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印象

壶口瀑布印象

壶口瀑布印象

从永和再次出发后,下一站就是壶口了。科考拍摄组的这条线路从太原至壶口,单走高速只过县城也要近四百公里,更不要说还需进入山中农间采访、拍摄、考察,有时只因需要考察山中一处古村落,车队就要沿山路颠簸数个小时才能进村,几近车宽的山路,当会车面对的是农用三轮时,车队都无法前行。车队队长跟我们说,这一趟,比走川藏线还辛苦。

壶口瀑布印象

车程大约三个多小时,半睡半醒间听到车队队员间无线电对讲机的通话,我知道目的地马上就要到了。或许是因为这一路同样目睹了母亲河的不同形态,车队队员也对壶口瀑布望眼欲穿,停下车后就拿起宣传册翻看,大概每一个队员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壶口瀑布。一路的拍摄中,黄河在我心中有了很多关键词,兴县段黄河笔直宽阔,乾坤湾黄河蜿蜒静流,碛口黄河水流湍急,壶口瀑布会是如何?我也十分期待。

随着买票排队的人流,我扛着摄影器材进入了壶口瀑布景区,第一眼给我的感觉是—广阔。景区呈坡状向下,所以刚进景区视野特别广阔,壶口瀑布的地质地貌完全收入眼帘。这里的地势高低不平但起伏并不大,地上基本都是大块的岩石层峦排布、相互挤压。而岩石的表面并不全是黄土色,有些则略带紫红,如同浸水未干,这些岩石有一种很独特的破碎感和时间感,质地非常粗糙,有时会有断面,时间的流逝似乎给这里的岩石带来的横横竖竖的刮痕,在这些岩石上静静地站一会儿,就会不自觉地产生穿越感,把自己与这大小岩石置入不同的时代,快速体会时间流逝和风吹雨打。在这些岩石与岩石相互叠嶂的岩缝中,有水流缓缓流过,这些“溪水”不知何故清澈见底,并没有包含泥沙。

壶口瀑布印象

资料显示,壶口一带出露的基岩主要是三叠系纸房组。上部为紫红色、紫灰色和灰绿色细砂岩与泥质岩类互层,下部为深层砂岩,砂岩以长石砂岩为主,比较坚硬;泥质岩类以页岩为主,松软破碎,易遭流水浸蚀。看来这些具有独特时间感的粗粝岩石是因水腐蚀而成。沿着这段岩石地貌前行一百五十米左右,就会到达壶口瀑布岸边,整个壶口瀑布尽收眼底。

此时已是初秋,并不是河水暴涨、波涛汹涌的景观。远处的黄河水,河宽数十米,虽流速稍快,但水流平缓,流至壶口,就真如其名一壶水都挤在壶口,突然间水声大作,激流翻涌,呼啸而至。经过壶口后在惯性的作用下,水花飞溅、浪花滔天,转而涌入深潭,声音震耳欲聋、深指人心。黄河水从十多米高处倾泻而下时,水雾升空,浪涛间彩虹频现,蔚为壮观。落下后的黄河水汹涌翻滚,翻江倒海,奔流不复。站在瀑布边,观浪涛滚滚,听涛声轰鸣,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所有的人都端起手中相机不停地拍照,留住瞬间的记忆。

壶口瀑布印象

将这些美景全部记录在相机后,我看到瀑布旁一处醒目的大字,壶口龙洞。牌匾下面就是一个黑漆漆的洞口。难道这壶口瀑布还有居住着某位龙王的传说?亦或是龙洞所在如同花果山水帘洞般藏在壶口瀑布旁?放下想象,我扛着相机和搭档便一同前往。进入龙洞后,光线便十分微弱,只能靠洞内石壁上的灯寻路,摄像机如何调试也无法拍出亮度达标的画面。沿着一条旋转向下的楼梯慢步向下走,发现墙上不断地渗出清澈的水流,有的是滴滴答答的水滴,有的是绵绵不断的水柱,我想起上面岩石间的涓涓细流,大概这就是那些小溪渗下来的水。从龙洞的另一头出去,眼前美景让我叹为观止。壶口瀑布就在眼前上方十米处,轰鸣震耳的水流让所有人的说话必须呐喊,倾泻而下的波涛就途经眼前,甚至有些水花就溅在脸颊,壶口龙洞就像花果山的水帘洞一般真的横在瀑布一侧,瀑布溅起的水花飞向龙洞上方的岩壁,又顺岩壁哗哗落在人们伸出的手上—壶口瀑布的气势在此得以完美展现。

壶口瀑布印象

随队的学者告诉我壶口到孟门一带,基岩的产状近于水平、约以三到五度的倾角,微向西北缓倾。另外,秦晋峡谷本身就是节理断层发育的软弱地带,易遭受流水侵蚀切割。因而,黄河流过这里,往往形成河床陡坎,也可以发展成瀑布。现代构造运动对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喜马拉雅运动之后,这里地壳运动一直以缓慢的抬升为主,因而水流的下切作用活跃,有助于瀑布的形成和发展。

初秋下午的阳光和煦暖人,穿着羊毛坎肩的当地老农牵着毛驴带着晋陕交界的口音叫卖着,除了特产还为游客提供摄影模特的服务。壶口两岸的游客都在拍照留念,有的豪情大作站在瀑布旁放声大唱,人在河旁,其乐融融。黄河则依然奔腾前行,片刻不息,没有因为任何原因丝毫地停顿,一如之前的几百年、几千年。

壶口瀑布印象

支稳脚架,我开始拍摄眼前的河与人,正如一句行话,开机键按下之前的一刻,必然伴随着直抵心灵的感动与震撼。

— end —

撰文:冯少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