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郭松齡爲何和楊宇霆不和?

HYY-賀


《少帥》這部劇還是很良心的,對於歷史上很多存疑的問題都有所解釋,縱橫也很喜歡看,但是缺點也不少,就是對郭松齡的展示過於正面化,並不能表現真實的郭松齡。

要說奉系人才其實還真不少,其中郭松齡和楊宇霆都是奉系的肱股之臣,然而兩個人卻沒能達到惺惺相惜,反而是針鋒相對,正是這種針尖對麥芒,使兩個人後來都沒能吃上好果子。

楊宇霆輔助老帥,郭松齡輔助少帥

縱橫認為他們兩個人的矛盾就像這個小標題,張作霖想傳位給張學良,因此極力培養張學良,其中選定的“太子洗馬”就是郭松齡,但是老帥還沒死,太子沒能上位呢,郭松齡就有點蹬鼻子上臉了,而楊宇霆則是老帥身邊的紅人加能人,甚至還想阻止少帥上位。

對於整個奉系來說,楊宇霆的功勞還是比郭松齡大一點,本身楊宇霆是日本陸士畢業,在整個北洋系統中都有一些關係,而且在奉軍中資歷和起點都很高,早在張作霖還是27師師長的時候就任命楊宇霆為參謀長,可以說張作霖早期的成績少不了楊宇霆的這個智謀。

1918年的時候直系政府從日本購置了大量軍火從秦皇島登陸,楊宇霆在徐樹錚的支持下,扣押了這批軍火,這是在張作霖不知情的情況下做的,可以說楊宇霆是一個能幹大事的人,這批軍火為奉軍裝備了七個混成旅,這七個混成旅可起了很大的作用了。

在整軍經武的過程中,楊宇霆也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郭松齡就有點暗淡了,並且也不是一直在奉系混,早先還追隨孫中山護法呢,後來混不下去才回到瀋陽,託人找的關係才在奉軍中謀個差事。

也是郭松齡命好,在講武堂當教官的時候遇到了在講武堂學習的張學良,並且藉助張學良迅速上位,成為奉系中新興的勢力。

但是輔佐的人不同,所以彼此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新派中士官派和陸大派的矛盾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也和奉系中的派系有關係,楊宇霆作為張作霖的參謀長,並且主持整軍經武,以楊宇霆為首,逐漸成為奉系中的新派人士,對於奉系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隨著新派的發展,郭松齡逐漸以新派的陸大派的身份嶄露頭角,也就和楊宇霆的士官派形成了對比,楊宇霆畢竟是日本陸士畢業,而郭松齡是陸大畢業的,郭松齡並不厲害,厲害的是張學良,張學良才是新派的核心力量。

張作霖扶持陸大派其實也是有原因的,當時楊宇霆和徐樹錚合謀,要發展個人的勢力,並且用奉軍的錢編了四個旅,被張作霖發現後趕出了奉系,後來發現離了楊宇霆不行,又重新啟用了。

這回老帥也學精了,扶持一個陸大派和其抗衡,所以郭松齡並不是有什麼過硬的本事,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還違反軍令,擅自進行行動,並且還一度有帶兵回瀋陽的打算,是張學良把他拉回來的,而第二次直奉大戰是大勢所趨,直系內部也是矛盾重重。

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戰奉軍只要不像郭松齡不聽指揮把部隊拉走,基本衝上去就贏了,反而是郭松齡扯了後腿。

郭松齡野心勃勃,都要征服宇宙了,還在乎楊宇霆

但是郭松齡認為其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就應該得到自己得到的那份,實際上張作霖已經給其七萬精銳,只是差了一個地方大員的身份而已。

而楊宇霆跟張作霖混這麼多年,謀一個地方大員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楊宇霆等人在江蘇和安徽沒等站穩腳跟就被孫傳芳打回來了。

這被郭松齡看成是自己打地盤給楊宇霆丟,所以新生不滿,後來經過馮玉祥策反,郭松齡野心勃勃就要推翻奉系自己取而代之,然而,郭松齡打出的卻是“清君側”的名義,要求張作霖讓位於張學良,並且嚴懲楊宇霆等人,等郭軍軍事上佔優的時候,又拋開張學良,將自己的野心暴露的一覽無餘。

