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栖霞农村过去有个择偶标准,叫“三转一响四不动”

(编者按:这篇文章仍是栖霞农民作家北芳讲述的胶东乡村故事系列,本文的主题是过去的择偶标准。)

以下是正文

——

起胶东农村的男女定亲,“三转一响四不动”,是一个流行时间颇长的名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太落后,“三转一响”还没出世;七十年代第一代“三转一响”上市,成为人人追求的理想和远大目标,三转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乃收音机,四不动是四间新瓦房;八十年代,随着万元户的出现,第二代“三转一响”换了两个中级名词:摩托车和黑白电视机,外加“四十八条腿”:床、衣柜、碗橱、饭桌、八个椅子;九十年代又升级成“三转一响一沉默”:“摩托车、三轮车、排烟机、彩电和冰箱”;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如今年轻人定亲的标准是“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就是车子楼房和票子,成为年轻人结婚的“新三样”。

除了“三转一响四不动”之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胶东农村,还有其他一些定亲择偶的标准,现在年轻人很少了解,现为大家慢慢道来。

烟台栖霞农村过去有个择偶标准,叫“三转一响四不动”

那时女方除了“三转一响四不动”外,有的附加条件“不要破烂和零件”,破烂指公公婆婆,零件指大姑小姑,要独子。有的喜欢弟兄多,干活有帮手,外人一看这家一群狼不敢欺负。所以择偶标准不是绝对,一切都是因人而异。

七八十年代择偶顺口溜大人小孩都会唱:一军官,二社干,小学教师看一看,庄户孙靠边站。就连老太太哄孙女都会唱着顺口溜:小嫚小嫚你快长,长大了跟官长,穿皮鞋披大氅,走起路来嘎嘎响。

栖霞某村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姐叫张秀兰,一辈子待字闺中,弄上现代,不足为奇,但在八十年代她就成了一个另类。她的择偶标准是男方家中除了有“三转一响四不动”外,还要有一公一婆,一驴一骡,大姑不要,小姑一个,说个女婿还得会教学。结果挑一辈子对象也没找到符合标准的。她走在路上,谁若问:“张大嫂您去赶集啊?”她气得把两条大辫子在胸前一摔哒:“叫谁张大嫂?看清了,张大姐!小辫为证!”她的故事留给四周村吐槽很多年。

当然也有很多年轻人思想新潮,像《小二黑结婚》里的刘巧儿一样,不被传统的规矩所束缚,“三转一响”置办不起不要紧,只要小伙人品好,勤快、正八景过日子,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陪嫁衣,一切得靠自己。也有个别的姑娘婚前彩礼一样不缺,婚后还是无休止地向公婆要吃药穿要花的,别人劝她不能“啃老”,她会说“老猫溜房檐,辈辈往下传。买起马值起鞍,娶得起媳妇就得管吃穿”。

烟台栖霞农村过去有个择偶标准,叫“三转一响四不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那时男女双方定亲还有一样不值钱但非常重要的物件:鞋垫。千针万线做成的鞋垫,是姑娘给未婚夫的专用礼物。姑娘们平时上山的布包里会装着针线鞋垫顶针,歇息时凑在地堰上纳鞋垫。雨雪天就凑在谁家里插鞋垫,用木头钉个四方撑子,用按钉把白布撑紧固定好,用复印纸印上花样,用打猪针钻个眼插各色线,插起来的鞋垫好看舒服。给新郎做的鞋垫花样有鸳鸯戏水、凤凰穿牡丹、双鱼富贵等,给公公插的鞋垫是福寿图,给婆婆的鞋垫花样是佛手、葫芦、双钱等,有的特意给婆婆插一双菊花的,寓意是把婆婆的嘴“拘”起来,结婚后不让婆婆发号施令说三道四的。

当然,“三转一响”并不只是年轻人的追求,中老年人条件稍好,照样到供销社申请登记,领到票证,能够购买到一转或一响,都会使全家人乐翻天,村里的大人小孩也会来这个瞧瞧,那个摸摸。如果有谁来借自行车,车主表面上借出去,心里却疼出心肝了。为借自行车和听收音机,记忆里留下许多有趣的故事,以后再给大家讲述。

烟台栖霞农村过去有个择偶标准,叫“三转一响四不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后会出现“几转几响”,等待年轻人继续讲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