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生因不適應天天哭還要退學,醫生說這種病多是父母嬌生慣養造成的,你怎麼看?

向日葵之語



對於獨生子女的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小公主、小皇帝比較普遍。在家裡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首先要獨享。家長的溺愛無處不在,如果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家長能意識到這點,早點注意培養孩子的的獨立性,按照正確的教育方式就可避免產生“嬌、驕”二氣。



這裡談一下個人的教育方式

作為教師的自己,從孩子出生就注重孩子的教育。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全家從大西北搬遷到上海。剛來時很不適應,主要是孩子在上小學時因為九十年代普通話還沒有完全推廣。個別年齡大的老師還不會講普通話,孩子聽不懂講話,所以學習受到很大影響,但是我能理解(因為我們倆都是老師能理解老師的難處),覺得孩子應該適應,上課沒聽懂的我們夫妻倆來輔導,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孩子聽的懂了本地方言,學習成績也上來了。當然孩子小學習語言能力也強。



其次,在小學階段要求孩子與父母一起承擔適當的家務,比如清理自己的房間,吃飯後洗鍋刷碗,掃地。為了激發孩子的主動性給一些零錢進行獎勵。這也是心理學中的強化理論。孩子越小效果越好!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上高中時去了市中心的學校復旦附中住校學習,後來想考入北京大學但因差5分落入到提前批外交學院,之後又到香港留學。



可以說孩子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獨立思考選擇的結果。在一次次選擇中培養了獨立性。

對待獨生子女的教育,一定要防止溺愛。但是,因為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往往會造成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打轉的情形,尤其是祖輩對孩子的嬌慣連孩子的父母都無法干涉!



所以造成孩子的教育問題日益嚴重,甚至心理問題也愈來愈嚴重。教師對孩子的教育也因為家長的過度保護顯得力不從心。甚至出現老師不敢管的尷尬局面……



總之,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非常重要。孩子畢竟是要長大獨立面對這個世界的,雖然現實很殘酷,生存壓力山大,但從小有意識地進行挫折教育才能在孩子長大後面對複雜多變的的社會環境。



我是心理問答達人:夏蟲不可語冰2008,關注點贊分享可閱讀更多有關教育及心理健康問題的回答。關注教育就是關注未來。謝謝你的支持!


夏蟲不可語冰2008


揚州女孩小紅去年6月份參加高考,由於高考成績不理想,再加上父母希望藉此機會鍛鍊一下她的獨立生活能力。所以為他報考了一所遠在四川的大學。

在讀大學之前,小紅在家除了學習其他事情一概不用管。家人也知道她從小嬌生慣養慣了,所以想趁大學的機會鍛鍊她。



入學之時小紅就哭哭啼啼,入學之後更是一天一個電話往家打。小紅說她不適應學校的生活1.集體宿舍人太多,她睡不著覺。2.宿舍的人欺負她,不和她說話。3.食堂的飯太難吃,吃不慣。

媽媽想著這些都是小事,女兒遲早都會適應的。誰知過了半個學期,輔導員突然打來電話,說小紅經常一個人在宿舍裡哭,還曠課。

家人這才心急火燎的趕到學校。到了學校之後小紅的第一個要求就是退學。說啥也不上大學了。

不得已媽媽只好把小紅領回了家。



醫生診斷

醫生診斷後認為,小紅是患了適應性障礙症。這種症狀主要多發於,從小嬌生慣養的,父母包辦一切的孩子身上。

精養的孩子更易得這種病

現在許多父母提倡從小精養孩子。只吃進口水果,只玩高檔玩具,只穿名牌衣服。在家裡閱讀,練琴,寫作業,可就是不做家務。還有許多父母認為這就是精英教育。

獨生子女更易得這種病

獨生子女從小佔據了家裡所有的優質資源。家裡爸爸媽媽一切都圍著孩子轉。更易養成孩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不適應集體生活。

態度要堅定,手段要溫柔

心理醫生建議,治療大學生的適應性障礙,要態度堅定手段溫柔。

一定要堅定的把孩子推出家門,但過程不要操之過激。


加油辣媽


我特別理解曉紅宿舍人的感受,我讀大學那年,宿舍有一位同學來自山西,她從第一天報道就開始哭,惹的宿舍幾個人都“異常”想家,她打電話給她媽媽說,“吃不慣這裡的菜,讓寄幾瓶醋過來”,後來打電話說“床鋪太不舒服……”


總之,在我記憶裡,她從入學的軍訓一直哭到正式上學,唯一感謝的是,我讀書的時候,手機尚未普及,而且都是低端智能機,宿舍人不會自己玩自己的手機,而是相約出去逛個街,晚上來個臥談會,爬個山,等等,總之,大家愉快地度過了那段“想家”的日子。

如果剛剛入學,想家無可非議,因為“家才是愛的港灣”,大多數女生都會想家,而是如何度過想家的日子看來很重要!

