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飞涨,人人忙着换黄金,他却用一根金条换了一本书

“逢君却又别君,叹砥砺无缘,红树青山人已去;相见争如不见,恨文章憎命,素车白马我方来。”

这副文字典丽、对仗整齐的挽联,是王利器20多岁考入江津中学时,代表一班新生为一位去世的三年级同学写的。

这副挽联让他在家乡声名鹊起。后来,他考上北大文科研究所,成为傅斯年唯一的研究生。再后来,他成为国学大师,一生出版了逾两千万字的著作,号称“两千万富翁”(也有称“千万字富翁”)。

物价飞涨,人人忙着换黄金,他却用一根金条换了一本书

■王利器晚年

除了这些“百科式”的内容,王利器还有很多“爱书成痴”的故事,曾经他为买一本老书,花了一根金条。

在王利器逝世一周年,也就是1999年的时候,王利器女儿王贞琼在《人物》杂志发表了一篇《回忆父亲王利器》,讲述了他“不爱黄金爱读书”的故事——

乱世黄金贵,再贵父亲也舍得拿来换书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先生邀父亲去北大任教。那时,北平物价飞涨,国民党发行的纸币天天贬值。教师们领到薪金,便赶忙去换成银元或美钞、黄金。一天,一个书商送来一部日本影印的宋本《世说新语》,这是父亲跑遍琉璃厂、隆福寺的旧书店始终没有找到的书。书商非一条黄金不卖。

手中的些许黄金是那动荡年月里的生存保障啊,父亲犹豫了,但书的确是好书,是搜求既久而不得的书。父亲最后还是横下一条心,买下了这部心爱的《世说新语》。此后,书商们有了好书,便会送上门来。

物价飞涨,人人忙着换黄金,他却用一根金条换了一本书

■乱世黄金贵,《潜伏》中被藏在鸡窝里的金条

1950年,我们举家来到北京,八口人一起生活,父亲的经济负担骤然加重。父亲只有一套灰色斜纹布制服。冬天里,换下衣服,妈妈洗完便放在暖气片上,第二天烤干了,穿着去上课。在这样拮据的情形下,每当书商送来好书,父亲还是会想方设法留下。

季羡林来请父亲,屋太小只能在街上边走边谈

“莫嗟黑发从头白,终见黄河到底清。”父亲晚年惋惜掷于虚牝的大好光阴,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自补蹉跎。还是那个小杂院,还是那间蜗居,父亲精神振奋,勤勉有加,奋笔疾书。两年中,接连交出十多部稿子,约六七百万字。

后来,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偕同历史系主任邓广铭教授来家里邀父亲回北大讲课。因为小屋里实在没地方坐,三个人便到大街的人行道上,边走边谈。稍后,父亲便去北大历史系讲《史记》。

接着,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等单位,也来邀父亲去讲课。外省市及香港地区也来邀请,父亲的社会活动,日见频繁起来。但他仍忙里偷闲,笔耕不辍。

那段时间,父亲发表的著述之多、之快,引起了老朋友们的注意。有人曾惊叹说:“真乃神来之笔。”而我深知,在这些成果的后面,乃是父亲几十年来,每日清晨三四点钟开始的劳作……

物价飞涨,人人忙着换黄金,他却用一根金条换了一本书

■王利器一生著述宏富


耗尽余年校注水浒,注文比原文还多约30万字

王利器一生著述40余种,但他对《水浒传》和《红楼梦》的研究情有独钟。1950年至1954年,王利器与郑振铎两先生密切合作,以天都外臣序本为底本,共同整理的《忠义水浒传》,成为各版本中销量最大、重印次数最多的“善本”。后来,王利器以1954年版为底本又创作了十卷本《水浒全传校注》。

物价飞涨,人人忙着换黄金,他却用一根金条换了一本书

■《水浒全传校注》全十卷,施耐庵 集撰,罗贯中 纂修,王利器 校注

王利器著述此书耗尽余年,河北教育出版社自2001年编辑此书,亦历七八寒暑。

《水浒传》原文100余万字,而这套《水浒全传校注》的注文多达130余万字,引用书籍近500种之多。书中有的章回,注文达二三百条。绝大多数条目,都不只一例引证,有的多达七八例。

王利器先生治学之严谨、工作之辛劳,可见一斑。那广博的征引,那确凿的证明,令人叹服。看王利器先生的校注版《水浒传》,就宛如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知道了自己从未知道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