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由此記住了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名字——張思德

人民由此記住了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名字——張思德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主席在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上這樣說道:“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人民由此記住了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名字——張思德

張思德,1915年4月19日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33年12月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經擔任過中央警備團警備班長和毛澤東的衛士。在一次戰鬥中,他右腿先後兩次負傷仍強忍劇痛,衝入敵陣,繳獲了敵人兩挺機槍;在長征途中,他曾兩度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歷盡千辛萬苦。1944年9月5日,他帶領戰士們在陝北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時,即將挖成的窯洞突然塌方,他奮力把戰友推出洞去,自己卻被埋在窯洞,犧牲時年僅29歲。

“谷娃子”加入共產黨,黨叫幹啥就幹好啥

張思德一家人生活非常艱苦,父親張行品成年給地主扛長活,打短工,後來流落他鄉。張思德生下來的時候,家裡窮得連一粒米也沒有了。他的母親重病在身,小思德餓得拼命呼喊,吸破了媽媽的奶頭,也吸不出一滴奶水。沒辦法,媽媽拖著重病的身子,走東家,串西家,要來一把半把穀米,搗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給他起了一個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出生不到7個月,媽媽就去世了。媽媽去世以後,張思德的嬸母劉光友收養了他。張思德6歲就下地幹活,割草、挖野菜、揀蘑菇、採松果,什麼都幹。

人民由此記住了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名字——張思德

張思德少年時期的棉衣

1933年8月,紅四方面軍解放了儀隴縣,張思德第一個報名參加了少先隊,成為鄉里首任少先隊隊長。他積極幫助紅軍籌糧籌款,受到鄉蘇維埃的嘉獎。同年10月他加入紅軍,在縣獨立團二營當通訊員,在瓦子寨戰鬥中立功一次。同年冬,張思德進入列寧小學學習文化和軍事,畢業後被調到省軍區指揮部的政治部當交通員,不久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後來又當了特務連的班長。在紅軍中,他作戰機智勇敢,先後多次負傷,曾在一次戰鬥中創造一人奪得2挺機槍的戰績。

1935年,他隨紅四方面軍參加了長征。1936年到陝北後,入雲陽榮譽軍人學校學習和養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思德所在部隊在開赴前線留下老弱病殘,編成了一個警衛連。張思德因有傷病也被編入警衛連,任副班長,負責雲陽鎮八路軍留守處和榮譽軍人學校的警衛。1937年10月,張思德加入了共產黨。從此,他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一切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黨叫幹啥就幹好啥”。

“事情總是人辦的”

長征,是張思德一生中最難忘的一段戰鬥歷程。

長征途中,為了戰勝飢餓,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任務,組織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在茫茫的草地上,野草遍地,毒草叢生。要嚐出一種能吃的野草是很不容易的,往往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輕者中毒,重者可能死亡。那時候,張思德在“嘗百草”的活動中,總是搶在前頭。見到一種草,他總是首先嚐一嘗,找到一種能吃的草,然後馬上去告訴兄弟單位。

有一回,部隊來到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來到水塘旁,忽然叫起來:“野蘿蔔!野蘿蔔”!張思德過來一瞧,果然離水塘不遠的地方長著一叢叢野草,葉子綠,跟蘿蔔葉子差不多。那個小戰士興沖沖地跑過來,拔起一棵就往嘴裡送。張思德忙趕上去。一把奪過來,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腦脹,全身無力。又過了一會兒,他感到肚子一陣絞痛,隨著吐出一股股清水。他急忙對小戰士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張思德把手中的草樣一扔,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覺。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

在工作中,他也常以長征事蹟和長征精神激勵自己和身邊的戰友們。他常說的口頭禪是:“事情總是人辦的!”

張思德對通信工作恪盡職守,勤奮不懈。每當接受送信任務時,不管風狂雨急,他總是按時把信件送到目的地。他對通信班的戰友說:“通信工作是軍中的耳目,是件很艱苦、細緻的工作。”他常講起長征中七名通信戰士的故事:在川西,紅軍一個營被國民黨軍隊包圍在一座小山上,幾次組織突圍都未成功。情況萬分危急,營首長決定派人和兄弟部隊取得聯繫。這時,七名通信戰士挺身而出,他們記著同樣內容的口信,趁天黑從幾個方向悄悄下山,準備穿過敵人的封鎖線。但剛剛摸到山腳,就被敵人發覺,槍聲頓時燃豆般響起。七名通信戰士經過激戰,六名戰士犧牲了,剩下的一名戰士腰部也負了重傷。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向前爬呀爬,終於越過了封鎖線。當他到達兄弟部隊時,腰部已染滿鮮血。他忍受著難以想象的創痛,斷斷續續地向首長傳達完口信的最後一句話,才慢慢地閉上了眼睛。這七名通信戰士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我們一個營的紅軍得救了。這個故事深深地感動著通信班的全體戰士,他們決心學習這七名通信戰士,堅決完成領導交給的通信任務。

