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哈尔滨工程大学改名一事?

錒謠


原来的国防七校,东北五校之一的“中国解放军军校工程学院”现在沦落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一所211性质的高校,不得不说很可惜了。丢掉了军校这两个字,哈尔滨工程大学再也无往日的荣光。



哈尔滨工程大学在1960—1962年之间被大解体,各个系被分离下放到各个省市,成为现如今的各个军校。从此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始走向下坡路,1966年正式第一次改名,改为“哈尔滨工程学院”,正式的退出了部队序列。1978年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回军队序列,1994年改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几经折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校工程学院被分割为一块一块的,最终被退出军队序列,沦为一所211高校。

哈尔滨工程大学第一次改名是迫不得已,并不是校方决定的,而且中央军委决定的。因为退出了军队序列自然无法再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军校这两个名,但是也不能舍弃工程这两个字,所以就冠以哈尔滨这个地名作为校名。


而改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更是一步走错,万步都错,从此惹来一大堆麻烦事。哈尔滨工程大学虽然听起来不错,但是它忘记了哈尔滨还有另一所大学叫做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改名之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哈工大”这个简称也被人们熟识,“哈工程”就有点依附的意味了。而这一切都是当时校方没想到的,更何况哈尔滨工商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但世事难料,“哈工程”就莫名其妙的活在了“哈工大”的背影里面。

“哈工程”的科研成果多次被报道为“哈工大”所有,而另一方面“哈理工”的黑锅也常常要“哈工程”来背。这些给“哈工程”造成了极大的麻烦,知名度打不开,又时常被人误认。可以说改成哈尔滨工程大学是非常失败的,受制于人发展不起来。

大家认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应该改成什么名字为好呢?才可以摆脱现如今的困境,也不失根基的所在。


大三老学长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赫赫有名的哈军工,

1966年4月,“哈军工”(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去掉了“国字号”、去掉了“军事学院”身份证,1970年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再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大学名单,办学特色是“三海一核”(深海工程、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核动核电)。如何看待哈尔滨工程大学改名呢?我认为不大成功的更名。

第一改掉了国防特色的名头。我们看看1970年被肢解的院系现在发展如何:

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系等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就是现在的“军中清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空军工程系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985、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原子工程系迁往重庆,组建重庆工业大学。

风洞实验室划归航空工业部,现为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

偌大一个高校被肢解,让人叹息,被分离的院系发展的风风火火,有的又回归到部队建制,试想,若没有被肢解,现在的哈军工是多么的威风!

二是极容易与“哈工大”名字混淆,两所大学名字实在及其相似,而哈工大从未改名,且名声在外,很容易被人误解为哈工程“傍名校”。另外,哈工程的很多科研成果被报道为哈工大所有。

由此看来,哈工程改名是不大成功的!

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清爽自然考研与高考


哈军工涅槃,军工六子诞生。哈尔滨工程大学(年长一点的喜欢叫哈船院或军工),独一无二的拥有三大继承:祖庭,海军系,工学报,这也使之在名份上可与拥有建院上谕文书和钦定大印的国防科技大学平分秋色。令人欣喜的是,在方方面面关心下,军工六子兄弟和睦,官方互相理解支持,没有因为名份出现纷争,反倒是民间常常拿此说事争论不断。非常特别的一点,哈工程在刘志刚校长当政期间,坚定维护和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比如,到目前为止,哈工程一直吹军号,坚持给学生标定自哈军工以来的历史方位–自己属于第几期学员,这是其他军工五子远远不及的。哈工程和哈工大同出冰城哈尔滨,既生瑜何生亮,如果都建设理工类综合性大学,必然短兵相接,而哈工程目前的实力显然没法跟哈工大媲美。因此,对哈工程而言,最好的发展愿景就是突出船舶特色,做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船舶类学校,可参考原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的模式,无论叫中国船舶大学,还是叫哈尔滨船舶大学等都可。另外,之所以提到大学,而没提学院,跟体制有关,据说叫大学可以得到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其实本人极反感名字改来改去,痛感国内真正的百年老店太少,此论就事论事耳,作为理工科出身,麻省理工和中科大是我心目中的殿堂😝😂。


MirrorJiao


感谢悟空小秘书/头条教育联盟的邀请。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是国防七校、东北五校之一,学校位居哈尔滨市,在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

学校的主要贡献: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区块链机器人、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第一艘潜艇、气垫船、猎潜艇、炮艇、水翼艇、深潜救生艇等。


1966年,退出军队序列,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

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分拆,重新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1994年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题主提到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改名,是2000年以后都有传闻的事情,之前有传出哈工程大学为摆脱"哈工大"的光芒,有意更名。有个趣事是哈工程的学生评论,在学校60周年校庆时,省领导曾将校名读成哈尔滨工业大学。尴尬...

