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國公丘福:奉天靖難第一人

淇國公丘福:奉天靖難第一人

明史·丘福傳 原文

丘福(1343-1409),安徽鳳陽人。起卒伍,事成祖籓邸。積年勞,授燕山中護衛千戶。燕師起,與朱能、張玉首奪九門。大戰真定,突入子城。戰白溝河,以勁卒搗中堅。夾河、滄州、靈璧諸大戰,皆為軍鋒。盛庸兵扼淮,戰艦數千艘蔽淮岸。福與朱能將數百人,西行二十里,自上流潛濟,猝薄南軍。庸驚走,盡奪其戰艦,軍乃得渡。累遷至中軍都督同知。

福為人樸戇鷙勇,謀畫智計不如玉,敢戰深入與能埒。每戰勝,諸將爭前效虜獲,福獨後。成祖每嘆曰:“丘將軍功,我自知之。”即位,大封功臣,第福為首。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國公,祿二千五百石,與世券。命議諸功臣封賞,每奉命議政,皆首福。

漢王高煦數將兵有功,成祖愛之。福武人,與之善,數勸立為太子。帝猶豫久之,竟立仁宗。以福為太子太師。六年加歲祿千石。尋命與蹇義、金忠等輔導皇長孫。

明年七月將大軍出塞,至臚朐河,敗沒。先是,本雅失裡殺使臣郭驥,帝大怒,發兵討之。命福佩徵虜大將軍印,充總兵官。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為左、右副將,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以十萬騎行。

帝慮福輕敵,諭以:“兵事須慎重。自開平以北,即不見寇。宜時時如對敵,相機進止,不可執一。一舉未捷,俟再舉。”已行,又連賜敕,謂軍中有言敵易取者,慎勿信之。

福出塞,帥千餘人先至臚朐河南。遇遊騎,擊敗之,遂渡河。獲其尚書一人,飲之酒,問本雅失裡所在。

尚書言:“聞大兵來,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里。”福大喜曰:“當疾馳擒之。”

諸將請俟諸軍集,偵虛實而後進。福不從。以尚書為鄉導,直薄敵營。

戰二日,每戰,敵輒佯敗引去,福銳意乘之。

李遠諫曰:“將軍輕信敵閒,懸軍轉鬥。敵示弱誘我深入,進必不利,退則懼為所乘,獨可結營自固。晝揚旗伐鼓,出奇兵與挑戰;夜多燃炬鳴炮,張軍勢,使彼莫測。俟我軍畢至,併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師而還。始上與將軍言何如,而遂忘之乎?”

王聰亦力言不可。福皆不聽,厲聲曰:“違命者斬!”。即先馳,麾士卒隨行。控馬者皆泣下。諸將不得已與俱。

俄而敵大至,圍之數重。聰戰死,福及諸將皆被執遇害,年六十七,一軍皆沒。

敗聞,帝震怒。以諸將無足任者,決計親征。奪福世爵,徙其家海南。

明史·丘福傳 譯文

丘福,鳳陽人。出身於行伍,在成祖藩邸奉事。積多年功勞,被授為燕山中護衛千戶。燕王起兵後,丘福與朱能、張玉一起率先攻奪九門。大戰真定,突入子城。戰於白溝河,他率勁卒直搗敵軍中堅。夾河、滄州、靈璧諸場大戰,丘福都為前鋒。盛庸軍扼守淮河,數千艘戰艦排列淮河岸邊。丘福與朱能率領數百人,西行二十里,從上游悄悄渡過淮河,突然進逼南軍。盛庸大驚而逃,燕軍奪取全部戰艦,使大軍得以渡河。丘福累升至中軍都督同知。

丘福為人樸實憨厚,十分勇猛,出謀劃策不如張玉,敢衝敢戰卻與朱能相同。每打勝仗諸將都爭相獻上所俘獲的東西,丘福卻獨落其後。成祖每次都嘆道:“丘將軍之功,我心裡明白。”即位後,大封功臣,將丘福排在首位。授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為淇國公,食祿二千五百石,並被授予世襲憑證,成祖下令商議諸功臣的封賞,及每次奉命議政,丘福均排在首位。

漢王高煦多次率軍有功,成祖很疼愛他。丘福是個武人,與高煦關係很好,多次勸皇上立他為太子。皇上猶豫再三,最終立仁宗為太子,命丘福為太子太師。六年(1408),丘福增加食祿一千石。隨即受命與蹇義、金忠等輔導皇長孫。第二年七月,丘福率大軍出塞,至臚朐河,丘福戰敗而死。

