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俄羅斯的非洲豬瘟防控10年心得

「專欄」俄羅斯的非洲豬瘟防控10年心得

Denis Kolbasov 俄羅斯聯邦獸醫病毒學及微生物研究所主任

非洲豬瘟(ASF)是豬最嚴重的病毒性疾病之一。目前無有效的疫苗或治療方法,因此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後果。該病自2007年12月在俄羅斯被發現並首次傳播到北高加索地區以來,過去10年已蔓延至整個東歐,對家豬和野豬均造成影響。該動物流行病由基因lI型病毒引起,導致家豬和野豬的死亡率高達100%, 並被視為一種自限性疾病。家豬和野豬的感染性試驗揭示了該病毒(菌株)的高毒力和中度傳染性。

這種病毒引起的非洲豬瘟的臨床症狀並不明確,特別是在野豬上。為此,實驗室診斷至關重要。從技術角度來看,非洲豬瘟的診斷不存在問題:PCR檢測非常穩健,不同地區實驗室結果之間的相關性接近100%。考慮到陽性樣本的比例極低,唯一的問題是對野豬進行主動監測的合理可操作性。

自該疾病開始流行以來,與2007年在阿布哈茲分離得到的首批毒株相比,該病毒(包括西伯利亞最後一次暴發的分離株)的分子結構和特徵並未發生明顯改變。研究證明,那些鑑定出的基因組微小變化在流行病學意義上並沒有起到重要作用,並且感染性試驗帶來相同的臨床過程和表現。

「專欄」俄羅斯的非洲豬瘟防控10年心得

動物流行病從一開始就有兩個主要決定因素:經濟和人類行為,而野豬的作用仍未完全闡明。有很多實例子證明,該疾病的“跳躍式”蔓延時空分佈特徵是由生豬和豬肉產品非法流動引起的(2017年非洲豬瘟已在西伯利亞出現)。

非洲豬瘟病毒傳播至家豬群體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其生物安全性低:大約80%的非洲豬瘟暴發出現在家養環節。其中大多數疫情與感染豬的非法貿易和不可控流動有關。據瞭解,野豬在病毒穿越行政邊界流入無病地區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而野豬如何將病毒帶到養殖場,特別是大型規模化養殖場,一直還未得到證實。

此外,在野豬群體中檢測到非洲豬瘟病毒後,在樹林裡發現有非法處理的家豬屍體。家豬中非洲豬瘟的控制相對容易。同時,有一些證據表明,經過較長的一段時間(18個月)且大幅減少野豬亞群(初始群體大小的80%)後,該疾病可能會消失。還需要注意的是,蜱類在東歐非洲豬瘟流行病學中的作用可以忽略。

鑑於上述事實,可以推測,理論上無疫苗問世的情況下控制和根除非洲豬瘟是可行的。

「專欄」俄羅斯的非洲豬瘟防控10年心得

Denis Kolbasov在重慶舉行的第25屆國際豬病大會上發表演講

由於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俄羅斯養豬業的許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其推動了有關預防和控制措施的立法,大幅度提高了養豬場的生物安全並改變了豬肉生產的結構(易感的野豬品種和庭院養殖的家豬規模均減少),最終顯著增加了俄羅斯的豬肉產量。

然而,儘管在非洲豬瘟病毒知識方面還存在許多空白,但在俄羅斯幾乎沒有(或很少有)一些科學研究對非洲豬瘟感興趣。業界僅有少數幾個主要與提高生物安全措施和消毒效率有關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