所以,在郭松齡的眼裡,沒有誰是真正的朋友,出了他自己所有阻擋他上位的人,都是他的仇人,比如奉系中比他資歷還老的姜登選就被其殺害。

楊宇霆在評價郭松齡反奉的原因時說了一句,都是少帥給慣的,其實楊宇霆也是被張作霖給慣的,在參謀位置上坐坐還可以,一旦到了主位還是不行,這就是兩個人互相看不慣的原因,都是屬於能看到別人缺點,看不到自己毛病的人。


史論縱橫


郭松齡曾經跟隨過孫中山,後來因為不受重用而投奔張作霖。郭松齡很幸運,他遇見了張作霖長子張學良,憑藉張學良這層關係,郭松齡不斷被提拔。不過郭松齡治軍確實很有一套,他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也不接受別人的賄賂。郭松齡治軍嚴格,因此他有個響亮的外號“郭鬼子”。



而楊宇霆也算得上是一位大才,早年留學日本,後來跟隨張作霖,張作霖十分信任他,讓他當東北軍總參謀。當時東北夾在日本和俄國兩大帝國之中,楊宇霆經常為張作霖出謀劃策,使東北在日俄之間遊刃有餘。


郭松齡與楊宇霆之所以不和,首先在於他們對於奉軍的未來有著不同的見解。郭松齡認為東北軍不應該再參與關內爭權,東北在日俄之間能完整保留已經不容易了。郭松齡希望張作霖保存實力,防止日本人進攻東北。而楊宇霆則不斷鼓吹張作霖入主關內,與直系爭奪政權。

其次是郭松齡與楊宇霆在東北軍的鬥爭,一山不容二虎,郭松齡與楊宇霆都有著極大的野心,因此他二人的鬥爭是在所難免的。


麥地傳奇


北洋軍閥雖然號稱直、皖、奉三大派系,但實際上奉系和直、皖兩繫有很大的區別。比如直系和皖系軍閥的老底子,基本上都有北洋軍或者晚清新軍的底子,具有一定的近代化軍隊的特徵。而奉系的前身,則基本上都是東北各地的保安隊,文盲率極高,幾乎全是大字不識的粗人

這些奉軍的老班底,以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吳俊升等人為代表,被稱為舊派。因為他們當年是跟張作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們,又是張作霖是拜把子的兄弟。因此在張作霖獨霸東三省後,他們也都跟著張作霖一起成為奉系的領導人。這些人的優點是非常團結,對張作霖非常的忠誠,東三省在他們的控制下,基本上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但同時,老派人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普遍不會帶兵打仗。讓他們帶幾百個人打個遊擊還可以,指揮大兵團作戰就不行了。

跟直系和皖係爭天下,靠這些老派人不行



作為奉系扛把子的張作霖也認識到了這個尷尬的問題,因此他任用了一批有軍校背景的科班生來幫他訓練新式奉軍。這批被張作霖啟用的新式軍官被稱為新派。新派奉軍的特點是會打仗,會建設,會練兵,但是他們在東北沒有基礎,必須依附於老派才能發揮自己的本領

。於是,這批奉系新派軍官就分成了兩派人,分別是“士官派”和“陸大派”。

士官派也就是所謂的留洋派,普遍都有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的經歷。這一派的領導人就是楊宇霆。由於楊宇霆得到了張作霖的賞識,跟他是校友的常蔭槐、姜登選等人也跟著沾光,被張作霖委以重任,掌握了奉軍的一部分實權。

陸大派也就是所謂的本土派,大多畢業於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這一派的領導人就是郭松齡。由於郭松齡得到了張學良的賞識,因此對李景林等陸大派的人也格外的重用。這一批人在奉軍中也掌握了一部分實權。

也就是說,士官派因為楊宇霆,傍上了張作霖這條大腿;陸大派則因為郭松齡,傍上了張學良這條大腿。



老派要掌權,新派也要掌權,但是奉系的蛋糕就那麼大,哪有那麼多的實權職務給新派將領來分呢?這樣一來,新派內部之間就勢必要爭權奪利。因此,楊宇霆和郭松齡的矛盾往大了說,是士官派和陸大派的派系矛盾。這個矛盾是不可能調和的。