誰開始新的生活都會有一定的不適應,這也是正常的心裡反應,猶如上大學想家,畢業工作不適應等等,然而,現在手機的發達導致很多人無法度過這段時間,別說舍友,就是情侶相約吃個飯看個電影,都還個人玩個人的手機呢?

我想曉紅父母打算鍛鍊一下曉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孩子畢竟沒離開過父母,這樣把她單獨送四川讀書,猶如一下給斷了奶,孩子怎麼不會上火?

記得一位育兒名師說過孩子入園很困難,那就在入園之前為他找好幾位一起入園的小朋友。這種分離焦慮就會降低很多,我想身為父母的我們如果已經習慣了“寵著”孩子,為什麼不學習一下更合適的方法幫助其成長呢?


幸福媽媽的秘密


家長不能在孩子獨立能力缺乏時才想到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必須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這是走向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根本。

這名家長在孩子上大學時,想到要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還算是好的。有的家長在孩子上大學時,也把孩子留在本地上學,孩子每週回家;還有的家長辭職到學校周邊住房照顧孩子……不管是父母捨不得孩子,還是孩子離不開父母,結果都不會美妙。

孩子最終要長大成人,走向社會,父母的責任是讓他(她)有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父母給子女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沒有錯,但是,這不是說要把子女培養為溫室裡的花朵,離不開溫室,離開溫室就不能適應外面的社會,更承受不了風吹雨打。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教育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和機會,要懂得在該放手時必須放手,讓孩子學會學習的同時,學會生活、生存。不能包辦代替孩子除學習之外的一切,致使孩子的生活、生存能力退化——適應社會就是十分重要的生活與生存能力。所謂的適應性障礙,其實就是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熊丙奇看教育


曉紅的父母終於醒悟,知道要讓孩子鍛鍊。雖然這個舉動來的有些晚了,導致曉紅在學校百般不適應,哭喊著要求退休,但亡羊補牢,也許不晚。曉紅如果能渡過這個坎,也許從此不再媽寶,走向獨立自強。

我國古代有一句話一直流傳至今:慣子如殺子,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無論高低貴賤,黑白人種,都一樣。哪怕就是動物,也是如此。如果鳥爸爸鳥媽媽不狠心把小鳥趕出窩巢練習飛翔,飛不起來的小鳥,不是被父母所害又是什麼?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但無私,不等於無度。一旦過度,愛就變成了溺愛,給予就變成了放縱。在溺愛和放縱下長大的孩子,大多是自私的廢物。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在說到愛的時候,說的特別經典:愛就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

看懂了嗎?不給,也就是拒絕,也是愛。子女合理的要求,必須滿足,而不合理的要求,必須拒絕。這才是愛的真正含義。一味的滿足孩子的過分的要求,代替孩子做他們該做的事情,只會培養出永遠長不大的巨嬰,他們會的就是自私和啃老。

可悲的是,溺愛和嬌慣,帶給孩子的,有害無益,可是,還是有那麼多的父母前赴後繼,巨嬰不是的巨嬰,責任不在孩子,完全在於父母!

願天下為父母的戒!


教師妹子一枝花


這個醫生的觀點有待商榷。“適應性障礙是慣出來的”簡直跟“抑鬱就是矯情”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適應障礙是指在明顯的生活改變或環境變化時所產生的短期和輕度的煩惱狀態和情緒失調,常有一定程度的行為變化等,但並不出現精神病性症狀。典型的生活事件有:居喪、離婚、失業或變換崗位、遷居、轉學、患重病、經濟危機、退休等,發病往往與生活事件的嚴重程度、個體的心理素質、心理應對方式、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支持等因素有關。”

一個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肯定與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但是絕對不能全部叫父母來背這個鍋。

現在社會發展這麼快,人們生活壓力大、精神狀態緊張。在這種環境影響下,很多人都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就算是學生也不例外。

而且人本身的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差距的,每個人面對生活環境的改變都要花時間精力去適應,本身適應能力弱的人當然可能出現更多的問題。

總之,一個人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很多,自身承受能力、生活經歷、社會環境、他人影響等都是原因,不能把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全部歸咎於家長。

