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孩子测量能力成长的关键环节:自然测量

抓住孩子测量能力成长的关键环节:自然测量

抓住孩子测量能力成长的关键环节:自然测量

文|火花内容部

图|网络

十秒读全文

1. 孩子测量能力的成长轨迹:直觉—自然测量—标准测量;

2. 身体以及身边的一些物品都可作为自然测量的工具;

3. 自然测量时需要注意的三点问题。

今天的文章开始前,小火花想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流传了很久很久的故事——《小马过河》。

抓住孩子测量能力成长的关键环节:自然测量

小马想要渡过河,去对面的磨坊。可是,不知道河水到底有多深的它,有些害怕。这时,在河边吃草的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刚准备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它大叫:“小马!别过河,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连忙收住脚步,只好先回家。妈妈对小马说:“孩子,我之前都是渡过河才到磨坊的,并不深,很安全。但是河到底有多深只有你去试试,才知道了。”

听到妈妈这么说,小马又来到河边,鼓起勇气,一步,两步……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还没过小腿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孩子测量能力的成长轨迹

在这个故事中,老牛和松鼠用自己的身体测量水的深度,其实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测量”。

抓住孩子测量能力成长的关键环节:自然测量

在测量河水深不深的问题上,老牛和松鼠各执一词,但是它们都没有说谎,因为它们使用的测量单位不同。相对于身形庞大的老牛来说,河水自然是浅的;对于矮小的松鼠,这河水都可以漫过头顶了。

很明显,此时自然测量不够精确、也不通用的缺点就显漏出来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好办法,只需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用具体的测量单位来描述河水的深度,比如说深20厘米。

这种方法就是孩子学习测量的另一个阶段:标准测量。

抓住孩子测量能力成长的关键环节:自然测量

不过,孩子学会使用测量工具,精确地说出眼前的物品多重、多长、多大,需要经过漫长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 2-3岁的孩子并不会使用任何工具进行测量,只会凭直觉用眼睛在3个左右物体中进行比较,找到最高最矮或者两个一样的物体;
  • 3-4岁的孩子对测量的感知是模糊笼统的,用大、小这样的词汇来表达量的差异,并且容易绝对化;
  • (详见:这个最有用的数学技能,用三招孩子就能学会)
  • 孩子到了4-5岁的时候,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能用精确的词汇表达厚薄、高矮、胖瘦等差异,并开始能用身边的物品进行自然测量;
  • 6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发展出了标准测量的能力,可以用标准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来进行测量。
抓住孩子测量能力成长的关键环节:自然测量

自然测量的常用工具

在孩子测量能力的成长轨迹中,自然测量非常重要:自然测量是孩子从直觉测量到精准测量的过渡阶段。

在学习自然测量时,我们应当尽可能创设环境和提供材料,使他们体验用多种不同的材料作为测量工具。一般有以下两种:

1. 借助我们的身体部位:一拃长、一庹(tuo)长、一抱长……

(详见:《小熊的鱼娃娃》:巧用身体尺,测量大世界)

抓住孩子测量能力成长的关键环节:自然测量

一拃长:

打开手掌,从中指的指尖到拇指的指尖的距离

抓住孩子测量能力成长的关键环节:自然测量

一庹(tuo)长:

双臂打开,从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离

抓住孩子测量能力成长的关键环节:自然测量

一抱长:

双臂环起来一圈的距离

2.. 我们身边的东西:积木、铅笔、回形针

抓住孩子测量能力成长的关键环节:自然测量

解答自然测量中的小疑惑

在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测量的实际操作中,孩子还会遇到一些小问题。

1

比如,可以用积木、铅笔测量玩具的高度,但是却不能测量妈妈的腰围,只能换成软软的绳子或者可以弯曲的吸管。

所以,要让孩子意识到需根据测量物品的性质来选择何种测量工具

2

当妈妈和孩子测量同一张桌子的长度时,桌子有孩子的10个手掌那么长,但是只有妈妈的5个手掌那么长。这是为什么呢?虽然都是测量单位都是手掌,但是将孩子和妈妈的手掌对比一下,很明显他们的手掌并不一样长。

所以,我们还应该注意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统一化。

3

孩子自然测量的过程中包括两种逻辑活动:首先他要把测量的整体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知道整体由若干个部分组成;其次还有一个逻辑相加,进行移位和替换的过程,即把每次测量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连接起来。

比如,上面提到的桌子的长度就是把整个桌子的分成若干手掌的长度,最后相加,得出是10个手掌长。

在这一测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测量工具之间要首尾相接,不重叠也不能有空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