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族怎樣過年

古代皇族怎樣過年

年三十兒晚,皇帝給面子,和后妃們進膳。正月初一晚,皇帝再給面子,和皇子皇孫進膳。然後,皇太后給皇帝面子,擇日讓皇帝陪侍進膳。

平時皇家搞分餐制,過年了要在乾清宮擺家宴。家宴規矩多。座次排列亂不得,御宴桌為主席,擺在大殿的地平臺上。臺下,自北而南,依次排列臣屬宴桌;自東而西,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等宴桌。皇后、皇貴妃、貴妃每人一桌,妃、嬪、貴人兩人或3人一桌。進膳次序亂不得,先進皇帝熱膳,再送後、妃、嬪等熱膳;再進皇帝奶茶,隨送後、妃、嬪等奶茶;又進皇帝酒膳,總管太監向皇帝跪進酒,皇帝飲後,再送後、妃、嬪等酒膳。菜多菜少亂不得。皇帝御宴桌擺冷膳、熱膳、群膳40品,後襬酒膳、茶膳各20品,再加上餃子、小菜、湯、粥、蜜餞食品等108品;皇后頭等宴桌膳饌計64品;貴妃、妃、嬪、貴人的二等、三等宴桌膳饌計32品。餐具檔次亂不得,皇帝用金龍盤、金龍碗、金勺、金箸;皇后用裡外全黃暗雲龍盤碗、金勺箸;貴妃以下無金餐具,各用“位份碗”:貴妃、妃為黃地綠龍盤碗,嬪用藍地黃龍盤碗,貴人用醬地藍龍盤碗,常在用五彩雲龍盤碗。

年三十晚子時,皇家新年第一餐吃餃子。先由總管太監引導,進行瞻拜儀式。但瞻拜沒嚴格的時間規定,這事特考驗御廚,必須信息靈通。清宮規定,元旦(古代新年第一天稱為元旦)前後,皇帝出門、進門,得放紙炮作前導。御廚根據炮聲遠近,可以推測皇帝的行蹤。當皇帝到昭仁殿,餃子要出鍋,立馬上膳桌。皇帝吃完餃子,小太監用瓷碟盛餃子一個、紅薹一塊,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敬佛。

禮佛奉道,餃子自然要素餡。素餡水餃以乾菜為主,有長壽菜(馬齒莧)、金針菜、木耳,輔以蘑菇、筍絲、麥筋“素三鮮”。後來的吃貨皇帝沒守規矩,吃肉餡。比如光緒帝,某年正月初一,就吃掉豬肉長壽菜餡、豬肉菠菜餡煮餃子各13個(《膳食檔》),胃口不錯。

清代皇家過年,玩的是心跳,最奇特的是開店做買賣。比如乾隆,不差錢,除了愛下江南,癖好之一是耍個樂子,過個心癮,每逢新春在同樂園開設買賣街,為期9天,有點類似當今的“高級俱樂部”、新春“嘉華年”。李嶽瑞《春冰室野乘》說,乾隆的春節商業一條街,賣古玩,賣舊衣,開酒店茶樓,無所不備。還有挎著小筐賣瓜子的流動小販。店主、攤販都是太監,明碼標價。大臣們遊園、搶購,逛累了就進店喝茶飲酒。選取的酒保夥計,有兩個標準,一是原本外城各酒樓茶館的跑堂,二是要嗓門大、腦瓜子伶俐。乾隆沒事兒在街上溜達,酒樓茶館見了,立馬走堂呼菜、報賬、核算,“眾聲雜沓,紛然並作”,搞得熱火朝天,讓乾隆的老懷欣慰不已。

我國曆代皇家“春晚”都咋辦?

沒有電視,沒有電影,沒有春晚……古人過年,最大的娛樂活動就是看戲,人們的關注程度不亞於現在的“春晚”。直到現在,在一些農村,過年看戲還是保留節目,從正月初二開始直到正月十五,鄉村大戲連綿不絕,你方唱罷我登場,要的就是個喜慶熱鬧。看戲貌似稀鬆平常,不過看戲的說頭還真不少。現在就點點滴滴,從古道來。

唱戲的祖師爺是唐玄宗?