楊宇霆因為進入奉系比較早,再加上當時東北的問題是軍隊不夠正規化,這些真是楊宇霆的強項。因此楊宇霆率先得到了重用

,在他的改革下,奉軍的軍紀和戰鬥力得到了加強,並且還辦起了中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可以獨立的生產各種武器。

另一方面,楊宇霆由於曾經留學日本,對於日本政壇很瞭解。他的外交能力,多次幫助張作霖在與日本的談判中獲利。比如日本每次要求張作霖籤賣國條約時,張作霖就讓楊宇霆負責談判。楊宇霆每次都據理力爭,通常都能把日本人的刁難駁回,把損失減少到最少,是個讓日本人非常頭疼的談判對手。張作霖沒有楊宇霆幫忙,很多事情他搞不定



但是楊宇霆的問題在於他不擅長打仗,這就給了郭松齡崛起的機會。畢竟軍隊最主要的還是要能打仗,軍紀再好,裝備再好,不能打仗也是不行的。郭松齡沒有楊宇霆治軍和外交的本事,但是他會打仗!在他的指揮下,奉軍在直皖戰爭、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都有比較好的表現。作為郭松齡的頂頭上司,張學良也正是依靠郭松齡建立的軍功,在東北軍內部一路高升,成為了少帥。

張學良的弟弟不服他,他就說自己的地位是靠戰場搏命得來的。比如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奉軍其它各路都被打敗了,只有張學良率領的一路部隊是唯一打了勝仗的。其實,這都是因為郭松齡能打,他自己狗屁不是。正因此,張學良對郭松齡有一種依賴感,離開了郭松齡,他什麼都幹不好。

也就是說,楊宇霆和郭松齡在奉軍中,一個管軍令,一個管軍隊。都有自己各自的勢力,相互牽制。



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奉軍進入關內,實力大大加強。既然蛋糕做大了,就需要重新分配權力。楊宇霆因為自視過高,已經不滿足於參謀長的權力了,他也想管軍隊,這就觸犯了郭松齡的利益,於是兩個人就鬧掰了。若是換作兩個佛系性格的人,他們的這種矛盾還是可以妥協的。但偏偏他倆都是有性格缺陷的人

就比如郭松齡,他的優點是能打仗,但缺點是

不苟言笑,沉默寡言,並且心胸狹隘;再比如楊宇霆,他是張作霖的心腹智囊,在建設和外交方面有功勞。但他恃才傲物,有時候甚至將張學良也不放在眼裡,並且還喜歡搞自己的小團體。兩個同樣才華橫溢,卻性格都有缺陷的人在一起,必然會引發激烈的矛盾衝突,而他們又都不願意跟對方妥協。

最終因為郭松齡的問題,兩人徹底搞掰。郭松齡在馮玉祥的忽悠下起兵反奉,口號就是要懲辦楊宇霆。當然了,這僅僅只是他的口號。實際上還是內訌而已,主要目標是張作霖。楊宇霆只是一個靶子。


說實話,在奉軍之中,不管是郭松齡還是楊宇霆。他們都是地位很尷尬的人。楊宇霆雖然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高材生。可是他在奉軍中是沒有根基的,完全是靠著張作霖的賞識才能掌握一點點權力。張作霖一死,他就完全沒有靠山了。

而郭松齡比楊宇霆也好不到哪去,他雖然能打仗,但是奉軍是姓張的,不是姓郭的。不客氣的說,沒有張學良的重用,郭松齡也是啥也不是的人。他當年在南方跟孫中山混過,也是混不出頭了才回的東北。張作霖本想把他留給張學良,讓他做一個太子太保式的人物,只是可惜政治理想不同。最終把自己坑死了。


所以,人還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太高估了自己的利用價值。郭松齡是死於他看不穿這個社會的本質,而楊宇霆則是死於他太高看了自己的價值。最後一個被暴屍,一個被槍斃。


