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漢景帝劉啓:是薄情寡恩的壞皇帝還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劉啟,漢文帝劉恆嫡長子,孝文皇后竇氏所生,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開創漢朝的鼎盛時期“文景之治”。在位期間,在外積極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在內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併為漢武帝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深厚的基礎,順利完成漢朝文帝到武帝的過度。

歷史上的漢景帝劉啟:是薄情寡恩的壞皇帝還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可以說史書基本給予漢景帝劉啟正面的評價,大多認為他開創了一個光輝燦爛的漢朝盛世,他的功勞可比擬中國的任何一個帝王,可以說他是一位愛民如子的仁君,但是現在卻有一些人認為漢景帝劉啟是一位薄情寡恩的帝王。那麼漢景帝劉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皇帝呢?他到底是是薄情寡恩的壞皇帝還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呢?這裡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

歷史上的漢景帝劉啟:是薄情寡恩的壞皇帝還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漢景帝劉啟從老爹手裡接過國家重任和家族遺產的時候,老爹曾囑咐他兩句話,大概意思是:你當政以後,務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把國富民強的大好局面延續下去,切莫不要自己瞎折騰;萬一哪天國家發生動亂,一定要讓周亞夫統領軍隊去平息,他絕對能夠保證江山社稷的安全。

景帝這個人,自己雖然缺少治國韜略,拿不出更多好辦法,但最大特點是聽話,善於“蕭規曹隨”。對老爹的臨終遺言,他始終牢記在心,念念不忘。他還把“休養生息”作為座右銘放置案頭,作為他的工作方針。

歷史上的漢景帝劉啟:是薄情寡恩的壞皇帝還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景帝上任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這體現了他為人寬厚的美德,這美德估計是他老爹遺傳的。文帝當政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件能充分體現他寬大胸懷的故事。這個故事曾流傳天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小女孩,她的名字叫緹縈。當人們談起這個故事的時候,總是稱讚緹縈救父的智慧和勇氣,把作出最終決定的文帝放在一邊,這顯然有失公允,如果沒有文帝的慈悲之心,怎麼會刀下留情,又怎會有後來的修改刑典呢?

大赦天下在景帝之前早已有之,做法並不稀奇。但到了景帝這裡,進一步發揚光大。景帝大赦天下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使用頻率比較高,另一個是涉及對象比較寬。景帝在位總共16年,據不完全統計共7次大赦天下,接近平均兩年一次。元年四月,大赦天下;三年正月,大赦天下,同年六月,大赦參與“七國之亂”的罪犯;四年六月,大赦天下;中元元年,大赦天下;中元五年六月,大赦天下;後元元年三月,大赦天下。他不僅大赦那些刑事犯罪,還大赦那些參與叛亂的政治犯,可以看出他的寬厚之心。景帝如此為之,小處看是為了給那些犯過錯誤的人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大處看是在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以德治國,體現的是一種基本國策。

歷史上的漢景帝劉啟:是薄情寡恩的壞皇帝還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景帝上任之後的另一個雷人之舉是給天下老百姓人人封官,而且享受一定的級別待遇。景帝元年四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中元元年四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後元元年三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後元三年景帝臨終遺言,賜予諸侯王至百姓作為戶主的每人爵位一級。景帝這一做法,看似並無實際意義,但實際作用不可低估。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雖然有了官位以後,也只能自己管自己,但是至少有了“爵位”身份,有了某種自豪感,幹起活來自然會幹勁倍增。

景帝實施德政的另一個舉措是經常給百姓減免稅收,有時還發救濟金和慰問金。元年五月,景帝下令,全國減免一半的田租。不要小看這個命令,減免一半,是個什麼概念?這可不是個小數,如此關注民生、惠及民生的政策,老百姓能不擁護嗎?

景帝臨終之時念念不忘百姓的疾苦,在他的遺言裡,有這麼一條,給天下老百姓每戶發一百錢。全國每戶一百錢,這也不是個小數目。

歷史上的漢景帝劉啟:是薄情寡恩的壞皇帝還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景帝“以德化民”最富有代表性的舉動,當屬親事躬耕。為了鼓勵農民努力耕作,勸勉各級領導幹部關心農業生產,每到春耕時節,景帝都帶領皇后和太子到最艱苦的地區親自種地。景帝親事躬耕不是為了做樣子,而是親自上陣,來真的,幹實的,每次都累得滿頭大汗,真正做到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連皇帝都如此重視農業生產,其他朝中百官又怎麼敢忽視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呢?

從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漢景帝劉啟是個有德行的人,是個關心民眾疾苦的人,總而言之一句話,是個好人。但是,好人有好人的弱點,那就是心地太善良,沒有防人之心。這樣的好人,做社會道德模範或慈善家可以,當皇帝有時難以駕馭大局。因為,一個稱職的皇帝,必須文武兼備,既要厚德載物,又要鐵腕治軍,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在這個問題上,景帝曾經有過一次深刻的教訓。

歷史上的漢景帝劉啟:是薄情寡恩的壞皇帝還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或許是由於景帝太善良了,致使有些諸侯國藉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圖謀不軌。這其中尤以吳王劉濞為甚。他不僅違反國家禁令,私自開採銅礦,還私自煮鹽,而且招兵買馬,日益驕橫。景帝在位期間,劉濞從不到京城參見,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裡。這顯然是欺負皇帝是老實人。