唱戲的祖師爺是誰?民間多推崇唐玄宗,因為唐玄宗在宮中搞了個“梨園”,總是和嬪妃、宮女們在梨園中排戲。所以戲劇界習慣於稱自己是“梨園”。不過,梨園裡也有拜“田相公”的。這位田相公又是誰呢?實際上,他的真名叫雷海青,是唐玄宗的宮廷樂師。安史之亂時,他被安祿山擄到洛陽。安祿山總想模仿唐玄宗的做派,在開宴會的時候命令雷海青等人奏樂。沒想到雷海青摔了琴,向著長安的方向大哭。安祿山好沒面子,惱羞成怒,把雷海青殺害了。清書《袖海編》裡說,後來人們開始祭祀這位忠於唐朝的藝人,祭祀時隱去他姓氏上的“雨”字,留下一個“田”字,成了祭拜“田相公”。

不過,真正有詳細記載的戲劇演出,最早應該是春秋時代楚莊王時期。此前的演出,都是演員們直接表演音樂或者舞蹈,而楚莊王時期的演員優孟,第一次穿上了別人的服裝,扮演了另外一個角色——已故的楚相孫叔敖。楚莊王為這事差點讓優孟當楚相,而優孟只是藉此勸楚莊王優待故去臣子的孩子,別讓他們受苦。

清朝人納蘭成德認為,梁朝時的《大雲之樂》,是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戲劇。這部戲由一個老翁主演,講述了“西域神仙變化之事”,所以他認為,“優伶實始於此”。乾隆年間的學者惲敬則考證出,金朝開始有了戲班子。當時在朝的官員,分為文班和武班,而宮中的醫生、占卜師以及戲曲演員們,無法歸類到以上兩種去,便統稱為“雜班”。每當有宴會,演員們會報名道:“雜班上。”久而久之,“雜班”就成了戲班子的專稱。

在唐朝的時候,演員們在宴會上演出完畢,都會得到賞賜,一般是彩色的絲織物,帛啊絹啊之類,是能作為貨幣使用的。他們會把得到彩物掛在脖子上,叫做“纏頭”。當然,得到纏頭的不止是演員,唐朝的王公大臣們也有不少能歌善舞之輩,喝得高興跳上一段,也能得到纏頭。後來,“纏頭”一詞就用來指代“賞賜”、“禮物”,不管禮物是什麼,也不管賞的是誰了。

到了明朝,還有了專門的戲劇評論家。清朝學者朱彝尊的書裡說,萬曆年間,就有臧懋循、何元朗兩位評論家,經常因為對戲曲的觀點不合而爭論。他們還蒐集了不少劇本、曲子進行出版,為戲曲集子作序,做了不少工作。有意思的是,朱彝尊提到他們整理的一個劇本——屠長卿的《曇花》,說這個本子“終折無一曲”,全是道白,難道這是中國最早的“話劇”嗎?

女明星的故事

戲劇之中,凡是女性角色,都叫旦角。但旦角大多數還是男人扮演的,女演員走街串戶,在古代,畢竟有多種不便,也有禮法約束。《隋書》裡講,北周的周宣帝就曾經“廣召雜伎”,並且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穿著女人的衣服唱歌跳舞。這大概是一場集體男旦大聯歡吧?