人民由此記住了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名字——張思德

【2004年6月26日,曾與張思德一起在延安戰鬥生活了5年的原中央軍委警衛營通信班副班長陳耀老先生,來到《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覽布展現場,看望他們當年的“老班長”———張思德。】

張思德處處以身作則,事事帶頭,團結同志,帶領全班戰士出色地完成各項任務。他對副班長陳耀說:“髒活、累活咱們要先去幹,不能怕艱苦。”他以親身的經歷告訴陳耀,要愛護每一名戰士。他說:“長征時,有一點吃的東西,總是首長讓給戰士,戰士讓給首長。為什麼要那樣互相愛護呢?因為咱們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大家都是為一個目標戰鬥的階級兄弟。”張思德平時在生活上艱苦樸素、先人後己。陳耀對他非常欽佩,常常問他:“你為什麼總是這樣省吃儉用,穿得縫縫補補呢?”他解釋說:“我過去的生活比現在苦得多,當上紅軍,我覺得生活幸福多了。現在革命還非常困難,每個人都注意節約一點兒,就能為革命解決好大問題。”陳耀回憶說:“張思德有隻搪瓷碗,還是長征時帶過來的。搪瓷幾乎已掉光,裡外都是坑坑巴巴,破舊得不像樣子。有一次,部隊發了一隻新搪瓷碗,他卻把新的送給了別人,自己依然用那隻舊的。當時,根據地的物質條件十分困難,張思德這種艱苦樸素、先人後己的優良作風是時代的需要,這會產生一種凝聚人心、戰勝困難的巨大精神力量。即使在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與那時相比已有霄壤之別,但這種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先人後己的思想生活作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奮發圖強、創造美好未來時仍然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

戰友得救了,張思德卻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

1944年初,張思德響應中共中央大生產運動的號召,主動報名參加中央機關組織的生產小分隊,到離延安70多里的安塞縣生產農場,被選為農場副隊長。同年7月,進安塞縣山中燒木炭。他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裡最苦最累,他就出現在哪裡,每到出炭時總是最先鑽進窯中作業。

1944年9月5日一大早,下起了毛毛雨。地裡的活兒幹不成了,隊長和張思德商量以後,決定臨時組織一個突擊隊,進山趕挖幾個新炭窯。張思德帶著8個戰士,一路唱著歌到了廟河溝的山林,分散在3個地方挖窯。

人民由此記住了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名字——張思德

【1944年9月,延安警備團的戰士張思德在大生產運動中因燒木炭光榮犧牲。這是張思德(左)生前燒炭的情形。】

牛毛細雨下大了,張思德給另兩處的幾個戰士送遮雨的麻袋回來繼續挖窯。跟他一起幹的戰士小白請求說:“這回讓我進去挖一會兒吧!”張思德見外面還在下雨,窯裡也能容下兩個人了,就說:“好,進去多注意!”小白見他還要進去,勸他歇會兒。張思德說:“我不累。我們得趕緊把炭窯挖成,好多出幾窯炭。現在革命需要炭,領導和同志們需要炭,多出一窯,就是為抗戰多作一份貢獻!”說著,又鑽進了窯裡。

雨漸漸停了下來。快到中午時分,一眼炭窯就要挖成了。為了保證質量,張思德拿著小钁頭開始修整窯面,突然,窯頂上“啪啪”掉下幾片碎土。“快出去,有危險!“張思德大喊一聲,一把將小白推出窯口,就在這時,“轟隆”一聲兩米多厚的窯頂坍塌下來。小白在窯口被壓住半截身子,張思德被整個埋在土裡。

戰友得救了,張思德卻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衛團1000多人,在延安鳳凰山下棗園溝口的操場上舉行張思德追悼會。毛澤東親自參加追悼會,獻了花圈,親筆題寫“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輓詞,並發表悼念講話,對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境界給予了高度讚揚。

人民由此記住了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名字——張思德

張思德紀念館雕像

張思德,一名普通的戰士。他把自己化作種子,埋在了一個炭窯裡,昇華出一種偉大的精神——為人民服務!一個平凡的名字從此與一個政黨、一支軍隊緊緊連在一起,提升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度!

人民由此記住了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名字——張思德

2009年9月10日,張思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