在此之前,本雅失裡處死使臣郭驥,皇上大怒,發兵聲討。命丘福佩徵虜大將軍印,充任總兵官,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為左、右副將,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率十萬騎兵前往。皇上擔心丘福輕敵,囑咐道:“兵事必須慎重。自開平以北,即使未見賊寇,也應時時如臨敵兵,相機進退,不可固執一見。一戰未捷,可圖再舉。”出發之後,又接連賜詔,說軍中如果有人認為敵兵容易攻取,千萬不要相信。

丘福出塞後,率千餘人先至臚朐河之南。遇上敵軍遊騎,擊敗之,遂渡河。俘獲其一名尚書,給他酒喝,並詢問本雅失裡現在何處。尚書說:“聽說大軍來到,他惶恐北逃,現在大概離這三十里。”丘福大喜道“:應當馬上去將他擒獲。”諸將請求等諸軍齊集,並偵察虛實後再出兵。丘福不聽。以尚書為嚮導,直逼敵營。交戰二日,每次作戰,敵軍總是佯裝戰敗退去,丘福急於想乘機取之。李遠勸道“:將軍輕信敵人之言,毫無把握地率軍轉戰,敵人故意示弱引誘我軍深入,我軍前進必然不利,後退則恐怕為敵所乘,所以只能結營自固。白天揚旗擊鼓,出奇兵向敵人挑戰;夜裡則燃炬鳴炮,聲張軍勢,使敵人摸不著頭腦。待我軍全部趕到,合力而攻,必定獲勝,否則也可以全軍而返。當初皇上對將軍說了些什麼,你難道都忘了嗎?”王聰也力言不可。丘福都聽不進去,並厲聲說道:“違命者斬!”隨即率先驅馬前進,命士卒隨行。騎馬的人都哭了。諸將不得已與他同行。不久,敵軍大至,將他們重重包圍起來,王聰戰死,丘福及諸將都被俘遇害,丘福當時六十歲,全軍覆沒。

消息傳至朝廷,成祖為之震怒,因為諸將中無人能承擔此任,決定親征。並剝奪丘福的世襲爵位,將其家遷徙海南。

明代大將丘福戰死塞外之謎

丘福(1343年-1409年),明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出身於行伍之間,明永樂年間將領,靖難之役後封淇國公,後因兵敗而被明成祖奪其爵,徙其家至海南島。丘福初年在燕王府工作。因多年的辛勞,被授予燕山中護衛千戶。後爆發靖難之役,與朱能、張玉一同奪得北平(今北京)九門。在真定一役之中,曾突入子城。白溝河之戰,以精兵直搗李景隆軍的中堅,但失敗。在夾河、滄州、靈璧等戰爭,擔任軍中的前鋒。

平燕將軍盛庸率兵扼守淮河,並用數千艘戰艦遮蔽整個河岸。丘福與朱能領數百人,向西行二十里,自上流悄悄地偷渡淮河,突然逼近南軍。盛庸大驚而逃,戰艦悉數由燕軍所奪,燕軍得以渡過淮河。累積升遷至中軍都督同知。

丘福為人樸實戇厚,非常英勇,雖出謀劃策不及張玉,但敢戰敢衝與朱能一樣。每次打勝仗後,諸將都爭先恐後獻上俘獲的東西,唯丘福落後於他人。成祖每每嘆息:“丘將軍功,我自知之。”即位後,大封功臣,丘福排在首位。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國公,奉祿二千五百石,並給予世襲憑券。成祖每次下令商議諸功臣的封賞,丘福均排在首位。

漢王朱高煦數次立有戰功,而成祖很愛這個兒子,丘福和漢王關係很好,數次勸成祖立他為太子。成祖猶豫不決,最終立朱高熾為太子,並以丘福為太子太師。永樂六年,加歲祿一千石。奉命與蹇義、金忠等輔導皇長孫朱瞻基。

永樂七年,本雅失裡殺使臣郭驥,成祖大怒,命丘福為徵虜大將軍,擔任總兵官。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為左、右副將,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率十萬騎兵出塞。成祖憂慮丘福會輕敵,叮囑他:"兵事須慎重。自開平以北,即不見寇。宜時時如對敵,相機進止,不可執一。一舉未捷,俟再舉。"此時大軍已出發,又派人傳達詔書,如軍中有人說敵軍容易擊敗,切勿相信。

丘福出塞後,率領千餘人先至臚朐河南。擊潰了敵軍一些散兵,然後渡河。俘獲敵軍尚書一人,給他酒喝,並詢問本雅失裡的所在地。尚書答道:“聞大兵來,惶恐北走,去此可三十里。”丘福大喜,並說:“當疾馳擒之。”諸將請求等待各路軍隊齊集,探明虛實然後再進兵,丘福不聽。並以尚書為嚮導,步步進逼敵營。