不過在演藝圈裡,女人從來都是有天賦的,什麼都擋不住她們的發揮。比如唐朝的宮廷中就有教坊,聚集了大批的女演員。《教坊記》中說,這些女子,意氣相投的,往往會結拜成“香火兄弟”。一群“兄弟”,少的八九個人,多的能到十四五人。有哪家的少年娶了其中一位,這位新郎就被叫成“新媳婦”或者“嫂子”,那男人呢?則是“笑而不答”。男女角色,完全顛倒了。辦喜事的當天也有“鬧洞房”,“香火兄弟”們會跑到“新媳婦”那裡,說:“我們和新郎是兄弟耶,互相愛憐。兄弟娶婦,我們也得嚐嚐新媳婦的滋味兒。”這個時候,“新郎官”是不會生氣也不會嫉妒的。但有一點,這樣的玩笑只存在於同一群“香火兄弟”裡,跨了群,則完全不被接受。

教坊之中,有一位女明星叫龐三娘,舞跳得特別好。她年紀大了,臉上起了好多皺紋,可她卻有著高超的化妝術,用輕紗把皺紋帖平,再用雲母粉和蜜塗一下,“遂若少容”。有一次有人來找她,一進門,見是個老太太,張嘴就問:“龐三娘子在嗎?”龐三娘回答:“她是我外甥女,今天出去了,有事明天再來找她吧。”第二天,這人又來了,龐三娘已經化好了妝,那人完全認不出來,只是說:“哎,昨天我來的時候,見著你姨了。”因為龐三娘化妝的本事太高超,教坊裡還送她個外號,叫“賣假金賊”。

元朝是雜劇特別發達的年代,旦角大多“直以婦人為之”,也就是說,女演員大行其道。像張奔兒、李嬌兒等。只不過,元朝的女演員們大多悲慘,“優”與“娼”經常是兼職的。

明朝文人張岱的《陶庵夢憶》裡,記載了一個女明星——朱楚生。當時四明有個精通音律的姚益成先生,經常和朱楚生等人切磋研究,使得朱楚生技藝大進,《江天暮雪》、《霄光劍》、《畫中人》等都是朱楚生的拿手好戲。張岱說,朱楚生長得不算漂亮,但即便是絕世佳人,也沒有她那樣的風韻。對女人而言,臉蛋不是唯一,氣場才最重要,從古到今,道理是一樣的。

編劇不能當宰相

中國的戲劇有很多種類。《南村輟耕錄》上說,宋朝有戲曲、唱諢、詞說;金朝有院本、雜劇、各種宮調,但院本和雜劇其實是一種東西;到了元朝,院本、雜劇才分成兩種。院本是五個人演出,包括副淨、副末、引戲、末泥、孤裝,又叫五花爨弄,以短戲為主。這裡要特別說下這個爨字,在古代戲中,被用來指代短戲,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宋徽宗時候,在雲貴一帶的少數民族爨人來朝,宋徽宗看見他們的服裝、頭巾和鞋子都特別漂亮,臉上還施以粉墨,就讓優伶們模仿為戲,於是,爨這個字,就和戲結了緣。

據說演戲和朝代的興亡也有關係。明朝有一本《草木子》說,第一部戲文叫《王魁》(已經失傳),是永嘉人寫的。當時有個說法,就是千萬別讓編劇永嘉人當宰相,要不必然亡國。沒想到南宋末年,還真有個永嘉人主持朝政,當了右丞相,他叫陳宜中。結果他上臺沒多久,南宋真的亡了。這裡面有什麼邏輯嗎?還真沒看出來,也許,就是巧合吧,不過也很戲劇化。

乾隆帝看節日點戲

要說皇帝和戲,還真有不少淵源特別深。除了唐玄宗以外,乾隆皇帝也是個大戲迷,而且一到節日就要看戲。為此,他還專門指派官員制定各個節日的戲目,交給樂部進行日常排練,什麼節,就點什麼戲,這叫做《月令承應》。例如自己過生日,要演神仙喜慶的戲,叫《九九大慶》。春節的時候,必定要上大戲,要在年底就定本子,一般要圖個驅除妖孽的講頭,所以要演唐玄奘西域取經故事,可不叫《西遊記》,而是叫《昇平寶筏》。後來,還命令莊親王譜了三國的本子《鼎峙春秋》、梁山好漢以及宋金交兵的本子《忠義璇圖》。這些大戲,都要在元宵節前後演。

