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随笔丨当教育不再允许“抢跑”

骏随笔丨当教育不再允许“抢跑”

在文字修辞上,比喻是形象生动的。比如这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人生之路,谁都希望走的顺畅,自己的,孩子的。所以竞争从“起跑线”就开始了。俗话又说:笨鸟先飞早入林。对于孩子,“笨”字家长们会含笑婉拒,但不妨碍把“早”字奉为圭臬。

国家不也说了么?“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早教是“朝阳行业”,所以含着奶嘴上课也已经见怪不惊。早教机构也大多懂得逢迎,识字班、口语班、奥数班、电脑班……于是,大家都抱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心情挤过去,争分夺秒地要“早”一点儿,仿佛“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给叔叔表演个“啊、啵、呲、嘚”,给阿姨背诵个“三三见九”,人之初性本善的国学、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唐诗……家长踌躇满志、孩子条件反射。

早教的故事,太多如此。

骏随笔丨当教育不再允许“抢跑”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严查幼儿园小学化。

什么叫“小学化”?顾名思义,就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

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不是一句口号,早期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不仅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更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有的家长还沾沾自喜于“咱家的娃三岁认识一百个字”的神童幻觉之中。

“小学化”的幼年教育,往往忽略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以游戏为主的基本认知,脱离幼儿生活情景,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这不过是“揠苗助长”的现代版罢了。

违背成长规律行事,副作用可想而知。

如果不让孩子玩,无异于剥夺童年,孩子就少了天真、烂漫和快乐。幼儿园小学化亵渎了儿童的童年,所以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小学化的幼儿园和学前班是摧残儿童的集中营,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骏随笔丨当教育不再允许“抢跑”

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过早、过度灌输知识教育,孩子的大脑神经会自我保护,结果就是导致孩子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当家长牵着孩子的小手进出于各种教室,孩子迈着小腿儿亦步亦趋,不知道想过没有,圆周率的流利背诵好得过表情的灵动天真?

就算孩子天赋异禀,但这样的“抢跑”其实打乱了认知发展的顺序,破坏了认知过程,相当于“强迫早熟”,阻碍孩子的独立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更何况,在理解力、逻辑认知能力需要发展时“颠倒顺序、超越规律”,那些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知识让大多数孩子都会觉得“三五太难了”,从而滋生无能感和挫败感、丧失自信心、扼杀积极性,甚至种下厌学的种子,导致不良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发现,接受早期教育的儿童,容易出现厌学情绪,这类孩子往往还会出现“三年级效应”,即原本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小学三年级成绩突然下滑。

这绝非危言耸听。

而好的早期教育,大的规律应该是让孩子在“玩着学、学着玩”,让孩子在游戏中促进感官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形成和发展孩子的语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了解社会规则,促进身体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3-6岁,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最佳时间,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游戏模式”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游戏中习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探索的能力,才是正确的答案。

骏随笔丨当教育不再允许“抢跑”

幼儿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所谓三岁看老,这时期所学的东西,会伴随孩子一生。如果跳过人性培养,直奔“知识技能”的主题,建造的只是“空中楼阁”,没有底蕴支撑,终会倾塌颠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前的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基石。操之过急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

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梦想着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惊人的创造力,能够熟练应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活跃的思维、艺术的美感、完美的人格。但是,早期教育是以开发宝宝的某种能力或经验为基础,并不是单纯的学会某种技能。

作为从事多年儿童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这篇随手写下的文字里,我不想再说音乐启蒙教育的好处,但我很想提醒一下天下父母:别成为爱的刽子手,扼杀掉孩子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