你爭我奪之後。能用來和帝國主義勢力、北方皇權作鬥爭的力量少得可憐,只要清政府出賣國家利益去借用帝國主義的力量,就能將南京國民政府消滅一百次,想想當初的太平天國吧。所以對皇族妥協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利刃軍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主要原因滿清皇室還算聰明的主動退位,要感謝隆裕太后。

自古以來,中國的實權派往往負隅頑抗,直到全部被武力打垮。

那麼,隨之而來的多是報復性的屠殺,導致皇族被滅絕。

比如呂后家族,呂后一死就被滅絕。

再比如金國垮臺以後,北方的女真人被蒙古人和當地老百姓絞殺,被殺死大半。

而隆裕太后雖沒有才幹,卻還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

當時滿清的主要兵權掌握在袁世凱手中,而袁世凱現在來逼宮。表面上袁世凱是哭哭啼啼,跪地演戲。但隆裕太后明白,如果她堅持不準,袁世凱下面就會來硬的,甚至會暗殺。

同時,當時全國陷入戰爭,一些地方已經出現零星屠殺滿人的情況。

這種情況下,堅持打,沒法打;堅持不退位,不但自己身家性命難保,滿族整個群體恐怕也有滅族的危險。

到了這個地步,除了退位還能怎麼樣。

於是,隆裕太后宣佈退位,但提出了優待皇室,不得屠殺滿族平民的要求。

自然,既然滿清皇族主動放棄權利,不再武力反抗,也就沒有必要下殺手。

況且當時國際社會已經相對文明,屠殺會被譴責,也不符合革命黨的初衷。

最終,滿清皇室大體全身而退,皇太后和皇太妃都是善終。

即便叛國的溥儀,最後也是善終。


薩沙


革命不是過家家,一言不合就滅族?滅族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歷代王朝更迭,把前朝皇室滅族,無非是基於以下理由。

一是王朝惡貫滿盈,殺了很多很多人,新朝建立後要報仇。這種事農民起義軍乾的比較多,像唐末黃巢進長安,把沒逃走的李唐宗室全殺了。明末李自成,打下一個地方首先找姓朱的王爺,全家誅殺。

二是王朝還有很高的威信,不殺的話說不定他逃到外地一聲號召,帶著人殺回來繼續做皇帝。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孤兒復仇的事之前有過教訓的,《趙氏孤兒》的故事,眉間尺的故事,戲曲班裡都演了幾十年啦。

如果前朝皇室已經名譽掃地,沒有威脅,也就沒必要滅族,不殺的話正好顯得自己寬大為懷豈不是更好?

周朝牧野一戰滅了商朝,但商朝王室後裔被封到了東邊,活的很好,其中的宋國在春秋時期也算是一個大國了。曹魏滅漢,晉朝滅魏蜀吳,漢獻帝,蜀後主劉禪,魏主曹奐,吳主孫皓,都沒殺沒關,得到了妥善安置,三國的末代君主甚至死在了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後面。

清朝末年,內憂外患。辛亥革命一聲炮響,雖然推翻清朝統治已是大勢所趨,但革命軍的力量並不強,他們倒是想報仇想殺滿清皇室,但得先打得過袁世凱的新軍才行啊!而袁世凱所有的地位都是清朝賜予,在革命後的位置爭奪中,他當然要竭力維持清王朝的法統。因為維持清朝的法統,就等於抬高了他自己的地位,在後來的民國總統爭奪戰中,也就站到了有利地位。孫中山想打打不過,就只有同意在優待清朝皇室。不過其他城市的滿人聚居區——滿城可就遭殃了,西安、新疆為代表得很多滿人旗人都被屠殺殆盡。

清皇室還有個特殊之處在於他是滿族,對廣大漢族沒有號召力,也不用擔心他死灰復燃。

另外不清算清朝皇室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清朝皇室當時是統一象徵,多年的滿蒙聯姻,讓蒙古認清朝皇室。保留清王室,有利於維護統一。孫中山對此有一個認識過程,從他最初革命口號是“驅除DA奴,回覆中華”,後來講“五族共和”就能看得出來。

【荊人夜雨,80後,《體壇電競》主編。我的電競類賬號:夜雨憂笛。】


荊人夜雨


辛亥革命得成功與否一直爭論不休。

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在思想上是一場思想啟蒙,讓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然而最後勝利的果實卻被袁世凱盜取。


袁世凱雖然最後盜取了勝利果實,其後還妄自稱帝,留下千古罵名!