交戰兩天,每次戰鬥,敵總是佯裝戰敗撤退,丘福執意乘勝而入。李遠勸諫說:"將軍輕信敵閒,懸軍轉鬥。敵示弱誘我深入,進必不利,退則懼為所乘,獨可結營自固。晝揚旗伐鼓,出奇兵與挑戰;夜多燃炬鳴炮,張軍勢,使彼莫測。俟我軍畢至,併力攻之,必捷。否,亦可全師而還。始上與將軍言何如,而遂忘之乎?"王聰亦持同樣意見,力言不可。但丘福不顧眾人反對,厲聲道:“違命者斬!”,而後繼續領兵孤軍深入,騎兵等都哭泣。諸將不能阻止被逼隨行。及後被敵軍重重包圍。丘福及諸將等全軍覆沒,時年六十七歲。

戰報傳至,成祖震怒。因手下已沒有統帥可用,決定親征。褫奪丘福世爵,徙其家至海南。

丘福後代:瓊州丘氏的700年身影

明代理學名臣丘濬畫像

明代理學名臣丘濬之名,在海南島說是婦孺皆知似乎並不為過。第一次造訪位於海口市水頭村旁的丘濬墓,還是今年清明節前的事情,當時還偶遇了一位名叫邱秋明,自稱為丘公第19代孫的守墓人,他就住在水頭村,年齡50開外,臉色紅潤,而且笑容可掬,讓人印象深刻。丘濬姓“丘”,邱秋明的姓是“邱”,分明是不同的字,他們真的有關係嗎?難道此“邱”即彼“丘”?

改姓之謎

翻開邱秋明借給記者的《中華丘氏大宗譜·海南省海口分譜》,裡面記載著“丘”姓的來歷:相傳姜太公因輔佐周王朝有功,被封齊地的營丘(今山東臨淄),便派他的第三個兒子穆公鎮守營丘,此後以地名中的“丘”字為姓氏;幾千年來,丘氏子孫枝繁葉茂,遍佈國內外各地。

那麼,“丘”是如何變為“邱”的呢? 按丘氏族譜的說法,歷史上丘姓有過3次的改姓“運動”:一是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為避孔丘的名諱,皇帝頒詔丘姓加“邑部”(即今天的右耳旁);到了金代明昌三年(1192)修建曲阜孔廟時,政府也要求當地改“丘”為“邱”;不過影響最大、範圍最廣泛的是清代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以尊孔為名,再次下詔改姓。

滿清被推翻後,民國參議員丘逢甲於1912年在廣州登報,呼籲族人恢復祖先的“丘”姓,理由是:姜太公得封地於營丘,早於孔子,沒有先人避諱後人的道理。當時,福建、廣東、臺灣邱姓族人紛紛響應,但全國大部分族人由於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文書、戶籍檔案等因素,仍然使用“邱”姓。於是“丘”、“邱”通用至今,而且“邱”多於“丘”———據丘(邱)氏宗親粗略統計,目前該姓氏海內外的總人口約800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採用“邱”姓。 但丘氏後人中,也有不認同皇帝諭旨改姓這一說法的,而是更相信流傳於民間的一個傳說:丘濬辭世後,皇帝深感丘公才學過人,又貴為宰輔,因而特賜其子孫後代改“丘”為“邱”,右耳旁則表示官帽之翼,以此與“丘”區別開來。

丘濬的第17世孫邱基美就持此觀點。解釋是:“1967年破壞的文莊公墓碑、民國重刊的《瓊州府志》和《瓊山縣誌》等方誌,以及丘公已故後代的墓碑,都用‘邱’字。但丘濬母親和兄長丘源的墓碑上,仍用‘丘’字,因為他們在丘濬之前去世;在丘公去世26年後,唐胄纂修的正德《瓊臺志》有關丘濬的記載,也是用‘丘’而不是‘邱’。可見,改姓是在丘濬身後之事。”

丘濬祖訓

在尋找海南丘姓故事的過程中,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海口府城金花村的丘氏後人中,多數為丘源的後代,而少有丘濬子孫的蹤影,目前戶籍在金花村的只有其20代孫邱仁義一家三代8口人。箇中緣由,得從丘濬祖父丘普生前留下的祖訓說起。據丘氏族譜記載,元代末年,丘濬的曾祖父丘均祿從福建來瓊居官,定居瓊山下田村(今金花村),後生下獨子丘普,丘普也只生丘傳一人。丘普59歲時,丘傳去世,留下孫子丘源和丘濬兄弟。老年喪子的丘普感嘆人生多變,悲喜無常,曾自撰一聯:“嗟無一子堪供老,喜有雙孫可繼宗。”