网传的新校名有哈尔滨军事工程大学、中国船舶大学、中国工程大学、中国工程技术大学(1978 年由澳门政府批准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不合适)、东北工程大学、哈尔滨船舶科技大学、东北理工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大学、哈尔滨船舶海洋大学等,感觉还不如原校名好听。

在小西看来,哈工程大学的校名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且改为"船舶"类校名无法突出学校的"三航一核"特色。不少人认可的"中国"这样的中字头校名原则上教育部不会审批。改成黑龙江某XX大学,省内各高校也不容易协调,同时省会城市大学命名的大学不少都比省命名的大学优秀,如江苏大学和南京大学、湖北大学和武汉大学等。

其实,改名最大的原因是和哈工大的重叠,颇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哈工大"的简=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大部分家长/考生的印象,"工业"和"工程"的区别不是每个人都分得清。当时,哈军工拆散时大部分流落到小西定居长沙的名校-国防科技大学。

其实,教育部2015年6月发布核准《哈尔滨工程大学章程》的公告,一切传闻都应停止。正所谓,咸吃萝卜淡操心,这个事情就不是学生或网名可以决定的。

希望对您有帮助,方便时给个关注,谢谢您~

2018-08-27-07


帅小西De


“哈军工”,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校址在哈尔滨,故称“哈军工”。“哈军工”这所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军校”,于1952年开始筹建,1953年4月25日基建破土动工,9月1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陈赓大将首任院长兼政委。

1959 年中央军委决定将“哈军工”的培养目标改为研究、设计、制造方面的军事工程师,实施尖端专业集中,常规专业分散的方针。

哈军工先后共建有10个系:空军系(西工大)、炮兵系(南理工)、海军系(哈工程)、装甲兵系(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系(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兵系(防化兵学院)、原子系(哈工程)、导弹系(哈工程+国防科大)、计算机系(国防科大)、电子系(国防科大)。

今天,咱们就来简要盘点下“哈军工”分解出的七大名校,通过对优势学科的盘点,再来寻找当年的“哈军工”印记。

1、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继承“哈军工”元素最多的高校之一,最大的继承当属校区位置上的继承。原来的“哈军工”就是建现在的哈工程上。此外,“哈军工”的海军系、院子系和导弹系也分别被哈工程继承。

目前,哈工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国家重点学科,都带有明显的“哈军工”印记。

2、国防科技大学

国防科大的前身也是“哈军工”,1970年学校主体南迁长沙,更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哈军工”的导弹系、计算机系、电子系在南迁中一并转移,目前国防科大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这些大都是原来“哈军工”打下的良好基础。

3、西北工业大学

“哈军工”的空军系分解到了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这所位于古都西安的工信部直属高校,目前已成为一所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985”、“211”重点大学。

西工大目前的重点学科仍是带有较强的“哈军工”色彩,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都是航天航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前身是“哈军工”炮兵工程系,经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兵器科学与技术作为南理工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继承了“哈军工”的衣钵。

5、装甲兵工程学院

装甲兵工程学院坐落于北京西南卢沟桥畔,是全国重点工科院校、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全军16所学历教育院校之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最高学府,素有“陆战之王的摇篮”美称。

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成立的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1961年,“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从哈尔滨整体迁址西安,组建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1969年,学院从西安迁址北京。

6、工程兵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学院,位于江苏省北部城市徐州市,是一所培养全军工程兵中级军政指挥官、院校教官、高层次军事学术研究人才和工程兵分队指挥人才的中级指挥院校,是工程兵指挥军官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军工程兵指挥人才培养摇篮、工程兵军事理论创新中心、工程兵新装备作战运用试验论证基地,为总部和部队提供服务智库。

7、防化兵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防化学院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隶属于陆军,是一所培养中、初级防化指挥军官和中、高级防化工程技术军官的高等军事学府。

假设一下,如果“哈军工”没有被分解,那么这是一所实力多么强大的军校!不过,也就没有了现在工信部的这几所知名985、211名校了!