在當時清王朝八旗兵,根本沒有戰鬥能力。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中要鎮壓南方的革命力量必須依靠北洋新軍。說到北洋新軍就不得不說袁世凱了,因為他才是北洋新軍的實際控制人,北洋新軍在當時堪稱中國最先進的軍隊,在配備上武器是最先進的西方裝備,在編制和作戰演練上都是效仿德國等大國。

袁世凱就拿手裡的北洋新軍為資本,一邊答應清王朝鎮壓革命軍,但是再鎮壓革命軍時候,袁世凱一邊鎮壓一邊和革命軍議和,這種議和實際上在當時的形式並不是袁世凱懼怕革命軍,相反的是革命軍並沒有十足的把握能一口吃了袁,革命軍首先提出了“招安”但是袁呢,不接招,我要的官不是你招安我能給我的,我不滿足,隨即革命軍提出“議和”。

袁就是依靠在鎮壓革命軍上,你清政府必須依靠我,那麼袁本人就有和清政府談條件的資本。對於革命軍來說,當時的革命力量並不是很大,沒有十足的把握面對新北洋軍。沒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革命軍在議和時候也沒有過多的話語權。

袁在這場革命中,左右逢源,兩邊撈好。我們來看看最後議和內容和最後的結果是清帝退位,結果呢,袁世凱當了總統,

實際上在當時的情況清帝已經退位了,滿清皇室沒有被清算還得到了優待其實是一種政治交換。

這種交換是清王朝和革命軍對袁世凱的妥協。清帝退位是清王朝的妥協,不清算清帝還給於優待是革命軍的妥協,這兩種妥協其實都是對袁世凱的妥協。

對於清王朝來說迫在眉睫的是鎮壓革命軍,在無人可用,無利軍可用情況下只有依靠袁世凱。但是袁世凱他不真心打呀,我讓你滿清看到害怕,如若我袁世凱退軍不打,待革命軍攻入紫禁城,可能滿清就會有滅族之災禍。那麼作為袁世凱就作為一個和事佬只要你退位,優待你,革命軍退。

對於革命軍來說,革命軍深知想要讓清帝退位就必須過袁世凱這一關,假如袁世凱死保清帝,革命軍也確實沒折,這時候袁世凱的和事佬面孔又出來了,清帝退位可以,你必須選我當大總統,還要善待優待滿清皇室。

在當時的情況不管是滿清還是革命軍都必須妥協的接受他的威脅,不接受,革命軍就達不到推到封建統治的目的。不接受,滿清害怕有被革命軍滅族之禍。如果兩邊都不妥協袁,可能就是袁世凱對於反革命不聞不問,任由其進軍紫禁城,最後他袁世凱進京鎮壓革命軍自己來一場自導自演的清帝禪讓,自己當皇帝。這種結果不管對於清帝還是革命軍都是滅頂之災。

最6的就是袁世凱


隨口華歷史


史載,清室之所以宣佈退位,實乃外受袁世凱之威脅,內受“某親貴”之勸逼。這裡說的“某親貴”,指的就是慶親王亦劻。

慶親王奕劻,昏庸無能,卻異常貪財好貨,袁世凱投其所好,在他執掌軍機處時,就奉送大量銀兩,供其開銷、揮霍。之後,袁世凱等北洋集團高層還集資為亦劻興建府邸、花園,還大量採買奇珍異寶、新鮮洋貨取悅、趨附他。袁世凱曾迭遭攝政王載灃打壓,待他東山再起時,亦劻見袁已尾大不掉,勢不可擋,琢磨著實權已不可得,不如多撈點實惠,於是使人暗示袁世凱。

亦劻以權換錢的伎倆,正中袁世凱下懷,他慷慨地送上50萬兩銀子,於是亦劻保舉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等於將清廷朝政大權全部握於手中。

