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一個自願殉葬的妃子,她並無過錯,卻爲他人愛情付出代價

清朝的時候,順治皇帝和他的摯愛曾經書寫過一段愛情佳話。但是在董鄂妃死後,再加上太后和大臣阻止他追求佛學。順治皇帝也失去了對紅塵的依戀,在他的愛妃去世的那一年,順治皇帝也就染上了天花,追隨著自己的愛妃而去。而順治在駕崩之前,由大學士王熙負責撰寫遺詔。

清朝最後一個自願殉葬的妃子,她並無過錯,卻為他人愛情付出代價

但是王熙撰寫的這份遺詔卻遭到了質疑,按理來說,當時在床榻邊上的人就是王熙,可是隨著順治皇帝駕崩以後,王熙所寫的遺詔公佈,關於這份遺詔的其他東西也被銷燬。那麼為什麼這份遺詔會受到質疑呢?主要是因為遺詔當中有這樣的內容:

清朝最後一個自願殉葬的妃子,她並無過錯,卻為他人愛情付出代價

裡面寫了董鄂妃克盡孝道,溫柔賢淑,只不過為了以禮止情,這是董鄂妃和朕的罪孽。雖然話說的很委婉,但是意思也表達的很清楚。這是一份罪己詔,裡面還有對董鄂妃的質疑和指責,也就是說對他們兩個人愛情的指責。按照順治皇帝對董鄂妃的情分,是絕對不會對董鄂妃有什麼不好的言語的。那麼這份遺詔裡面究竟隱藏了什麼內情呢?

清朝最後一個自願殉葬的妃子,她並無過錯,卻為他人愛情付出代價

在古代皇帝死亡以後的四個時辰後,才能夠公佈遺詔,所以才會有很多權臣和外戚篡改遺詔的事情發生,而當時的孝莊太后一直都對董鄂妃心存不滿,這只是對董鄂妃的一種怨恨發洩罷了。在孝莊太后的眼裡,順治皇帝的死,董鄂妃是撇不開關係的。所以在遺詔當中添加了這些內容,也算是為將來的后妃們敲響的警鐘。

清朝最後一個自願殉葬的妃子,她並無過錯,卻為他人愛情付出代價

果然,這個警鐘敲到了董鄂妃的妹妹心裡,要知道,后妃在後宮當中的命運,和前朝是息息相關的,如果一個妃子在後宮裡面犯了什麼錯,很有可能影響自己的家族利益,甚至是整個家族的性命。董鄂妃的妹妹對孝莊太后的怒火非常害怕,所以貞妃,提出了要為順治皇帝殉葬。用這種殘忍的殉葬方法來作為一種贖罪的方式,希望孝莊太后不要怪罪董鄂家族。

清朝最後一個自願殉葬的妃子,她並無過錯,卻為他人愛情付出代價

可憐董鄂氏才20歲出頭,青春的大好年華就要葬送在這樣子的政治鬥爭當中。她在後宮的時候並不得寵,也沒有非常顯赫的地位。臨了,自己不但一無所有,還要為自己的姐姐和姐夫的愛情,付出自己生命的代價。貞妃的性命成為了姐姐和姐夫的殉葬品。在古代,這種從訓制度一直都存在。

清朝最後一個自願殉葬的妃子,她並無過錯,卻為他人愛情付出代價

雖然後來貞妃被康熙皇帝追封為皇考貞妃,但是她只是孤零零地埋葬在一邊,和自己生前的丈夫,也就是自己的姐夫沒有一絲關係。後來其他順治皇帝的妃子入葬,榮辱也和她並無關係。她只是葬在皇陵當中,永遠最不起眼的那個,一生中從未有過光芒,事後也沒有榮耀。所幸的是,康熙皇帝登基以後,就廢除了這種從殉制度,這種悲劇,希望將來再不會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