Mer86


楊宇霆是張作霖奉軍的“總參議”,類似於總參謀長的角色,對張大帥的政略與戰略方向影響極大;而郭松齡是張學良軍團的統兵將領,對少帥影響較深,卻不能直接勸諫張作霖,兩個人最大的矛盾是奉系軍隊的發展方向之爭。

郭松齡和奉系首席“CFO”王永江堅持奉軍應該執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東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強兵,嚴防日本人對東北的覬覦。楊宇霆則吃準了張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一直攛掇奉系軍隊主力入關爭雄,問鼎北洋政權最高權力,導致兩次直奉大戰的爆發,其實也間接造成了張作霖關內失利和橫死回奉路上。



須知“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奉系軍隊窮兵黷武的軍費都是東北百姓的血汗錢,《少帥》中張作霖第一次直奉戰爭大敗,在車站怒罵奉軍各將領“六天花了老子3000多萬軍費,有這麼貴的豬嘛!”足見一斑,奉系以三省之力不能勵精圖治反而急於問鼎中原,確有“小馬拉大車”之嫌,所以郭松齡和王永江背後罵張作霖“有倆錢就燒包”。

並且,龐大的軍費當東北百姓不能負擔時,張作霖還會尋求日本方面的借款,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每借一次,張作霖都要出賣一定的東北權益作為交換,在這一層上,千萬不要過分美化張作霖,無非他有底線而已。

雖然戰略決心是張作霖下的,但楊宇霆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接受過孫中山革命理論的郭松齡必恨之。最終文人王永江選擇辭官歸隱大連,武將郭松齡選擇兵諫。



這是於公一面,楊宇霆還有個缺點是利用總參議的權職在奉軍中大肆安插私人,成為奉軍內部僅次於“老派”的“洋派”老大,以他為中心形成了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一批奉軍將領的小團體,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對張學良、郭松齡東北講武堂的“新派”頗多打壓,實際上不僅郭松齡,張學良本人對楊宇霆也是哪隻眼睛都看不上,不過是因為自己老子的寵臣不好下手罷了,張作霖一旦駕鶴西去,就有了後來的大帥府槍殺“楊常”二人事件。

第二次直奉大戰的戰後分贓,是郭松齡徹底死心的分水嶺,以張學良第三軍團(郭實際指揮)的戰功和奉系新控制的大片區域,郭松齡認為怎麼都應該混個一省督軍,其實名額也將將夠用,豈料一直參贊中樞的楊宇霆非要過過督軍的癮,生生撬了郭松齡的位置出任江蘇督軍,“郭鬼子”終於忍無可忍了。



1925年郭松齡在河北灤州起兵反奉,打出的旗號就是“清君側”,擺明了就是衝楊宇霆來的,通電要求張作霖下野,將權力移交張學良,為國為民的思想不能說沒有,個人名利情緒也一定夾雜其中。


度度狼gg


郭松齡是太子派心腹,楊宇霆是老派代表,在奉系內部這兩派出了名的明爭暗鬥,郭松齡與楊宇霆不和,也不難理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郭松齡與楊宇霆,基本上處於相互拆臺的關係。從兩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來。

先是楊宇霆,楊宇霆雖然深得張作霖信任,但始終沒有實權,雖然貴為奉軍總參謀長,手裡並不掌兵,與張作霖的那些拜把子兄弟相比,楊宇霆簡直算是個可有可無的人了。

楊宇霆心心念念想要擁有自己的人馬,1920年直皖聯合,張作霖任聯軍總司令,皖系的徐樹錚人任副總司令,而楊宇霆依舊出任參謀長。

在徐樹錚的攛掇下,楊宇霆考慮到自己在奉軍內部遭受的“不公”,於是毅然答應與徐樹錚共同招募屬於自己的私人武裝。


此事被張作霖知道後,直接把楊宇霆一擼到底,讓他迴天津當寓公去了,只是張作霖的奉軍軍務實在離不開楊宇霆,後來便讓他回到了奉軍系統,不過楊宇霆回來後,由於犯有前科。

被奉系高層不管是老派還是太子派排擠,搞得無地自容,便請調江蘇任都督,但是江蘇在當時是孫傳芳、陳調元的地盤,聽說張作霖安排楊宇霆督江蘇,趕忙派人到奉天1盤楊宇霆的底,為日後逐楊做準備。