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唆使北洋將領段祺瑞等47人聯名通電,呼籲清帝即日退位,成立共和政體,目的是安皇室而定大局。極富戲劇性與諷刺意味的是,就在不到一個月前, 也是這些北洋悍將們,集體通電反對共和,要誓死捍衛清室行君主立憲之制,袁世凱將翻雲覆雨之權術玩的至臻化境,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袁世凱數次逼宮,正用得著亦劻。他請亦劻到府裡,對其表示,如果能勸說隆裕太后自動退位,便立下了不朽之功業,至於錢嘛,要多少隨便你提。他還承諾事成後一定會優待慶親王,可立字據,一切自不必多言。

慶親王本為重利之人,哪裡會將清室的未來放在心上,但此事攸關滿洲皇親貴戚近300年的基業,非同兒戲,他不得不假裝思索一番,在財富和效忠面前,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者。本就是為了一大堆白花花的銀子,但也得裝出一副忠君愛民的家國情懷,袁世凱很是高興,不免頌揚、恭維一番。

次日,慶親王奕劻入宮對隆裕太后陳述清室退位主張,他跪地磕頭,哽咽地說道:“民情風靡,士不用命,大勢去矣······”!隆裕性格軟弱,遠無慈禧之能,她也泣曰:“事竟至此乎”?亦劻忙呈上北洋將領們的通電和各省響應消息,並將袁世凱對國事的分析陳述一遍,謂朝廷已無兵可調。到此絕境,隆裕太后方知大清已經油盡燈枯,無力迴天,只得命亦劻召集御前會議,並擬就退位詔書,宣統小皇帝退位告成。

清帝宣佈退位的翌日,袁世凱果不食言,派人送去一張50萬兩的銀票給亦劻,隨後還任命他為永久管理清皇室事務長官,以酬其大德。

據說,袁世凱接到清帝退位詔書,當天夜裡就迫不及待地剪掉了辮子,顯得興奮異常。袁世凱大約在想,大清的錦繡江山,這麼輕易地就轉到自己手上,代價不過50萬兩而已,太便宜了,怎麼不開心呢?由於南方革命黨人的軟弱、退讓,袁世凱提出的滿清皇帝以及宗室退位後依舊享有當初的各項權利,他擬定了一份“優待清室條例”,革命黨人全盤接受。按袁世凱的意思,清帝主動退位後,他和其宗室親貴們仍能享受國民政府提供的各項優渥待遇。

《清室優待條例》主要內容包括:清帝退位後仍保持皇帝的尊稱,民國政府待以外國君主之禮;皇帝仍暫居紫禁城,一段時間後搬至頤和園;民國政府每年撥付清帝歲費400萬元;原禁衛軍人數以及軍餉不變;王公勳戚們的世襲爵祿依舊;皇族享有國民公權;皇家的私產一律受到嚴格保護,

《優待清室條例》等於承認了共和制度的建立是出自清帝的“恩賜”,故皇帝要受到充分的崇敬。從另一方面看,該條例的制定與頒行,最大限度的保護了退位後的滿清皇室免遭屠戮,並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他們的利益,也算優待之舉。而且,一個有名無實的“小朝廷”的存在與保留, 也為日後野心家們留下一個製造變亂的傀儡工具。

【答題碼字不易 剽竊必究】【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憑什麼滅人族呀?

革命不是天然有理,殺人更不是你殺你就有理。

人類社會,改變規則的道路無非兩條,一條是改革,一條是革命。

清政府當時已在改革了。是革命黨太激進,並且給人造謠改革沒有誠意。試問,所謂的誠意由誰來判定?革命黨自己的誠意,需不需要別人來判定?而且,誠意頂多是動機與態度。你革命的成本、代價、可行性、必然性,跟人民打過報告不?人民授權沒?