丘濬在晚年所寫的《可繼堂記》中追憶,祖父丘普去世前,有一天坐在堂上,兄弟倆侍立兩旁聽他訓話。丘普先對丘源說:“爾主宗祀,承吾世業,隱而為良醫,以濟家鄉,可也。”又對丘濬說:“爾立門戶,拓吾祖業,達而為良相,以濟天下,可也。”當時丘源19歲,丘濬僅16歲,一直銘記著祖父的這些預言性話語。後來,丘源曾當過“臨高醫學訓”一職,卸任後便回家承繼祖業,繼續懸壺濟世;丘濬考中進士後,長年在京為官,後代中有返瓊的,大都居住在金花村以外。兄弟倆都未曾違背丘普留下的祖訓。

丘均祿入瓊600多年來,至今已有26代人在瓊州大地上生養延續,其後人除居住在海口之外,在定安、瓊海、萬寧、臨高、澄邁、屯昌也有分佈,人口將近5000人。

皇親國戚

從丘氏譜牒資料中瞭解到,歷史上遷居海南的丘姓過瓊始祖約有10餘人。時至今日,從人口數量來看,多數為丘文才、丘均祿、丘才利和丘松等人的後代;就地理分佈而言,澄邁縣的丘(邱)姓居民最多,全省3萬多人,該縣佔去了1.5萬餘人,他們大多數是丘文才和丘松的後人。

依據現有的丘氏宗譜可知,最早遷瓊的丘氏先祖為宋代末年的丘文才,這位祖籍河南,先祖遷居福建,世襲千戶侯的丘文才,宋末曾起兵抗金,兵敗後帶領73名部下渡海。宋朝滅亡後,丘文才不願返回內地受異族統治之辱,於是落戶澄邁,繁衍生息。如果以南宋的最後一年———1279年,作為丘文才入瓊的時間,算起來迄今也有730年了。

明代洪武四年(1371),又有一位丘姓先人———丘才利,渡海南下,於洪武二十年(1387)定居在今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的曰富村,現在其後人將近1500人。他比丘均祿入瓊的時間稍晚。

最具傳奇色彩的是明代永樂年間遷居澄邁的丘松。

丘松的父親丘福為明成祖朱棣的愛將,在《明史》中有篇幅很長的傳記。當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丘福就開始追隨他南征北戰,建功立業。朱棣登基後(國號“永樂”),丘福被特進為“榮祿大夫”,並被封為“淇國公”,世襲罔替。

據說,朱棣還將一個女兒許配給丘福的兒子丘松,丘家成了皇親國戚。只是此說僅見於《中華丘氏大宗譜·海南省澄邁分譜》,正史中卻未見記載。然而,不幸的事情也很快臨到丘家頭上。永樂七年(1409),丘福率兵北征犯境的韃靼軍隊時,被誘入重圍,以致全軍覆沒,自己也戰死沙場。朱棣聞訊大怒,決定御駕親征,並削奪了丘福的爵位,將其子丘松貶謫南粵,世襲“海南衛指揮”。丘松一度居住在府城的下田村,與丘濬祖上同處一里,後又遷居臨高的和興村(今屬澄邁福山鎮)。遺憾的是,和興村的丘松後人,至今還找不到這位先祖的墳塋。

愛書進士

在海南丘(邱)氏宗親歷代子弟中,考取功名的讀書人不少,今天的大學生也很多。在科舉取士的年代,丘氏出了2名進士,一是大名鼎鼎的文淵閣大學士、官至宰輔的丘濬,另一位是清代的邱對欣,他們都是愛書愛到出了名的古代先賢。

邱對欣祖籍廣東大埔,祖父邱殿章是乾隆年間(1736-1795)的舉人,中舉後渡瓊任瓊州府學教授,落籍瓊山,後代住在今天的海口市城西鎮高坡村。邱殿章的兒子、邱對欣的父親邱將瓚也是舉人出身,曾任廣東電白教諭。

據文史專家王俞春的《海南進士傳略》一書介紹,邱對欣於道光年間(1821-1850)高中進士,當過直隸東光、柏鄉(都在今河北)的知縣。邱對欣在職9年間,政簡刑清,愛民若子,每每碰到案件判決,總是誠心開導,讓犯科者改過自新;公務之餘,邱對欣非常樂於考核屬下官吏,且到學宮為生徒講學,當地士民對他愛戴有加,十分欽佩。邱對欣後來升任知府,但恰逢母親去世,便辭官南歸,除萬卷圖書外,兩袖空空。回鄉後,已近六旬的邱對欣以教書為業,先後主講瓊臺和雁峰等書院10多年。

據傳他在柏鄉任職時,因生活開銷和喜歡買書,超支了官銀4000餘兩,在家鄉教書、寫作十餘年的收入都不能補齊,不得不借貸還清。與丘公為看書、借書而不畏路途之遙不同,邱對欣為買書而欠債之舉,也算是一段百年佳話吧。

邱對欣著有《鏡山集》,“鏡山”是他的字。可惜該書現已不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