楊宇霆卻不把孫傳芳、陳調元放在眼裡,沒想到他剛到任,郭松齡就給他來了個釜底抽薪,把駐在當地的東北軍悉數北撤,只留刑士廉駐上海,丁希春駐南京。

這兩個師的兵力在孫傳芳大軍環伺下根本不是個個,楊宇霆到了暗自叫苦,時刻想著脫身之法,要不是這是都是亂世練出的人精,想跑只能金蟬脫殼,硬剛肯定九死一生。

一天楊宇霆、陳調元一起去會場開會,中途楊宇霆提出想洗澡,然後直接換便裝作專列逃亡徐州,與張宗昌一道去了北京。

若不是脫險及時,基本上小命就交代了,這種背後捅刀子下絆子,楊郭二人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共戴天了!


歷史三日談


郭松齡被少帥張學良視為精神支柱,而楊宇霆則是老帥張作霖最重要的智囊團成員。兩個人都是奉系極重要的人物,卻為什麼不和呢?

第一,派別不同。隨著奉系的不斷壯大,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麾下的奉系不可避免的逐漸分為幾個派別,即老派和新派,而新派又分為士官派和陸大派。老派主要是張作霖的結拜兄弟,是跟著張作霖從土匪一直到現在的起家老人,如張作相、湯玉麟等人,這些人與張作霖感情最為深厚,也是奉系的實力派。


而所謂的士官派,是指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過的等人組成的一派,他的代表就是楊宇霆,成員包括姜登選、常蔭槐等人。而陸大派指的是在中國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曾經就讀過的人員,陸大派的領袖就是郭松齡,少帥張學良也與陸大派最為親近。

毛主席曾說,黨內無派,千奇百怪。隨著勢力的膨脹,或為公或為私,拉幫結派幾乎成為必然。而不同派別的明爭暗鬥,也往往勢同水火。作為不同派別的領袖,楊宇霆和郭松齡不和也就成為必然。

第二,郭松齡和楊宇霆追求的政治理想不同。郭松齡更像東北軍中的少壯派,他更加激進,也更為愛國。郭松齡一直視日本為東北的最大威脅,一直主張“精兵強卒,保衛桑梓,不事內戰,抵禦外辱”。而楊宇霆則更像一個老派的精明人物。他考慮最多的不是家國,而是派別和個人利益。因此在楊雨婷看來,為了維護奉系利益,對外妥協,無論是日本還是沙俄,都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郭松齡和楊宇霆的性格不合。郭松齡和楊宇霆都是有性格缺陷的人。郭松齡雖然軍事才華橫溢,也一直是少帥張學良的精神支柱,但郭松齡不苟言笑,沉默寡言,並且心胸狹隘。而楊宇霆則是老帥張作霖的心腹智囊,在建設東北,尤其是籌建兵工廠和對日聯絡方面,均有功勞。因此他恃才傲物,喜歡組成小團體,自恃功勞,有時候甚至將張學良也不放在眼裡。兩個同樣才華橫溢,卻性格都有缺陷的人在一起,必然會引發激烈的矛盾衝突。

最終兩人的結局不是很好,1925年,郭松齡與馮玉祥和李景林突然結成同盟共同反奉,突然倒戈的郭松齡勢如破竹,一直打到瀋陽城下才被張作霖擊敗,被俘後的郭松齡,被張作霖槍斃後曝屍3日。而郭松齡的反叛,也使得奉軍元氣大傷,最精銳的奉軍幾乎都在內戰戰場上被消耗。

而在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後,少帥張學良即成東北軍首領位置。由於楊玉婷與張學良嚴重不合,1929年,楊宇霆、常蔭槐被張學良槍斃。


鳶飛九天2018


表示剛重溫了下少帥,我也來回答一下吧。本人覺得郭松齡和楊宇霆不和主要是因為這兩人的理念、性格問題影響吧!