革命應儘量避免,漸進、穩妥、理性的改革,才是成本最低的選擇。如果革命實屬必要,否則自由、人身、財產都面臨著最嚴峻的威脅,那麼英國那種不流血的光榮革命——既不伏屍遍野,更不剝奪個人財產,既不觸及人的靈魂,更不消滅人的肉體——才符合人道。人道即是正道!總之,革命是“有思想的和善良的人們的最後不得已的辦法”。

別說國內革命了,就是國外戰爭,目的也不能是殺頭,而是通過戰爭,迫使對方答應自己的要求而已。

滅族,殺頭,是中國歷史週期率裡的二桿子行為,它不是文明,不是進步。而辛亥革命告訴我們,中國的改朝換代,還有另一種可能,不流血,不殺人。

1911年,武昌起義意外成功,革命黨於1911年12月2日佔領了南京,有了與清廷南北對峙的可能。面對14個省的獨立和南京的失守,戰還是和呢?戰,朝廷也還有一定的本錢,畢竟政府軍的主力還在,斷不至一戰即潰,甚至還有贏的可能,但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則需要拿出脫胎換骨的勇氣,做出最大限度的讓步,重新贏得民心。清廷最後選擇了和,希望通過與南方和談來解決紛爭。

為了贏得民心,攝政王載灃退位,清廷授權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為全權大臣,與南方進行和談。12月8日,袁世凱與即將南下議和的北方談判代表唐紹儀等人進行了談話,強調和談一定要以保留君主制度為前提。

和談的難度在於,南方革命黨人要民主共和,北方的總基調則是君主立憲。儘管北方代表嚴復強調,現在民主共和的條件還不具備,中國之所以貧弱腐敗,也不全是滿洲人的問題,與漢族人自身也有很大關係,可南方革命黨人根本聽不進去,堅稱必須民主共和,滿洲人可以優待,皇室可享尊榮,但君主必須遜位。北方首席談判代表唐紹儀早年留學美國,本就嚮往美式民主,在南方談判代表伍廷芳的忽悠逼迫之下,竟然違背了袁世凱定下的談判紅線,稀裡糊塗地同意了南方的民主共和要求,將議和變成了善後。

12月25日,在南北和談的關鍵時期,長期滯留國外的孫中山抵達上海。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其後數日,灤州新軍、伊犁新軍、山東同盟會會員相繼起義,成立軍政府。16日,袁世凱被炸,好在有驚無險。袁世凱獨木難支,向隆裕太后分析了當前的困境,請隆裕太后早做決斷。他建議隆裕太后接受南方的優待皇室條件,尊嚴體面地退位。

1912年2月12日,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討論考量之後,隆裕太后發佈了退位詔書,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終結。

滿清皇室之所以能全身而退,是當時各方政治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政府沒有瘋狂地反撲革命,你革命更沒理由殘無人道地滅族。它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緊要關頭,做出的一個正確選擇,沒有象百年前的法國大革命一樣,造成血流成河的人間慘劇,是為中國版的光榮革命。

最後說一下優待。人家好說好商量地退位了。不優待一下你好意思呀。別的不說,你就是把大清比喻成一家上市公司,人家土地一千多萬平方公里,打工仔四個億,端的是江山如此多嬌,資產如此豐饒,公司現在也談不上倒閉破產,只不過老董事會集體退位,由你們革命派組成新的董事會接盤重組而已,你說你們好意思不給老董事長髮放退休金與養老金呀。還說呢,國家契約簽得好好的,最後被一個名叫馮玉祥的二半吊給單方面撕毀了,直接影響了民國政府的政治信譽,甚至,一個更二半吊的孫殿英,乾脆去盜人家東陵了,別說政治信譽了,起碼的底線都沒了,流氓強盜不過如此。至於接盤以後的經營能力,嘖嘖,新董事會很多方面不如老董事會呢,戰爭不斷,紛爭不斷,新舊員工連個正常打工的環境都沒有。看看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27年在北京郊區搞的社會調查,多少百姓,還在想念老董事呢,在皇帝好還是民國好的選項上,多少人選的皇上好!

只不過,這些底層民眾的聲音,被我們喧囂的革命話語系統完全遮蔽了而已。

總之,滅人族沒理由,優待人家則是理由很充分,只不過接盤的董事會,沒搞好公司,也不講信譽,既導致了溥儀個人的悲劇,也導致了國家政府的悲劇。試想,溥儀不被趕出宮,清東陵不被你們挖,他能被日本人誘拐走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