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女孩遇害案的“真凶”浮出水面,比我们想得更复杂……

这几天,整个社会都被一件事情震动着,那就是“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案”

滴滴顺风车女孩遇害案的“真凶”浮出水面,比我们想得更复杂……

24日,浙江乐清的一位20岁女孩赵某坐滴滴顺风车被司机奸杀。随后,犯罪嫌疑人钟某被警方抓获,并对罪行供认不讳。

这个悲剧,距离“河南空姐被滴滴司机奸杀案”的发生仅3个月,暴露出来滴滴顺风车部门以及客服部门严重的管理问题。

一开始,大家都在讨论女孩到底要如何自我保护。

后来,当犯罪嫌疑人钟某的家庭情况被曝光后,我们惊讶地发现,钟某与3个月前杀害空姐的滴滴司机周某的生活经历很相似——都是跟爷爷一起长大的留守儿童

有人反驳说:犯罪嫌疑人的童年经历我们不想知道,我们就想让他千刀万剐,尽快伏法!

只是,如果我们只是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防范坏人上,就难免陷入防不胜防的境地,我们的自我保护只不过是以卵击石。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讲,防范犯罪最根本的手段是从犯罪源头上寻找原因,

将危险消灭在摇篮里,这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

而对犯罪源头的追溯,毫无悬念地落在了家庭教育上。

犯罪嫌疑人钟某的成长经历,就很具有代表性。

根据新闻采访消息,我们可以给钟某做一个简单的人物画像:

  • 四川人,27岁,在温州开滴滴顺风车。
  • 初中时,因成绩差而辍学在家。
  • 谈过多次恋爱,现任女友才16岁,是开滴滴认识的。
滴滴顺风车女孩遇害案的“真凶”浮出水面,比我们想得更复杂……

  • 创业失败迷上赌博。在做滴滴顺风车之前,他做过很多种生意,除了卖水果挣到钱,其它生意都黄了。后来他心情不好,便开始沉迷赌博,以至于欠了二十多万的赌债。(他的抗挫折能力很弱,一旦失败,就倾向于选择放弃和逃避。)
滴滴顺风车女孩遇害案的“真凶”浮出水面,比我们想得更复杂……

  • 频繁网贷,走上不归路。过去半年,他在51个现金贷平台有申请记录,最近一个月借贷次数达31次。他借网络贷款,不论利息,只要能借到就会借,并以此借贷还贷。
  • 他做生意和买二手车做滴滴顺风车的钱都是从父母手里要来的。钟某母亲说,他不仅花光了父母辛苦打工存下来的40多万,还欠了几十万的外债。全家人(父母和女友)每月总收入一万,绝大部分用来为他还债。
  • (他用钱大手大脚,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他却用阔少爷的姿态去花钱。)
滴滴顺风车女孩遇害案的“真凶”浮出水面,比我们想得更复杂……

而这些画像的成因是什么?

他曾是留守儿童,小时候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他是爷爷带大的。

他是家中独生子,父母比较溺爱,方式就是将自己打工挣来的钱无限制地给他花。

父母为了挣钱外出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内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愧疚感,于是想通过物质来补偿父爱和母爱的缺失,所以对于他的经济上的要求,他们统统给予满足。

但是,物质绝对不能弥补陪伴的缺乏。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

  • 在他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父母不在他的身边,没有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他学会的,只是通过索要金钱来控制父母的感情;
  • 在他最需要建立规则的时候,隔辈儿爷爷的溺爱,导致规则难以建立。规则感的缺失,最终让他以身试险。
  • 同时,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也不能在他身边帮他疏通心理。

面对犯罪,我们无法容忍,相信法律的公平裁决!

面对犯罪嫌疑人,我们不得不深思一个问题:父母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与人格建立,有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滴滴顺风车女孩遇害案的“真凶”浮出水面,比我们想得更复杂……

然而,钟某只是几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员。

据2014年全国妇联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研究数据表明,父母缺失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有更多的行为问题,诸如较高少年犯罪的危险性、同伴关系不良、适应困难、逃学、婚外孕、反社会行为等。

而且,城市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隐性留守儿童”。比如:

父母亲都在孩子身边,却盯着手机、电脑,而不能和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每天早出晚归,经常出差,见到孩子的天数屈指可数;

平时忙着挣钱,很少和孩子沟通,一沟通就问成绩,一沟通就骂骂咧咧甚至大打出手……

任何不注重建立情感链接的亲子关系,都可能给孩子的人格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① 父母缺失的孩子多自卑、自暴自弃

“留守”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性格内向,有事自己默默承受,总觉得低人一等,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差,很难与人沟通。