到了晚清,貴胄們喜歡戲的就更多了,不僅要看,而且還要演。肅親王善耆就是這麼一位,嗜戲如命。有一次和名角楊小朵一起串演《翠屏山》,善耆演石秀,楊小朵演潘巧雲。其中一節,是潘巧雲和石秀吵起架來,楊小朵衝著善耆就加了句臺詞:“你今天就是個王爺,也得給我滾出去。”這一來還贏得滿堂彩了,因為對方就是個王爺。後來呢?後來清朝就真的“滾”了。

清朝皇家過年禮俗盤點

懸掛“門神”

保極宮大門“福祿門神”。

瀋陽故宮大清門白色“對聯”及“將軍門神”。

保極宮內“對聯”

每逢過年,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都要張貼“對聯”。這個民間習俗,就連當年的瀋陽故宮也不例外。

皇宮筵宴上演老“媽猴子”

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先生,描述了當年瀋陽故宮內皇親國戚們過年的情景。

過節當天,皇太極端坐在瀋陽故宮大政殿內,諸王貝勒大臣依次上前行禮;前來祝賀新春的蒙古各部落貴族首領,紛紛獻上新年禮物。然後,舉行盛大的筵宴。宴會開始後,“十王亭”的各個旗亭前,全都支起大鍋,煮肉開宴。宴會期間,盛京(瀋陽)的民間藝人們入宮獻藝,表演器樂伴奏歌舞、摔跤、雜技等文藝節目。其中,當時最為時髦的表演叫“扮鬼臉”。這種表演,是滿族民間十分流行的舞蹈和遊戲,俗稱“瑪虎”,意為“皮製面具”,也可稱為“鬼臉”,民間稱之為“媽猴子”。表演者頭戴各種野獸、鬼怪形象的“鬼臉”面具,跳躍舞蹈,與“獵人”周旋打鬥,再現女真族狩獵場面。由於“鬼臉”十分猙獰可怖,小孩兒們都十分害怕。於是,那年月大人們嚇唬不聽話的孩子時,便說:“再不聽話,老‘媽猴子’來啦!”

皇宮過年張貼“門神”“對聯”

清朝入關之後,瀋陽故宮便閒置下來,只有皇帝“東巡祭祖”駐蹕瀋陽故宮期間,或者每月“逢五”,“陪都”盛京(瀋陽)的官員們才到瀋陽故宮“坐班”。這種“坐班”也僅是做比成樣而已。此外,除了盛京(瀋陽)舉辦重大慶典活動偶爾使用一次,其餘時間,瀋陽故宮都處於封閉閒置狀態。然而,每年春節,瀋陽故宮卻與民間一樣,四處張燈結綵,張貼“門神”和“對聯”,辭舊迎新,歡慶新春佳節。

《山海經》、《淮南子》等史料記載,古代,每逢大年除夕,人們都要在門上懸掛畫著“神荼”、“鬱壘”神像,以及猛虎的桃木板。人們將這種桃木板稱之為“桃符”,用來辟邪祛惡。久而久之,“桃符”便演變成了“門神”和“對聯”。據傳,我國最早在門上貼“對聯”的,是西蜀時期的孟昶(音廠,chǎng)。孟昶喜好文學,他不在桃木板上畫神畫虎,而是別出心裁地在桃木板上題寫新詩。從此,孟昶的做法便漸漸流傳開來,直至成為“門對”,即民間的“對聯”、“春聯”。

遍貼“對聯”興起明代清朝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儘管出身卑微、胸無點墨,卻十分推崇“門對”。《簪雲樓雜記》中記載,朱元璋在南京建都之後,一年除夕,他突然傳出聖旨,要求家家戶戶都必須在門上貼“對聯”,慶賀國泰民安。南京城百姓豈敢抗旨,便全都在大門兩旁貼上寫有吉祥話的“對聯”。朱元璋還出宮微服私訪,裝扮成老百姓模樣,在大街上溜達,一路欣賞“對聯”內容。一旦看到好“對聯”,還要停下評頭品足一番。

