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發展鄉村旅遊開啓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好“三農”問題擺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即按照“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總體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現實中,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面臨著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家庭離散化、土地荒蕪化等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當前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農村如何集聚人氣、財氣,激發鄉村經濟活力,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一定要上升到產業發展層面。只有產業的蓬勃發展才能帶來農村經濟的繁榮,而發展鄉村旅遊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繁榮的重要途徑。鄉村旅遊作為以鄉村為場所,以田園為基地,以庭園為載體,以文化為靈魂,以農村生活方式為體驗的新型旅遊業態,能帶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種植業、交通業、商貿業、餐飲業、住宿業等相關聯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農業轉型升級、農村美麗繁榮,使鄉村由單一農業經濟轉變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多元化經濟,有利於保護鄉村生態環境,解決農村空心留守離散問題,保障鄉風文明和有效治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擁有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據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是中國“大鄉村旅遊時代”的元年,近兩年來全國各地鄉村旅遊如火如荼、蓬勃發展,數量大、規模大、投資大、影響大,呈現出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擁有堅實的產業基礎,發展勢能強勁,是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和“金鑰匙”。

規劃是龍頭,田園變公園

振興鄉村,規劃先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分類推進,科學把握各地差異和特點,注重地域特色,體現鄉土風情,特別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不搞層層加碼,杜絕‘形象工程’。”這也為鄉村旅遊發展指明瞭方向。堅持城鄉融合、整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幹。依照“先謀劃再規劃後建設,先整體後局部,先地下後地上”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有特色、有重點、有區別開展鄉村振興建設,做到空間佈局優化,功能定位合理,配套設施完善,梯次銜接有序,實施落地可行。推行村莊集中選址建房,合理規劃功能區域,統一通路、供水、供電、供氣、排汙處理、垃圾收集、綠化亮化、三線下地等,提供公共服務,優化資源配置,節約土地。切實避免無序建設和重大浪費,整頓農村亂建亂搭亂拉亂塗亂貼現象,向村民推薦並免費提供建房設計圖紙,統一外牆風格、彰顯地域建築風格。在保證農業功能不變的前提下,在產業發展、主題項目、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淨化美化、土地利用、生態保護、創意設計等方面進行綜合謀劃,精準施策,促進農業資源景區化,讓農民生活在景區,在景區裡致富。推動田園變公園,充分挖掘田園風光,將田園景緻按照園林藝術原理組織起來,突出不同的特點和風格,供遊人休閒、觀賞、娛樂、體驗,把鄉村獨特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轉化為農民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讓農民實現沒有收穫也有收益的格局。

產業是基礎,產品變商品

振興鄉村,產業為本。鄉村旅遊根植鄉村,與農業生產、農村風貌、農民生活深度融合,與“三農”工作緊密相聯,是促進農業變強、農村變美、農民變富的重要支點。鄉村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鄉村旅遊景點的打造,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的推介,鄉村旅遊標識標牌地圖的繪製,鄉村旅遊自駕遊營地的規劃等,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依託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度假園區。推行“旅遊+農業”“旅遊+鄉村”“旅遊+生態”“旅遊+文化”“旅遊+電商”“旅遊+扶貧”“旅遊+科技”“旅遊+金融”等新業態,打造高品質、個性化、定製化、多元化的旅遊產品,創建一批星級鄉村旅遊區,提升鄉村旅遊的核心競爭力,讓遊客“玩的開心、住的舒心、吃的安心、消費放心”。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維功能,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新興服務業,延伸產業鏈、衍生新業態、增加附加值,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引進龍頭企業,戰略合作者,成立合作社,加快推動農業特色化、產業化、標準化、設施化、社會化,培育和優化賞花采摘、觀光體驗、休閒度假、康體養生、創意農業、研學實踐、農業科普、自駕露營、水上樂園、漁業垂釣等旅遊項目,全面提高鄉村旅遊的豐富性和體驗性。要推動產品變商品,支持各地包裝推出一批農特產品,通過分級、包裝和文化挖掘,開發成地域和文化特色鮮明的伴手禮,轉化成旅遊商品。強化品牌意識、標準意識,支持各地對糧瓜果油畜禽等土特產品、農業精深加工產品、有機農產品、畜禽加工產品等進行商品註冊,按照相關標準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提升產品的價值。大力實施鄉村旅遊後備箱工程,滿足旅客對鄉村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建立電商服務平臺和完善物流配送體系,搭上農村電商的快車,實現網上暢銷隨時隨處可購包送。