但是學生出現問題,最該反思的的確是家長,能夠對其恢復起到最大幫助的也是家長。


代購聖地亞哥金坷垃


適應障礙指的是當生活明顯發生改變後,會產生短期痛苦及情緒方面的障礙。這些改變包括喪期、換工作、移民、難民、慢性疾病、經濟困難、新生兒、退休等,既包括正面事件也包括負面事件。常見的表現有出現抑鬱的心境,會感到對當前的生活難以應付。比如剛入大學的新生因為不能適應覺得自己無法畢業了,但是隻要熬過了這段時期就好了。往往會伴隨相關的身體上的不舒服,如頭痛頭昏胃痛心慌等,甚至產生一些暴力行為,還有些產生退行的行為,如吃手指等。適應障礙一般是當生活改變後的1-3個月之內反應出來,反應出來後一般都能在1個月之內消失。如果沒有發生生活改變,那麼就不會產生適應障礙。適應障礙是蠻常見的現象,學生群體是高發群體,適應不了非常苦惱。因此,其實並不需要上綱上線,或者覺得是因為父母溺愛、沒出息等等,這就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且通常會在1個月內恢復,當然,這指的是正常情況下,如果在這期間,曉紅感受不到身邊人的支持,只有指責的話,可能會加劇症狀,重要他人的支持很重要,比如父母、室友和輔導員。因此,這段時間如果有必要的話父母可以去一趟學生陪曉紅過幾天,室友則邀請曉紅一起上學、吃飯,而輔導員則可以鼓勵曉紅參加一些集體活動,等曉紅慢慢感覺到大學裡的好,自然也就會慢慢恢復了。當然,也可以選擇心理治療,通常採用cbt療法比較有效。


希樸羊


其實有很多的大學生 ,他們在剛剛進入學校的時候都很不適應,甚至萌生過退學的想法。因為大學和初中高中以純學習為主的學習環境來說差別真的是太大,它就相當於半個社會,有許多形形色色 、沒有接觸觸更沒有看到的情況發生,也就是說不管你能不能接受 ,到了就有 環境 你就必須要接受。

身邊有很多朋友包括自己, 上大學最初的那半年時間都很鬱悶。但是如果一個大學生天天哭 ,就有點太矯情了,再怎麼說也是一個成年人了 ,應該具有基本的抗挫折能力。


大學裡,一個人是正常的, 要學會習慣孤獨。

容易接受那些你看的慣或者看不慣的 ,因為不管你怎麼樣, 他們都會存在。

必須明白 :在大學不是像讀高中一樣以學習論英雄,要讓自己有所長。

無法改變環境, 那麼就讓自己適應環境。

每個人在一個新的環境中都會有不適應,這個 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有點弱,父母應該適當的教育孩子抗挫折。

大學只有你讀完了之後才知道它的精彩之處。不要抓住你看不慣的、 無法忍受的事情而糾結 、苦惱。專注於你的學業和你畢業時的計劃,想想差距在哪裡,努力學習,做好自己!


Avivi遨翔雲端


什麼是鍛鍊,是需要釐清的。。鍛鍊就是逐步適應的過程,逐步才是重點。。明明是父母原來的教育體系出現錯誤,現在父母說變,孩子適應不過來就會出大問題。。如果變,父母要先變,比如先反思自己教育孩子過去思路錯了,就此和孩子溝通,誠懇道歉,孩子對轉變有正面認識。。之後做做家務,暑假家門口附近端端盤子,或是軍訓夏令營,邊玩邊轉換社會角色,適應一下。。類似這種說變就變扔下不管,結果出問題,可能父母又要跑過去處理,處理不好又是一大堆後遺症。。


山東精創車加工


這是一個被家庭寵愛過度導致無法獨立的一個典型例子!

造成這個20歲大學生無法獨立的始作俑者依然是其父母養育者,他們對孩子最初的出發點依然是不可置疑的愛。

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箇中年女人說自己沒有一個朋友、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必須依靠家裡才能勉強養活自己。她曾經做過秘書,因為老闆總是佔她便宜而辭職,後來的一份工作因為老闆對她從不動手動腳而被她認為老闆忽視了她而辭職,在經過八年的心理治療之後,她依然不能和他人合作,也沒有工作。

這個中年女兒追憶童年:她是家長最小的孩子,長相漂亮,深得全家人喜愛,從而成了家裡的“公主”,四歲左右,她出門看見一些小孩玩耍,孩子們一邊跳一邊說“巫婆來了”,她非常害怕,回家問一個一直陪伴她的女傭,世界上是不是有巫婆,女傭說:“是有的,巫婆、小偷和強盜這些人會一直跟著你的。”自此她就非常害怕一個人待著,這種恐懼使她形成了對家人的極度依賴,無法取得和他人的合作更是無法獨立地生活。


問題中20歲的女大學生無法適應學校的生活和例子中的中年女子一樣也是沒有合作能力、獨立能力的體現。

這種合作能力在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身上是還不具備的,一個人學會這種合作能力、獨立能力,是自小一點點從和父母的相處中、繼而和周圍親朋、同學老師等更多朋友的相處中自然學會的,不是到了一定年齡自然就會擁有的。

所以這名20歲的大學生因不適應天天哭還要退學,醫生說這種病多是父母嬌生慣養造成的,是斷斷沒有錯的。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兒女健康幸福,可很多父母卻忘記了教給孩子獨立生活、與人合作的能力,忘記了這種能力是一個人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