到了清代,過年貼“對聯”的習俗更加普遍、講究,以致成為一種內容祥和、文字對仗、字體工整的文學樣式及書法作品。民間既如此,宮廷亦不落後,並且更加豪華隆重。史料《黑圖檔》記載,清代乾隆年間,瀋陽故宮的“對聯”文辭極為華麗。

比如,瀋陽故宮正門大清門的明間“對聯”:“箕尾星躔朗耀九天環北極;海山氣壬氤氳五色護東都。”大清門東便門“對聯”:“沐雨櫛風開闊規模思智勇;宵衣旰食承平氣象頌文明。”大清門西便門“對聯”:“禹句堯天壯麗萬年承大統;周岐商毫經營千載肇宏圖。”鳳凰樓南門“對聯”:“帝闕風回萬里河山扶繡戶;椒房春暖九天日月近雕樑。”鳳凰樓北門“對聯”:“玉樓輝煥檻外彩雲近鳳輦;珠箔玲瓏院中春露候龍顏。”

這些“對聯”,均出自清代內閣翰林之手,再經過皇帝欽定。

清宮過年懸掛白色“對聯”

過去,滿族的“對聯”不像如今的“對聯”,用大紅紙書寫,看著喜慶,而是採用白紙書寫“對聯”。白色“對聯”,是滿族文化習俗的一個明顯特點。因為,當年的女真族崇尚白色。

早期的滿族人,有個風俗叫“尚白賤紅”,即崇尚白顏色,而不願意用紅顏色。因為,早期滿族是狩獵民族,對獵人來說,紅顏色不“吉利”。因為,在森林裡或者雪原上狩獵時,紅顏色最容易受到野獸的攻擊。所以,滿族獵人一般不穿紅色衣服,而穿白色衣服。

滿族先輩們認為,白色是“吉利”顏色。但清朝入關後,滿族人受到中原文化、習俗的影響,逐漸轉變了“尚白賤紅”的習俗,便把白色“對聯”鑲上藍邊兒或紅邊兒。後來,不少滿族人向漢人那樣,索性用大紅紙書寫“對聯”,並且遵照漢人習俗,過年時張貼在大門上之後,不需更換,直到第二年過年時,再續寫新“對聯”張貼。於是,白色“對聯”,便成為清代皇宮過年的專用“對聯”。

深宮皇苑門上懸掛“門神”

再說說“門神”。

“門神”是懸掛在門扇上的畫像。民間百姓家的“門神”,大多為“財神”、“鍾馗”、“尉遲恭”等形象。李鳳民先生介紹說,瀋陽故宮的“門神”,分為“將軍”、“勇士”、“娃娃”、“判子”、“福祿”、“財神”六種。

“將軍門神”懸掛在大清門及其東西便門等處,畫的是唐朝兩員大將秦瓊、尉遲恭。相傳,秦瓊、尉遲恭曾為唐太宗李世民守門,確保李世民夜晚睡覺安穩。李世民不忍心二位愛將夜夜辛苦守護,便令畫師為秦瓊、尉遲恭畫像,然後張貼在李世民寢宮門上,果然也起到了二位將軍守門的效果。於是,這兩位將軍的畫像,便逐漸演變成“將軍門神”。

“勇士門神”懸掛在繼思齋、頤和殿、敬典閣、迪光殿,以及各個隨牆門、便門之上。“娃娃門神”懸掛在繼思齋西值房、翔鳳閣下層、飛龍閣下層等處。“娃娃門神”又稱“童子門神”,畫面上有兩個笑容可掬、形象可愛的娃娃,一個穿紅袍,一個穿綠袍,兩人各捧一個托盤,托盤內盛滿象徵多福多壽、吉祥富貴的物品,有石榴、佛手、桃、水仙、靈芝、海螺、仙鶴、珊瑚、稻穗、盤腸、如意、蝙蝠等。“石榴”代表多子;“如意”諧音萬事如意;“蝙蝠”意為多福;“靈芝”象徵長壽;“盤腸”為長命百歲;“稻穗”寓意五穀豐登;“桃”為逃避疾病兇邪而得福壽;“佛手”企盼家業人丁興旺;“水仙”迎春;“海螺”長壽等等。

