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棲霞農村過去有個擇偶標準,叫「三轉一響四不動」

(編者按:這篇文章仍是棲霞農民作家北芳講述的膠東鄉村故事系列,本文的主題是過去的擇偶標準。)

以下是正文

——

起膠東農村的男女定親,“三轉一響四不動”,是一個流行時間頗長的名詞。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太落後,“三轉一響”還沒出世;七十年代第一代“三轉一響”上市,成為人人追求的理想和遠大目標,三轉就是手錶、自行車、縫紉機,一響乃收音機,四不動是四間新瓦房;八十年代,隨著萬元戶的出現,第二代“三轉一響”換了兩個中級名詞:摩托車和黑白電視機,外加“四十八條腿”:床、衣櫃、碗櫥、飯桌、八個椅子;九十年代又升級成“三轉一響一沉默”:“摩托車、三輪車、排煙機、彩電和冰箱”;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如今年輕人定親的標準是“一動,不動,萬紫千紅一片綠”,就是車子樓房和票子,成為年輕人結婚的“新三樣”。

除了“三轉一響四不動”之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膠東農村,還有其他一些定親擇偶的標準,現在年輕人很少了解,現為大家慢慢道來。

煙臺棲霞農村過去有個擇偶標準,叫“三轉一響四不動”

那時女方除了“三轉一響四不動”外,有的附加條件“不要破爛和零件”,破爛指公公婆婆,零件指大姑小姑,要獨子。有的喜歡弟兄多,幹活有幫手,外人一看這家一群狼不敢欺負。所以擇偶標準不是絕對,一切都是因人而異。

七八十年代擇偶順口溜大人小孩都會唱:一軍官,二社幹,小學教師看一看,莊戶孫靠邊站。就連老太太哄孫女都會唱著順口溜:小嫚小嫚你快長,長大了跟官長,穿皮鞋披大氅,走起路來嘎嘎響。

棲霞某村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大姐叫張秀蘭,一輩子待字閨中,弄上現代,不足為奇,但在八十年代她就成了一個另類。她的擇偶標準是男方家中除了有“三轉一響四不動”外,還要有一公一婆,一驢一騾,大姑不要,小姑一個,說個女婿還得會教學。結果挑一輩子對象也沒找到符合標準的。她走在路上,誰若問:“張大嫂您去趕集啊?”她氣得把兩條大辮子在胸前一摔噠:“叫誰張大嫂?看清了,張大姐!小辮為證!”她的故事留給四周村吐槽很多年。

當然也有很多年輕人思想新潮,像《小二黑結婚》裡的劉巧兒一樣,不被傳統的規矩所束縛,“三轉一響”置辦不起不要緊,只要小夥人品好,勤快、正八景過日子,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陪嫁衣,一切得靠自己。也有個別的姑娘婚前彩禮一樣不缺,婚後還是無休止地向公婆要吃藥穿要花的,別人勸她不能“啃老”,她會說“老貓溜房簷,輩輩往下傳。買起馬值起鞍,娶得起媳婦就得管吃穿”。

煙臺棲霞農村過去有個擇偶標準,叫“三轉一響四不動”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那時男女雙方定親還有一樣不值錢但非常重要的物件:鞋墊。千針萬線做成的鞋墊,是姑娘給未婚夫的專用禮物。姑娘們平時上山的布包裡會裝著針線鞋墊頂針,歇息時湊在地堰上納鞋墊。雨雪天就湊在誰家裡插鞋墊,用木頭釘個四方撐子,用按釘把白布撐緊固定好,用複印紙印上花樣,用打豬針鑽個眼插各色線,插起來的鞋墊好看舒服。給新郎做的鞋墊花樣有鴛鴦戲水、鳳凰穿牡丹、雙魚富貴等,給公公插的鞋墊是福壽圖,給婆婆的鞋墊花樣是佛手、葫蘆、雙錢等,有的特意給婆婆插一雙菊花的,寓意是把婆婆的嘴“拘”起來,結婚後不讓婆婆發號施令說三道四的。

當然,“三轉一響”並不只是年輕人的追求,中老年人條件稍好,照樣到供銷社申請登記,領到票證,能夠購買到一轉或一響,都會使全家人樂翻天,村裡的大人小孩也會來這個瞧瞧,那個摸摸。如果有誰來借自行車,車主表面上借出去,心裡卻疼出心肝了。為借自行車和聽收音機,記憶裡留下許多有趣的故事,以後再給大家講述。

煙臺棲霞農村過去有個擇偶標準,叫“三轉一響四不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後會出現“幾轉幾響”,等待年輕人繼續講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