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1、居里夫婦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居里定律”的發現者。1895年,二人在巴黎郊區梭鎮結婚。

2、徐光憲&高小霞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徐光憲(1920-2015)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高小霞(1919-1998)是我國傑出的化學教育家、傑出的分析化學和電分析化學家。1946年,徐光憲與大自己1歲的交大同班同學高小霞在上海國際飯店結為伉儷。

3、傅鷹&張錦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傅鷹(1902-1979)是中國膠體科學的主要奠基者、中國色譜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張錦(1910-1965)是中國有機化學領域較早的女博士、教授。1935年,學成歸國不久的張錦與傅鷹結為伉儷,並同去重慶大學化學系任教。

4、何炳林&陳茹玉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何炳林(1918-2007)是中國離子交換樹脂工業開創者,被譽為“離子交換樹脂之父”;陳茹玉(1919-2012)為中國的農藥事業及有機化學尤其是有機磷化學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1938年,二人同時考入西南聯大化學系,由此拉開了他們一生比翼齊飛的序幕。

5、閔恩澤&陸婉珍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閔恩澤(1924-2016)是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催化劑之父”;陸婉珍(1924-2015)是色譜法創始人之一,被公認為我國分析技術領域的學術帶頭人。1942年,二人共同考入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並一見鍾情。

6、郭永懷&李佩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郭永懷(1909-1968)是中國“兩彈一星”元勳,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李佩(1917-2017)著名語言學家,被稱作“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1948年,李佩與西南聯大學長郭永懷結婚。

7、張文裕&王承書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張文裕(1910-1992)是我國宇宙線研究和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之一,王承書(1912-1994)偉大的氣體動力學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在研討我國第一顆原槍彈時一向隱姓埋名為國工作。1939年,二人結婚。

8、錢三強&何澤慧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錢三強(1913-1992)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何澤慧(1914-2011)傑出的核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1946年,何澤慧從德國到法國巴黎,與清華大學同學錢三強結婚。

9、周廷衝&黃翠芬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周廷衝(1917-1996)生化藥理學家,首次闡明梭曼膦酰化乙酰膽鹼酯酶的老化機制;黃翠芬(1921-2011)著名分子遺學家,中國基因工程的創始人之一。二人是我軍第一對“夫妻院士”。

10、吳仲華&李敏華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吳仲華(1917-1992)中國工程熱物理學家,為提高我國能源利用水平做出重大貢獻;李敏華(1917-2013)固體力學專家,中國塑性力學的開拓者。1943年,二人結婚,次年兩人一同途經印度赴美。

11、許國志&蔣麗金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許國志(1919-2001)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的創建人之一,是我國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研究的主要創建人之一;蔣麗金(1919 -2008)化學家,中國光化學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54年,二人在英國結婚。

12、楊立銘&夏培肅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楊立銘(1919-2003)理論物理學家,主要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夏培肅(1923-2014)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計算機之母”。 二人於 1991年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至今被傳為佳話。

13、曹天欽&謝希德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曹天欽(1920-1995)生物化學家,中國現代蛋白質研究的奠基人;謝希德(1921-2000)是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研究、表面物理學研究的先驅者。夫婦二人曾合作,在其他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研製成功“除草劑一號”。

14、鄒承魯&李林

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的相互吸引!來看看中國科學界的伉儷們!

鄒承魯(1923-2006)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近代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李林(1923-2002)在球墨鑄鐵、微量硼鋼、包頭鐵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別獲得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