一、郭松齡和楊宇霆應該就是我們印象裡那些一見面就互相看不順眼的人,這些是天生了,對的,沒錯!他倆應該就是上輩子的冤家,畢竟有些人就是看著讓你感覺不爽,提不起興致來,更別說郭松齡和楊宇霆本來就性格有點問題,特別是郭松齡完全不變通,有一就說一。

當然並不知道真正歷史郭松齡是咋樣,但從對史料和電視劇中的郭松齡的理解,可以看出他是個有才但狂傲固執的人,不懂得人情世故,想到《少帥》裡張作霖的一句話:“江湖是什麼,江湖就是人情世故。”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又怎麼能在江湖上和人和平相處呢?郭松齡不單是和楊宇霆和不來,他和很多人都合不來。


二、或許在他們還沒見面時,樑子或許就已經結下了。奉軍士官是有派系之分的,《少帥》裡也有提到“士官”派和“陸大”派有過矛盾,士官派是指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士官,以楊宇霆為主。而陸大派是中國陸軍大學的士官,以郭松齡為首。

兩個派系的士官曆來不和,即使沒有矛盾,但也不會有交情。他們兩在未見面時,或許說“已相知,未相識”時就互相看不上對方了。

三、後來兩個人相知相識後,就更加看對方不舒服了,因為兩個人的理念也完全不一樣。

郭松齡想好好發現東北,穩定東北,不入關去爭。而楊宇霆倡導對外擴張,入關爭雄。兩個人的 理念不一樣,各自政治思想不一樣,自然更加對不上眼了。

四、其實這兩人雙方都有點吃對方的醋,郭松齡是少帥張學良的導師,少帥很器重他,為了郭松齡,沒給過多少好臉色給楊宇霆,楊宇霆有挺多次都是熱臉貼張學良冷屁股的。而大帥張作霖恰恰相反,張作霖是很器重楊宇霆,棄用郭松齡,郭松齡後來造反,就是因為不受大帥重用。兩個人一個吃少帥的醋,一個吃大帥的醋,他們對對方的器重者,自然是會有點嫉妒的,本來也是人之常情,只不過被一些其他因素擾的越來越大罷了!


這兩人都是奇才,但結局都是悽慘,郭松齡被不喜歡自己的張作霖殺,楊宇霆也被不喜歡自己的張學良殺,他們始終還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愛”。


夏目歷史君


這事兒要分主觀和客觀原因。


主觀上,楊宇霆是野心勃勃的奉軍謀士,屬於老牌軍閥思想,每天就像如何讓奉軍爭霸天下。而郭松齡是個有些理想主義的軍人,還受了點革命思想,依然和楊宇霆不對付。


而且就算沒有性格和理想上的衝突,兩人一個是張作霖心腹,一個是太子黨,雙方不可能和和氣氣,張作霖知道郭松齡有本事才把兒子交給他,但是同時也打壓郭松齡,估計是以後留給張學良去重用施恩的那套人情世故。


客觀上,這兩個人,楊是士官派,郭是陸大派,本就理念不同還是軍中不同派系,為了爭奪奉軍將來的領導地位,自然互相看不過眼,在奉軍打下半個天下時論功行賞,楊宇霆得到一省而郭松齡只得錢財,這時候郭才決定造反。


對於楊宇霆來說,自己和太子爺關係不好,就要抱緊老帥大腿,打壓其他人,讓張學良最後無人可用只能用自己,可惜他高估了少帥的氣量以及自己太過張揚,直接被殺。

對於郭松齡來說,他看不上張作霖一身匪氣,可還得在人家手下當差,於是想著通過影響張學良影響奉軍,以待以後掌握大權,然而沒有拿到該有的封賞使得郭忍無可忍,手握精銳的他貿然開戰,可張作霖拉開了日本人,馮玉祥看戲,郭松齡只能兵敗身亡。


歷史區的哈士奇


郭楊之不和,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兩人派系不同。郭松齡是奉天武備學堂和北京陸軍大學畢業的,楊是日本陸軍士官學院畢業的。當時奉軍大概分三派,還有一派就是早期跟著張作霖當土匪的那一派,但對立最嚴重的就是陸大派與留日派,形同水火。


其次是兩人後臺不同。郭的後臺是張學良,楊的後臺是張作霖。張學良對郭是掏心掏肺,說句不妥的話,對郭松齡比對他爹張作霖還好;日本人殺了他爹,他都可以不抵抗;而一旦執掌東北政權,第一件事就是殺楊宇霆給郭松齡報仇。