人才是關鍵,離鄉變返鄉

振興鄉村,關鍵在人。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外流”,農村常住人口逐漸減少,很多村莊出現了“人走房空”現象,村莊空心化、農業人口老齡化、農村缺人才和留不住人的問題格外突出。推進鄉村人才振興,要千方百計發現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創造人才,讓更多人才參與鄉村振興,讓農民從中受益得利,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培養大批人才,並帶動農民素質整體提升。鄉村旅遊是“雙創”的大舞臺,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引進了大批企業家和知識分子到鄉村發展,吸引了大批大學生和有志青年到鄉村創業創新,很多本地大學生也主動放棄在城裡工作的機會,返回家鄉投身鄉村旅遊發展。讓許多當年跳出農門的優秀學子從離巢拼搏到歸巢返鄉,回到農村成為了新型職業農民,大展身手。鄉村旅遊還帶動了農村本地人才的成長,培育出一大批懂農業、懂旅遊、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旅遊帶頭人。對農民來講,發展鄉村旅遊影響和改變了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改變了生活方式,樹立了發展意識、市場意識、合作意識、法制觀念,整體素質明顯提升。

農民是主體,村民變股民

振興鄉村,農民為主。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直接受益者,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遵循鄉村發展規律,資本下鄉不能代替老鄉。始終堅定不移走群眾路線,充分相信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真正讓他們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擁護者和建設者。鄉村振興要既富“口袋”又富“腦袋”,注重提高農民素質的軟件建設,開展職業教育、就業培訓等,增強農民的技能和素質,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以互動式參與的方式,引導村民、社會和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參與建設和維護美好家園。堅持以增加農民就業收入為目標,鼓勵農民創業或入股經營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使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成為農民就地就業的重要渠道。積極探索建立“黨支部+旅遊公司+村民合作社+互聯網+農戶”多方參與、互惠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利益最大化。將分散的農村多種土地進行整合,將分散的長期閒置資產資金進行捆綁,發揮能力互補、信息共享、風險均攤等作用,以規模化效應解決個體農戶不易辦到、政府部門不能包辦的事情,讓村民通過資金、土地、果園、林地、房屋、勞動力等資源入股,以獲得投資性、財產性和工資性收入,形成多元增收的格局,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文化是靈魂,農房變客房

振興鄉村,文化同行。著名學者錢穆說過:“中國文化是自始至終建築在農業上面的。”鄉村振興重要的是鄉村文明的復興,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促進文化振興,保護傳承創新優秀鄉村文化。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注重改善物質環境的硬件建設,更要著力提高人的素質,傳承鄉土文化。大力弘揚孝老愛親、扶危濟困、誠實守信、鄰里守望等優秀傳統文化,採取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入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發揮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引導農村樹立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將那些瀕臨消失的民俗文化、傳統建築、農耕器具、民間技藝、手工製作、風俗禮儀、風土人情挖掘出來,保存下來,以活態化的方式進行傳承和創新,轉化成為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產品,通過主題開發、節慶活動、文化展示、網絡營銷、互動體驗、創意創新等形式,既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又保護、傳承和復興了傳統文化,還強化了鄉村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民宅是鄉土文化的集中展現,將農村閒置的房屋充分利用起來,挖掘鄉間塵封的遺存,喚醒鄉村沉睡的資源,激活農村沉寂的風景,將閒置房屋改建成特色民宿,讓閒置廢棄資源迸發新活力。通過建設一批精品民宿度假村,打造一批鄉村旅遊度假基地,為住客提供豐富的田園生活體驗,增加產業鏈、價值鏈和附加值。同時,讓城市人在農村住下來後,把城市的文明和外來的優秀文化帶到農村去,推動鄉村的民風民俗,充實鄉村的文化生活,達到城鄉文明雙向互動,交融互通。

生態是優勢,人居變宜居

振興鄉村,生態優化。“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才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保護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是進行鄉村旅遊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通過科學規劃、加強管理和有效治理,開發鄉村旅遊有利於鄉村旅遊參與者生態環保意識的提升,有利於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與保護,有利於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讓農村環境更加優美,空氣更加新鮮、水質更加潔淨、食品更加健康,才能吸引遊客、留下游客,滿足遊客在欣賞優美的田園風光、體驗鄉村民俗生活的過程中,走進自然、愛護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感需求,實現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紮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聚焦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汙水處理、村容村貌整治、廁所革命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做到全覆蓋、無死角,給農民一個乾淨整治的生活環境。大力推動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科教文衛體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推進鄉村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髮展新格局,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組織是保障,自治變善治

振興鄉村,黨建引領。“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重點要落實“書記抓、抓書記”,把鄉村振興變成一把手工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核心領導、先鋒模範和戰鬥堡壘作用,帶領農民積極參與美麗家園建設。各地要出臺政策激勵文件支持農村,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機制,確保幹部配置、要素配置、財政投入、公共服務、獎勵扶持、土地指標、金融信貸等政策向農村傾斜,廣開投融資渠道,引導撬動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發展鄉村旅遊,有利於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通過“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社團組織+”的形式,發揮集體力量作用,解決鄉村社會“散”的問題,形成黨委領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村民參與、社會協同、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家家聯繫緊起來、守望相助興起來、幹群關係親起來,構建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東安縣旅遊發展委員會唐明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