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你是否见过母辈手挽竹篮的画面又是否看过肩挑箩筐的农民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竹制品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变成一种记忆一缕乡愁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手艺

在塘湾古街上有一间不大的作坊,作坊灰旧的木门里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竹篾在他手中上下翻飞,旁边错落的放着菜篮、箩筐、还有精致的元宝篮。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每日坐在那的老人名叫乐歪发,14岁开始学习竹篾编织,如今已80多岁的他,耳已背,问及高寿时,他说86岁。旁人说前年、去年问他多大年纪他都说86岁。就是这样一位耄耋老人,每日所有闲暇时间就是坐在那编织手中的元宝篮。他说他年轻时三天可编织大小不一,一套五个元宝篮。如今他苍老的岁月全部渗进这一编一织中的坚守中,已不能确定还能编织多少个了。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元宝篮曾是塘湾盛极一时的传统手工艺,存在的历史已有数百年。根据当地流传的故事,元宝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当年,由于战乱,一位名叫江秋生的人,身无分文,从北方逃难来到贵溪塘湾,以乞讨为生。据说,有一年,塘湾大获丰收,家家户户稻谷堆积如山,却无地方晾晒。江秋生曾经学习过编制竹篾的技艺,他用竹篾编出大席子,解决了村民晾晒谷子的问题。于是,靠着这门手艺,江秋生在塘湾安顿下来,以种竹为业,平日里编织一些竹蔑产品卖给当地人。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还在当地收了不少徒弟。经过对传统工艺不断钻研和改进,他和徒弟们编出了元宝篮。它外形酷似元宝,寓意好,而且轻巧,便于携带,很受当地人喜爱,成为当时贵溪人出门必带的生活用具。这使得元宝篮的销路越来越宽,一些当地人也开始向他们学习元宝篮的制作工艺。于是,元宝篮的制作工艺就代代相传了下来。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听镇上人说,对编织元宝篮熟稔还有一位叫游桂英的老人。于是记者来到了她的家中。走进游桂英家中,进门就看见她家客厅的桌子上,摆放了她近期编织的元宝篮、托盘、果盘,古色古香的造型,精美细腻的纹路,不禁会勾起人们对深藏于内心深处那丝乡愁的回忆。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游桂英15岁时就跟随父亲学习编织元宝篮及各种竹制品,她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塘湾曾组织上百人学习制作元宝篮,并成立元宝篮社。元宝篮在塘湾迎来发展的最佳时期,不过那时候制作元宝篮已经不是主要用于家庭日常生活,而是作为传统工艺品出口11个国家。那时她是元宝篮社一名优秀的篾匠。可在八十年代中,元宝篮社因多种原因关闭,这门手艺也基本停了下来,曾经的篾匠也都四散各地,另寻生路了。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令游桂英感到非常欣慰的是,2015年塘湾镇政府对元宝篮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她又重拾这门手艺。在2017年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上向江西人民展示了她的元宝篮手艺,并获得铜奖。同时元宝篮被获批为鹰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元宝篮是纯手工制品耗时费力,价格不低,订单并不多,所以年轻人不愿意学。她很希望篾匠的手艺有人传承下去,而不是仅仅成为一种回忆!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时代的发展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一代人的选择。当高楼大厦取代了泥瓦房,塑料制品取代了竹制品,传统篾匠渐渐被边缘化。但是手工制品的灵气和温度是机器无法代替的,纵然时光流逝,传统的竹制品在市场上依然会有它的一席之地。

大家都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