第三是兩人觀念不同。楊宇霆是親日派,他主張和小日本共治東北,郭松齡反奉時,就是他雲和日本人談的密約,基本上日本人說什麼他答應什麼。而郭松齡對日本人深惡痛絕,即使面臨兵敗身亡的險境,都不肯和日本合作。從這點來看,郭松齡值得敬佩。

本來就有這麼多的不同點,再加上兩人都是奉軍中的牛逼人物,班上第一名和第二名,天生死敵。

所以兩人在共事時難免會相互鬥,郭松齡畢竟沒有楊宇霆底子厚,資歷深,所以屢鬥屢敗。

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論功行賞,楊宇霆到江蘇當總督,張學良本想讓郭松齡當直隸總督,但楊宇霆和姜登選聯手,沒讓郭當成總督。

這事也就成了後來郭松齡反奉的誘因。

大概這麼簡單地介紹一下吧,望你滿意。


風談天下


這還得從當時的時局說起,第一次奉直戰爭後,奉軍內部開始形成了老派和新派,老派就是奉軍中的實力派,他們的成員大多數是和張作霖一起出生入地的好兄弟,有張作相,張景惠,吳俊升,湯玉麟,孫烈臣等人,他們都在奉軍中擔任要職。新派分為士官派和陸大派,都是軍校出身的人,而是士官派,大多數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以楊宇霆為首領,成員有姜登選,韓麟春、於珍等人。而陸大派成員大多畢業於中國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他們以郭松齡為首,而張學良雖不是陸大派的首領,但是非常欣賞和提拔陸大派的成員,路大派成員多次擔任師長,旅長等職務。

都是不同派系的首領,所以本身之間就存在著矛盾,這也是士官派和陸大派之間的矛盾,再說兩人之間的主張也不一樣,郭松齡主張“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而楊宇霆極力主張奉系勢力向中原地區發展,已然成為張作霖稱霸中原的得力助手,同時楊宇霆和郭松齡都是性格有缺陷的人,楊宇霆專橫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他仗著有張作霖的寵幸,有的時候都不把張學良放在眼裡,自以為是張學良的長輩。而郭松齡呢,他是屬於不苟言笑,特別嚴肅,但是心胸狹窄,剛愎自用的人。但是郭松林又非常受到張學良的重用,他們兩個關係非常非常要好。

後來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張作霖論功行賞,將山東督軍給了張宗昌,江蘇督軍給了楊宇霆,安徽督軍給了姜登選,而貢獻最大的郭松齡在什麼位置也沒有得到,所以這也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楊宇霆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貢獻並沒有自己那麼大,而且得到那麼高的賞賜,這對於郭松齡來講肯定受不了。郭松齡簡直就是個恃才傲物的混蛋,他吃住都是張家的,還掌握著張家的最精銳的部隊,可是到最後卻反了張作霖,也不顧與張學良之間的師徒之情,朋友之情。剛開始以為郭松齡有著崇高的理想,比楊宇霆有理想,有抱負。但是後來他反了張作霖就不這樣覺得了。

反而楊宇霆,老帥在時,輔佐老帥,出謀劃策,東北那樣的地理環境,政治氛圍,楊宇霆處理起來得心應手,使東北,至少不落於日本人之手,老帥死後,雖然有些託大,經常以叔叔輩對待張學良,但至少不像郭松齡那樣起兵造反,該給張學良出謀劃策時他依然能夠才智盡處出。

其實郭松齡和楊宇霆都是奉系軍中最具有軍事才能的兩個人,前者是少帥的精神支柱,後者則是張作霖的肱骨心腹,無奈這兩個人三觀差異抑或兩者相互妒忌,搞得兩人關係水火不容,郭是清高的理想主義者,而楊是精明的利己主義者,各自性格的缺陷導致了人生的悲劇,郭松齡1925年被老帥殺,楊宇霆1929年被少帥殺。他倆要是有一個能活到1931年,日本人哪敢如此輕率就發動九一八?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這裡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聊聊你的觀點,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歡迎大家關注我,真的謝謝大家閱讀,祝你生活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