一旦情绪和情感的疏泄通道被堵塞,那他们很容易通过不好的途径去发泄,比如偷窃、打架斗殴,抽烟、酗酒,甚至是杀人。

比如,这次滴滴顺风车事件中的钟某,他的亲戚都说他性格内向,不喜欢跟人说话,这是留守儿童最典型的表现。他们把负面情绪深藏在心里,不断涌积,潜意识中正在寻找一个发泄的出口。

曾读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爸妈离婚后各自成家,安徽9岁男孩小林(化名)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一年春节,听说在外打工的母亲(已两年未见)今年又不回家过年,小林情绪低落,晚饭后,便用编织网兜的塑料绳悬梁自尽了。

两年来,爸爸没给过小林生活费。小林去要,爸爸说等他满18岁后一次性给。

在父母缺失的家庭中,留守儿童成为了一群“心灵孤儿”——爷爷奶奶照顾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

对于孩子来说,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如果你的孩子无奈“留守”,希望你能做到:

  • 争取多跟孩子见面,多抱抱他们,亲亲他们。
  • 如果实在见不了面,就多打电话,或者在网上聊聊,问问他们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
  • 如果寒暑假回不了家,可以考虑把孩子接到身边小聚。

② 只用物质满足去溺爱,容易造成孩子的霸道、极端

有一则曾经震惊所有人的新闻:

母亲三次易嫁。不管日子多么艰难,对儿子总是百般溺爱,养成了他任性、自私、懒惰、暴戾的脾气。

后来,儿子频繁向母亲要钱,甚至发展到要不来钱就殴打母亲。终于有一天,借不到钱的母亲羞愤交加,把命赔给了他……

母亲服毒自尽后,16岁的少年哭得死去活来,但全村没有一个人同情他,而是自发涌到村委会,要求把他送进公安局。

年幼的孩子最开始的各种任性、自私,其实更多出于来自家庭变动引发的不安、愤怒。可惜,母亲一味用物质去满足、讨好孩子,却却未能从情绪、情感上“看见”孩子,从未与孩子进行过真诚的心理上的交流。

所以,这位母亲,亲手养出了一个魔鬼,最后又死于魔鬼之手。到底谁是凶手,谁能说得清?

用物质去溺爱孩子,在留守儿童的父母身上也比较常见,比如这次的滴滴顺风车案件。

出于缺少陪伴的内疚,父母往往企图通过金钱上的满足去弥补孩子。然而,这种物质上的宠溺只会惯坏孩子的“胃口”,扭曲亲子间的关系,让孩子认为父母和自己不过就是“供给和索取”关系。长此以往,不仅会毁了孩子的人生,父母也脱不了干系。

③ 对留守孩子行为问题的过度干预,有可能激发青少年犯罪

留守儿童在靠近青春期之时,各种问题往往接踵而至。

比如不好好学习、乱交朋友、混社会小团体、喜欢撒谎等问题。这些孩子的行为问题在刚出现的时候,往往很容易激起父母的紧张和过度批评指责。

可惜,父母越是批评、指责或者妄图惩罚孩子,孩子的行为问题可能就越严重。

因为留守儿童原本对于“父母不陪自己”“抛弃自己”内心早有经久积累下的创伤。父母的不包容行为只会愈发激起孩子的愤怒和反叛。

如此,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朝着父母所贴的标签方向去发展。而被贴上了不好标签的孩子,很容易为了寻找认同和自我价值感而聚在一起,形成“亚文化群体”,常常做出一些违反社会规范的事来,严重的就形成了犯罪。

所以,当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已经出现一些行为问题,父母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但是行为上需要谨慎处理。

请减少立刻说教、说服或者压制孩子的做法,不轻易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我们需要做的,是多陪陪孩子,听听孩子心理的想法,多去看孩子身上的优点。严重的问题,有必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支持。

美国犯罪心理学家特拉维斯·赫希曾提出“社会控制理论”

个人与家庭、学校、宗教等传统社会制度之间的纽带,可以保证个体不会实施犯罪行为,而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因素——如果一个人具备良好的家庭依恋关系,他会对违法犯罪具有良好的免疫力。

所以,经营好你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减少留守儿童之殇,尤其是男孩家庭,才是减少暴力事件、犯罪行为最根本的办法。

千万不要有“我生了男孩怕什么”的想法。我们都知道,女孩是父母的贴心棉袄,比起男孩,她们更容易和父母保持好的亲子关系。而且,男孩遇事更容易激动,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来。

所以,如果你生了男孩,请更加注意亲子关系的维护。

真心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长大,每个孩子都能一生平安。

为了这个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