對於劉濞等人的行為,景帝一開始並沒有在意,但手下的大臣晁錯看出了問題。他認為,如果不及時削弱諸侯的勢力,這些人早晚有一天會起兵造反,要想有效預防他們造反,必須主動出擊,想辦法削弱他們的實力。對於晁錯的建議,只顧以德行治天下的景帝,缺乏最基本的政治敏銳性,總是擔心一旦削地,會引起諸侯造反。殊不知,如果他們背後長著反骨,早有造反之心,削地會造反,不削地也會造反。造反只是遲早的事兒。

後來,在晁錯等人的強力建議下,景帝勉強同意削地。沒想到這次行動,讓吳王劉濞找到了起兵造反的藉口,他趁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動了聯合叛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歷史上的漢景帝劉啟:是薄情寡恩的壞皇帝還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劉濞發兵二十萬,號稱五十萬,為主力向皇帝發難。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舉兵西向進發。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一時沒了主張,聽說叛軍不是反自己,而是反晁錯,只要殺了晁錯就天下太平,平安無事了,這位天真的皇帝大人居然真的把一代忠臣晁錯給殺了。

景帝主動殺掉晁錯後,並沒有解除叛亂危機,叛軍依然不退,公開聲言要奪皇位。到了這時候,景帝才知道,吳王為了謀反,已經準備了十幾年,與晁錯削地毫無關係,只是他們找到了一個藉口而已。景帝意識到自己遇到了真正的考驗,如何保住皇位,如何保住家產,讓他確實犯了難。

危難之際,景帝想起了老爹的臨終遺言,想起了文帝死前曾經提到的那個人。於是,他命令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及大軍全力鎮壓“七國之亂”,絕不能讓他們謀取天下財富的野心得逞。周亞夫果然不負眾望,以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只用了十天的時間,就大破叛軍。劉濞逃到東甌,被人所殺。其餘參與造反的六王全都畏罪自殺,天下重新迴歸。

歷史上的漢景帝劉啟:是薄情寡恩的壞皇帝還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由於景帝“富國有方”,文帝時期的繁榮景象得以進一步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盛世達到了巔峰時代。據史書記載,那時候的中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最富裕的國家。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新穀子壓著陳穀子,一直堆到了倉外,那是“相當地壯觀”;府庫裡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了,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以上的事情基本可以讓人認為漢景帝劉啟是一位天大的愛民如子的仁君,但是說實話沒有任何的人是完美的,同樣漢景帝劉啟一位愛民如子的好皇帝也有著讓人所不齒的事情。比如漢文帝時,吳王劉濞的太子到長安朝賀,與年僅十幾歲的太子劉啟下棋,結果兩個年輕人因為下棋發生爭吵,劉啟竟然當場用棋盤把吳太子給打死了,這件事被很多人拿來作為劉啟殘暴的證據。

歷史上的漢景帝劉啟:是薄情寡恩的壞皇帝還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同時漢景帝另一件被世人徹底的認為是薄情寡恩的事情就是在七國之亂的時候冤殺了名臣晁錯的事情,唐太宗曾評價這件事是背叛君臣大義的無恥行為,那麼這件事具體到底如何呢?

漢景帝即位之初,積極推行晁錯所提議的“削藩策”,但由於操之過急,一天以內三個諸侯削減了兩個,致使劉姓中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知名的“七國之亂”,為了儘快停息暴亂,劉啟採用袁盎的計謀,居然指令官員們彈劾晁錯犯有叛逆大罪,以此希望靠誅殺晁錯來停息諸侯國的暴亂,甚至劉啟居然還殺掉了晁錯的爸爸、老婆、兒子和兄弟們,這等惡劣事情難怪連唐太宗都說是背叛君臣大義的無恥行為。

歷史上的漢景帝劉啟:是薄情寡恩的壞皇帝還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此外,在吳楚“七國之亂”時期,劉啟還下詔指令將士以深化七國多殺亂軍為勞績。暴亂的諸侯國俸祿三百石以上的官員都被殺死,沒有一個被放過;假如有人敢有對指令存有疑議或許不按詔令行事的,都要處以腰斬之刑。而讓人覺得漢景帝劉啟最最薄情寡恩的事情就是逼死平定七國之亂最大的功臣周亞夫,由於周亞夫在給匈奴的降將爭得封爵這件事上惹怒了漢景帝劉啟,劉啟之後就經常為難與周亞夫,比如曾經賜給飲食但不給其碗筷,並呵責他站起來,從而讓周亞夫丟盡臉面,最終漢景帝劉啟即不正當的罪名把周亞夫強逼而死。

歷史上的漢景帝劉啟:是薄情寡恩的壞皇帝還是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可以說漢景帝劉啟歷史評價有點譭譽參半,很多時候他看起來就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好皇帝,在有些時候卻更像是薄情寡恩的暴君,但不管如何他對百姓的仁義是值得尊敬的,漢朝也在他的治理下逐漸的富饒起來,百姓也安居樂業,幸福的生活著,僅憑這一點,漢景帝劉啟歷就算是一位大大的仁君,畢竟人無完人,只要是人就避免不了會放錯誤,有些事情做皇帝的很多時候都身不由己的,他的為自己的劉家的皇位,得為自己的漢朝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