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熱發電「阿喀琉斯之踵」是可再生能源補貼嗎?

近期,第七批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正式下發,光伏、風電和生物質能發電行業歡欣鼓舞。但高興之餘,令人擔憂的是補貼拖欠的時間正變得越來越長。

光热发电“阿喀琉斯之踵”是可再生能源补贴吗?

表. 前7批可再生能源目錄發放情況(來源:智匯光伏,2018)

據智匯光伏統計,第五、六、七批的可再生能源目錄,從財政部要求企業申報,到正式的目錄下發,分別用了11個月、7個月、15個月的時間。即使項目非常幸運的,剛併網國家就發通知讓申報,拿到補貼基本上也是1年後的事情了。因此,補貼至少會被拖欠1年。

也就是說,新建成的項目要在一年內拿不到補貼的電價,這種情況下,根本就不要考慮電站何時收回成本,而是需要考慮如何在前幾年儘量減小虧損。

光熱電站高額補貼要多久落袋?

光热发电“阿喀琉斯之踵”是可再生能源补贴吗?

預計今年底,我國將會有三個商業光熱電站即將投運,而首批示範項目中其餘的項目將在未來兩三年內逐漸併網。

儘管當前補貼的問題似乎離光熱行業還有些遙遠,但根據風電、光伏的經驗來看,隨著建成的電站越來越多,考慮其所帶來的影響和後果,光熱行業必須從現在開始要重視補貼問題。

考慮到補貼拖欠的時間,光熱電站併網投運後即使能進入到最新一批的補貼目錄中,拿到補貼也是至少一年以後的事情了。

首批光熱示範電站上網電價為1.15元/kWh,按照2017年青海省的燃煤標杆電價0.3247元/kWh來算,年上網電量2億度的光熱電站,一年的補貼金額可高達1.65億元。如果兩年內不能拿到補貼,70%電費近3.3億元補貼不能及時到賬,將嚴重影響項目還貸。對於本就投資巨大的光熱電站來說,這樣高額的補貼資金缺口對電站現金流和資金鍊的影響不言而喻。

光熱電站能夠優先獲得補貼嗎?

目前補貼的兩大對象主要是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另外還有一些生物質項目,其中有相當數量的項目屬於大型國企。而對於缺少國資背景的光熱發電項目,在補貼額度有限的情況下,將會面臨的更大的競爭壓力。在第七批補貼目錄中,法人單位投資的戶用光伏項目,也要排隊進補貼目錄,這無疑讓競爭更加激烈。

據發改委研究所有關人士表示,光熱發電項目的補貼可能會排在生物質能之前,光伏、風電之後。但實際上究竟會如何,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

光熱行業仍處在前期培育期,項目數量少,行業力量薄弱,若不提早向有關部門反映、爭取,那麼未來從風電、光伏的補貼中分一杯羹的難度可想而知。否則,如果按照目前排隊的形式,可能2018年底投運的項目,拿到補貼已經是2021年以後的事情了。

光热发电“阿喀琉斯之踵”是可再生能源补贴吗?

新能源上網電價下調是必然趨勢

由於補貼的資金缺口壓力越來越大,今年531光伏新政可看做是國家對光伏行業的粗暴式增長踩了剎車,很可能是財政感受到了龐大的補貼缺口的壓力。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光伏、風電也將在十三五之前擺脫補貼,實現平價上網。可見,下調可再生能源的上網電價是必然的趨勢。

光熱行業也必須清楚,未來行業發展的方向一定是優化技術、設備、項目運維管理,從而降低度電成本;與此同時也要呼籲政策和金融機構的支持,在土地、稅收、融資條件等非技術成本方面爭取國家的優惠政策。

行業必須呼籲儘早將光熱納入到未來的補貼目錄中

儘管目前還沒有針對光熱發電補貼的單獨法案,但在2012年頒佈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明確提到,該辦法適用於太陽能發電,而沒有規定是光伏或光熱的發電形式。由於光熱發電也是太陽能發電的一種形式,因此,該法案應對光熱發電同樣適用。

眼下是光熱發電發展的關鍵時期,行業應團結起來,多多爭取行業整體應享有的權利。提前準備,未雨綢繆,不要讓補貼問題成為光熱未來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什麼是可再生能源補貼?

根據財政部2011年的文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徵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第二章第三條,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包括國家財政公共預算安排的專項資金和依法向電力用戶徵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等。

《辦法》第三章詳細規定了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用於補助的情況。其中第一條明確提到補助用於:電網企業按照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確定的上網電價,或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有關規定通過招標等競爭性方式確定的上網電價,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所發生的費用,高於按照常規能源發電平均上網電價計算所發生費用之間的差額。

也就是說,電價附加收入和專項資金都隸屬於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我們通常所說的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補貼的資金僅來源於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至於國家公共預算安排的專項資金,則是用於其他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措施上的,例如可再生能源資源勘探,相關科學技術研究等方面。

對於光熱電站來說,首批示範電站的上網電價為每度電1.15元,電網企業按照當地燃煤機組標杆電價收購光熱電站的電力,高出部分則由補貼來進行支付。

光热发电“阿喀琉斯之踵”是可再生能源补贴吗?

圖. 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構成及用途(來源:CSP Focus 整理)

補貼發放流程

通常各省市的電網公司在收購發電廠的電力時,往往都先行墊付了補貼的金額。財政部將補貼資金撥付給國網公司/南方電網,再由他們下放到各自系統下屬的省市電網公司;對於地方獨立電網公司,財政部會將資金撥付給當地財政廳,再由財政廳下達給電網公司。

然而,電網公司在拿不到補貼的情況下,會選擇拒絕墊付補貼資金,壓力也自然轉到了電力公司身上。

光热发电“阿喀琉斯之踵”是可再生能源补贴吗?

圖. 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資金撥付流程圖(來源:索比光伏網)

補貼缺口持續擴大

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的徵收標準從最初的每度電0.1分、0.2分、0.4分、0.8分、1.5分,到2016年提高到每度電1.9分,並一直保持至今。

既然電價附加徵收標準一直在提高,為什麼還會出現資金缺口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可再生能源電量增速遠高於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電價附加徵收標準的提高帶來的補貼資金已經無法滿足可再生能源規模的迅速擴張。

可再生能源補貼的兩大對象:風電和光伏行業近年以驚人的速度在發展。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併網風電裝機容量1.3億千瓦,“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34.6%,已連續4年居世界第一;全國併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4218萬千瓦(幾乎全為光伏),是2010年的165倍,躍居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補貼的缺口也越來越大。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缺口為13億元,2010年缺口20億元,到2011年缺口已達107億元,2012年增至200億元左右,2017年底缺口總額已高達1000億元。

光热发电“阿喀琉斯之踵”是可再生能源补贴吗?

圖. 2005-2014年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來源: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報告2015)

可以認為,正是因為補貼資金的缺口像滾雪球一樣不斷擴大,從而倒逼電價附加徵收標準一再提高。但一味提高補貼徵收標準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事實上,在實體經濟低迷的當下,降低企業用電成本已然成為政府和民眾的共識。補貼資金缺口的問題仍將困擾可再生能源行業許久。

CSPFocus光熱發電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