“判子門神”懸掛在翔鳳閣上層、敬典閣後門等處。“判子門神”繪畫的綠衣判官手持寶劍;藍衣判官身後背景為玉皇大帝的御花園。綠、藍判官相貌均為鍾馗。將鍾馗稱之為“判官”,是說鍾馗除了“打鬼”之外,還主管生育工作,故稱之為“判子門神”。

“福祿門神”懸掛在崇謨閣、翔鳳閣、關雎宮、衍慶宮、麟趾宮、永福宮、保極宮、協中齋、日華樓等處。“財神”懸掛在敬典閣等處。

這些畫工精細的“門神”,分為紙面、絹面兩種,均為京師大內“如意館”畫師繪製,堪稱精緻的宮廷藝術品,珍貴的歷史文物。“門神”畫面裱糊在篦子上,四周裝裱綾子邊,做工考究。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規定,每年臘月二十六,瀋陽故宮開始懸掛“門神”、“對聯”;過完春節的二月初三,將“門神”、“對聯”摘下入庫收藏。清代嘉慶七年(1802年)規定,每年臘月二十三,瀋陽故宮開始懸掛“門神”、“對聯”,入庫收藏時間不變。

宮殿樓閣“對聯”華麗精美

順便說說瀋陽故宮內各個建築的“對聯”。

清代乾隆皇帝為崇政殿題寫的“對聯”是:“妙理靜機都遠俗;詩情畫趣總怡神。”還有一副:“念茲戎功,用肇造我區夏;慎乃儉德,式勿替有歷年。”乾隆皇帝為大政殿題寫的“對聯”為:“龍涎翠嫋金仙字;鶴焰紅翻寶相花。”乾隆皇帝為大政殿題寫的長“對聯”為:“神聖相承,恍睹開國宏猷(音由,yóu)一心一德;子孫是守,長懷紹庭永祚,卜世卜年。”

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在瀋陽故宮內增建了文溯閣,用來專門珍藏《四庫全書》。文溯閣落成後,乾隆皇帝為文溯閣題寫了兩幅“對聯”。文溯閣北面“對聯”為:“古今併入含茹,萬象滄溟控大本;禮樂仰承基緒,三江天漢導洪瀾。”橫批為:“聖海沿回”。文溯閣南面“對聯”為:“古鑑今以垂模,敦化川流區脈絡;本紹聞為典學,心傳道法驗權輿。”

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進士、東閣大學士、太子太傅、書畫家董誥,為保極宮題寫“對聯”:“佳辰每以無心遏;勝境聊為寓意觀。”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王傑,為保極宮題寫“對聯”:“夜雨閒吟左司句;時晴快仿右軍書。”上聯寫“夜讀”,“左司”指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庭院深深的皇宮裡,面對瀟瀟夜雨,吟誦幾句唐詩,可以抒發思古之幽情;下聯寫“賞帖”,“右軍”指晉朝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時晴”寓意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雨過天晴,觀賞並臨摹王羲之的字帖,是一種藝術享受。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名臣,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阮元,摘自唐代白居易《池上竹下作》“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詩句,為淑妃巴特瑪·璪居住的衍慶宮題寫“對聯”:“水能性澹為吾友;竹解心虛是我師。”

此外,一些沒能留下姓名的文人題寫的“對聯”,也都文采飛揚、字字珠璣。比如,瀋陽故宮書房的“對聯”:“好官況昧清如此;君子交情淡不妨。”十王亭“對聯”:“三春桃李東皇染;萬里風雲北極生。”“東皇”是傳說中的天神之一,主管百花。保極宮的“對聯”:“帝命式於九圍,本支百世;天心佑夫一德,承敘萬年。”迪光殿“對聯”:“雲縵日華,詒謀承燕翼;竹苞松茂,肯構煥翬(音輝,huī)飛。”嘉蔭堂“對聯”:“仿天一藏書,豳(音賓,bīn)館岡原揚大烈;應奎三懸象,沛宮父老慶同文。”

