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不長記性的燕王:以爲趙國好打,打虧60萬,又打虧2萬

戰國七雄中處於最北方的是燕國,由於距離中原太遠,它的很多歷史都沒有在史書進行記載。讓它出名的有兩任燕王,一個叫燕王噲,一個是燕昭王。

戰國七雄之不長記性的燕王:以為趙國好打,打虧60萬,又打虧2萬

前者扮演了丑角的角色,他想學堯舜讓禪來博得天下人的敬仰,於是把王權讓給國相子之,結果引起國內大亂,人民死傷無數。進而引來了齊國的攻伐,燕國舉國都淪陷了。

戰國七雄之不長記性的燕王:以為趙國好打,打虧60萬,又打虧2萬

後者扮演的是光輝人物的角色,他接手燕國國君之位時,齊國的軍隊剛剛退出,國內一片戰亂後的蕭條。於是,燕昭王設黃金臺,招徠天下賢士,並且身體力行,團結百姓。後來終於聯合諸侯把齊國攻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

戰國七雄之不長記性的燕王:以為趙國好打,打虧60萬,又打虧2萬

有了這兩個君主的表演,燕國的歷史就不再黯淡,足夠人們作為飯後談質。然而燕國總是荒唐事比較多一點。燕國的末代君主燕王喜,就是這麼一個給人笑料的活寶。

戰國七雄之不長記性的燕王:以為趙國好打,打虧60萬,又打虧2萬

燕王喜在任時,趙國與秦國發生了慘烈的長平之戰,此戰中,趙軍損失了45萬人,可以說重創是前所未有的。而燕國一直是趙的友好鄰邦,所以在戰後派了使臣去探望趙國。這個使臣名叫慄腹。他到了趙國,見到了趙王,給他帶去了燕王的問候。趙王非常感激還有雪中送炭的國家,於是賞賜給了慄腹500金,希望他能繼續做好兩國間的和平大使。

戰國七雄之不長記性的燕王:以為趙國好打,打虧60萬,又打虧2萬

慄腹回到燕國後,卻翻了臉,他說燕王說趙國經過大戰,死傷人口很多,現在國內少年沒有長大,正好可以攻擊他們。燕王聽了就心動了,有人勸他說,趙國雖然敗了,但它的百姓崇尚武功,非常好鬥,難以打勝他們,而且剛剛與他們定了盟約,怎麼可以立即反悔呢?燕王卻鬼迷心竅,下令慄腹率領60萬大軍前去伐趙。於是趙國啟用了老將廉頗,率領了13萬部隊,分兵兩路將燕國打敗,還一直攻到燕國都城之下。而慄腹也被殺死了。

戰國七雄之不長記性的燕王:以為趙國好打,打虧60萬,又打虧2萬

這樣一來,燕王只好派人求和。

然而燕王卻是個復仇心較重的人,他雖然失敗,但沒有咽得下這口氣。過了幾年,他發現機會來了。原來這時的趙國發生了一件事情,趙王聽信流言,認為廉頗不中用了,於是派了樂乘去代替他的職務。這引起了廉頗的不滿,他率兵與樂乘相鬥,結果樂乘被趕走,他自己也逃亡到魏國去了。接下來,趙王任命龐援為將,而龐援正好是燕國老臣劇辛的老友。

戰國七雄之不長記性的燕王:以為趙國好打,打虧60萬,又打虧2萬

燕王問大臣們可不可以伐趙,大多數人反對,只有劇辛說:“龐援這個人容易抓在手心裡的,可以伐燕。”此時的劇辛已經70多歲了,被燕國冷落多年,在燕王喜上臺後,又重新得到重用。所以他這個話也有逢迎燕王的意思。於是燕王派劇辛去攻打趙國。結果卻是一敗塗地,傷亡達2萬人,連劇辛也做了刀下鬼。

戰國七雄之不長記性的燕王:以為趙國好打,打虧60萬,又打虧2萬

燕王屢次進攻趙國,最大的受益者是秦國,它一步步將趙國吞食殆盡,接著又一舉擊敗燕國。在燕國滅亡之前,它的太子丹因為在秦國受辱,所以一定要派出刺客暗殺秦王。結果荊柯的行動失敗了,秦王大發雷霆,派兵把燕國給捋平了。

戰國七雄之不長記性的燕王:以為趙國好打,打虧60萬,又打虧2萬

可見,太子丹也是一個復仇心很強的人,為了報個人之仇,不惜搭上國家命運。這一點要說到根源,跟其父親燕王喜、先祖燕昭王一樣,都是復仇為第一要事的。

戰國七雄之不長記性的燕王:以為趙國好打,打虧60萬,又打虧2萬

從燕王喜的兩次失敗的攻趙行動中,我們可以看出:

一、君不知將,將不知軍,其結果一定是大敗而回;

二、在戰爭籌劃階段,只想到敵方的缺點與不足,並不是正確的謀算方式。

三、君主為了出一時之氣而採取戰爭手段,其結果常常不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