哈工程已经不是原来我们理解的哈军工了,原来的哈军工已经分解成了七所学校,按照国家的部署和资源投入,长沙的国防科大成为事实上最有影响力的军工院校,从地位上接下了哈军工的衣钵,但不是哈军工的全部,哈军工现在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存在了,它只是一个永远的传说。

哈工程只继承了原哈军工的一个系加一个专业,再叫哈军工已经名不副实,也没有必要去争这个名了,即使国防科大也不是哈军工,也不能叫哈军工。哈军工只是这七所军事院校的共同祖先,不是任何一所院校所独有。

哈工程本来就不是哈军工了,也没有必要去争这个名头,但它占据了原哈军工的所在地,人们还可以从这里遥想当年哈军工的影子。最好不要再改名了,维持现状,一个学校能否厉害,不是改个名字就能够实现的,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源,而现在国家早就决定把这个资源投入到了国防科大·,现阶段只能是国防科大作为中国第一军事院校了。哈工程只能在现有基础上把自己的这一块发展好就行了,等到有一天,哈工程成为全世界最牛逼的舰船学校,也不用去借哈军工的名了,自然会获得全国人民的赞誉,自然会名满天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军必将得到巨大发展,哈工程成为名满天下的著名院校还是很有希望的,只不过得熬点时间。


尼金温


在我们浦东新区的一个其昌栈的小城镇,有几个能够考上哈军工和清华大学是一件很长脸的事情。我初中的班主任陈老师,他的一个妹妹是考入哈军工的,要不是这个缘故,一个初中生是不知道哈尔滨有这么闻名的大学。后来在文革期间,看到毛远新似乎也是这所院校的学生。现在看来,改名换姓不是主要的,问题是能否培养出一流的毕业生这才是关键所在。名字是重要的,校长也是重要,好老师好生源好校风好专业自然出好人材。基础好了,才能更好地发展,前景无量。


刘声90883005


说到哈尔滨工程大学,大部分人都根本不知道它竟然就是1953年由陈赓大将筹建起的大名鼎鼎的“哈军工”一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作为新中国“第一军校”,它曾是我国高校之至尊,无论其专业系数量还是教授的数量,比清华和北大加起来还要多!由此可见“哈军工”的份量。

随着1966年的退出部队编制,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后经多次更名,现全称叫哈尔滨工程大学。虽然“哈军工”析出了不少专业而派生出六所大学(包括著名的国防科技大学),但哈尔滨工程大学始终被认定为“哈军工”的今身。

但是,由于现校名无“军”字,简称不成“哈军工”,这令人特别是校人校友们感到非常之遗憾。因为现时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仍然是一所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如果校名有一个军字,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简称为“哈军工”了。那多完美呀!

“哈军工”的品牌很值钱,具有巨大的软实力。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该名,则能吸引到更多的精英参与其中,并能增强地方软实力和知名度。不知道黑龙江省为何肯舍弃这十分宝贵的资源?

很多人希望校名中能加个军字,或叫哈尔滨军事工程大学,或叫哈尔滨军民工程大学,或叫哈尔滨领军工程大学……。总之,有个军字,校名就能实现重拾简称“哈军工”,圆很多很多人的梦想!

我认为,作为大学名称,最讲究的是历史内涵,而什么地名、什么专业、什么学科,都是可要可不要的东西。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建议校名直接更名为“哈军工大学”,对外英文名为Hajungong University。这样,中文名大气,英文名得体,现实合情,历史合理。

在“哈军工大学”之下,可利用青岛校区优势将之建成为“哈军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以便更好地承传历史。

大学还可以到沿海其他城市开办专科学院或分校(高年级或毕业班分校),以更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这个高关切度问题。有了“哈军工”的牌子,估计很多城市欢迎“哈军工大学”及其毕业生。

但愿黑龙江省意识到“哈军工”的巨大价值,及早抱回这个金娃娃。


一戈话事


分成好几份了,没有一所学校有资格称为哈军工了。严格说清华北大也不是解放前的清华北大,各安天命,努力为现在的名号增光添彩吧。


gr125939161


1994年就改名了,过了20多年了,大家也都知道什么是什么了,何必现在又来嚷嚷成不成功,你不觉得很矫情吗?一所好大学不会因为改名变成一个不好的大学,一个不好的大学也不会因为改名成为名校, 中国的一些大学,50年代成立时深受苏联高等教育的影响,有些校名不合时宜,确实应该改一改(当然不是指那些想改得高大上的野鸡大学)。


lzlzmark


中国的大学热衷于名称大、规模大、校门大,而国际名校更注重内涵,是靠办好国际一流学科而成为世界名牌大学。世界前一百名牌大学中国只有清华、北大两个,分别为第49、第72。和世界名牌大学相比中国高校的差距还是很大的,需要学人所长少图虚名多下真功夫把中国的大学办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