從內容和形式上看,瀋陽故宮的這些“門神”、“對聯”,幾乎全部接受了中原文化、習俗,很難看出滿族文化特點。然而,就是這些“門神”、“對聯”,給瀋陽故宮這座深宮皇苑平添了些許大年氣氛,與沈城百姓大年氣氛遙相呼應,成為當年沈城過大年的一道靚麗風景。

唐朝人春節咋過年

唐朝春節假期和現在一樣,七天罷了,很不爽。可以參見唐玄宗頒佈的文件《假寧令》:“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好在冬至也放假七天,比現在多一個黃金週。不爽是那時交通不便,趕路只能選擇騎驢,騎馬,坐馬車,坐轎。我老家在皖西南鄉下,唐朝稱為舒州,就是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所說的舒州。山路崎嶇,無法騎馬坐車,工資太低,又僱不起轎子,只好騎驢或步行,一百五十里,騎驢起碼得兩天,來回得四天,這樣我留給家人的時間只有三天。

不過唐朝春節假期有挺人性化的一面,臘月二十八開始放假。不像現在大年三十才放假,要是春運一票千金難求,要是飛機和火車誤點,要是國道和高速路遭遇風雪,除夕夜我恐怕只能獨在異鄉為異客,長吁短嘆。

如果夠幸運,按時趕回了老家,一入夜,鄉間會舉行辟邪的驅儺儀式其實更像一場大型假面表演。然後放爆竹、點篝火,然後一家老少圍坐,吃團圓飯,為了驅寒祛溼,喝的是花椒酒。喝花椒酒就是把花椒放在盤中,飲酒時撮一點放入杯裡。吃過飯,全家人圍著火盆“守歲”、嘮嗑,直到天明。大年初一,唐朝稱為“元正”,全家得吃用辛辣的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等五種蔬菜拼盤的“五辛盤”,以發散五臟的陳腐之氣。

如果是皇帝,從除夕到初一,一天一夜,會忙得腳抽筋。因為要舉行大朝會、大陳設,下達大赦令。“大朝會”就是我頭戴袞冕,冕下的十二串白珠亮閃閃,在皇宮正殿召見文武百官,會見各地前來彙報工作的“朝集使”和各國使者,接受拜賀、貢品及祥瑞的彙報。“大陳設”就是擺譜,搞展覽,展品是“歷代寶玉、輿輅”和“宮縣之樂”等高級禮器,以彰顯咱大唐的氣象。“大赦令”就是今兒個我高興呀真高興,各位教唆犯政治犯殺人犯,我決定對你們既往不咎,希望你們開始一段新的精彩人生。

如果是京官,麻煩在於,每年大年初一,凌晨四點,寒風陣陣,老眼昏花的我,得穿喜慶的新衣,提著大紅燈籠,和其他同僚擁擠在朱雀大街上,楊巨源描寫過:“一片彩霞迎曙日,萬條紅燭動春天。稱觴山色和元氣,端冕爐香疊瑞煙。”幹啥呢?屁顛兒屁顛兒趕皇宮去,跟皇帝團聚,給老人家拜年。諸事完畢,剩下的才是私人自由時間。

如果是地方行政長官,得,春節我沒假可休,因為按規定要日夜值班守衙門。兩個選擇,要麼家屬來單位過年,要麼獨自過年。唐朝有個韋應物,先後做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和蘇州刺史,位高權重,卻寫了首《元日寄諸弟》的古風叫屈,大意是自從我做了刺史,沒有哪年春節回過老家,弟弟們啊,哥真想念你們哪。到了老韋那個級別,休假真的少得可憐,一年中沒有什麼雙休日、單休日,清明五天假、中秋三天假、冬至七天假,一共才十五天假,每三年才有一個月的探親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