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計:「渾水摸魚」

原 典

渾水摸魚,又稱混水摸魚,語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渾水摸魚原意指在渾濁的水中,趁著魚暈頭轉向,乘機下手摸魚,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穫。後來演變為利用對手混亂迷惘、弱無主見之機,從中漁利的謀略。

三十六計中,此計原文為“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嚮晦入宴息”。即乘著對方內部發生混亂之機,利用其力量虛弱、沒有主見的弱點,使它順從。引申到軍事上,是指趁敵方混亂無主時藉機行事,使敵人順我之意,是一種亂中取利、亂中獲勝的計謀。

古代戰例

前秦王苻堅統一北方後,欲乘勢南下滅東晉。公元前383年,苻堅調集90萬大軍兵分四路南下,東晉將領謝石指揮8萬晉軍與前秦軍隔淝水對峙。

考慮到苻堅驕橫狂妄的特點,謝石修書一封與苻堅,要求前秦軍稍作後退以便晉軍渡河與之決戰。苻堅不知是計,反而暗自竊喜謝石犯了兵家大忌,打算趁晉軍半渡之時派騎兵衝殺,於是欣然答應謝石要求,立即下令命前秦軍後退。

然而,前秦軍士兵並不知後退原因,兼之士卒大多數是強徵入伍,後撤命令正合他們心意,頓時軍心動搖、陣勢混亂。混在前秦軍中的東晉間諜一看時機成熟,順勢在隊伍中高喊:“晉軍殺過來了!秦軍敗啦!快跑啊!”前秦軍頓時亂作一團,晉軍乘機搶渡淝水,發起攻擊,前秦軍全線潰敗,苻堅倉皇敗走。

現代戰例

歷時近4年的波黑戰爭,是一場同室操戈的大混戰。波黑的三大民族,塞爾維亞族、穆斯林族、克羅地亞族,因對波黑前途看法不同而陷入混戰之中,但它們最終沒有一個贏家,只不過輸得大小不同罷了。有資料統計,在這場戰爭中,共有24萬人直接參戰,波黑430萬人中有27.8萬人死於戰亂,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2/3的基礎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450億美元。而這場戰爭的真正贏家卻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它們把波黑作為其“新幹涉主義”的試驗場,不僅藉此打擊了塞族及其背後的俄羅斯,分化、削弱了塞族以及其背後俄羅斯在巴爾幹地區的力量,還加強了其對歐洲的控制,進一步鞏固了其世界第一強國地位,以及其在北約和歐洲事務中的領導地位。

計謀分析

以上兩個戰例都運用了“渾水摸魚”之計,但表現形式卻有不同。美國插手波黑內戰屬於“用”渾水,即“魚”所處環境本身就渾,只需抓住機會趁勢“摸”之即可,這種情形下的“摸魚”相對輕鬆。謝石淝水大敗秦軍則屬於“攪”渾水,即“魚”本身所處環境較好,為了迷惑擾亂“魚”的方向視線,通過主觀努力,想方設法把水“攪”渾,然後趁機取利,這種“摸魚”則需付出更多努力。

“渾水摸魚”的謀略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形式雖各具特色,但歸根結底都帶有“渾”的底色。想要運用好該計,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正確把握“渾水摸魚”與其他計策的關係。想要輕易將水“攪”渾並用較小代價成功“摸魚”,往往需要和其他計策配合使用。比如用“聲東擊西”擾亂敵方心智或“借刀殺人”設法引起爭端,待局勢混亂再乘虛而入,從弱小或被削弱的一方中尋得利益。秦朝吞併六國可謂一個典型的系統地運用“渾水摸魚”的案例,為使六國互相提防,無法形成合力,秦國結合使用了“隔岸觀火”“借刀殺人”“離間計”“美人計”等,在六國各自為戰、局勢混亂時各個擊破之,最終一統天下。

“渾水摸魚”與“趁火打劫”有一定相似之處,需注意“趁火打劫”強調取利的強勢性與進攻性,因敵對勢力通常較為強大,需要趁著“火”勢“打劫”制勝;而“渾水摸魚”偏重隱蔽性和隨機性,因敵方不一定很強大,只要確保“水”足夠渾,即可趁勢“摸”之。

抓住主要矛盾,想方設法確保“水渾”。當水足夠清澈,“渾水”是運用此計的前提和必要條件。無論是客觀形勢已成“渾水”,“亂而取之”,還是事先把水“攪渾”,再去“摸魚”,此計突出的是一個“渾”字,這就要求指揮員能正確分析形勢,千方百計確保“水渾”,從而迷惑敵判斷,牢牢掌握主動權。反之,若費盡心思都無法將水“攪渾”,很可能影響整個戰局。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薩達姆下令對以色列進行導彈襲擊,意圖利用中東複雜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把以色列拖入戰爭,從而爭取阿拉伯國家加入自己陣營,改變己方孤立的狀態。然而,以色列在美國的安撫和壓制下,保持克制,使得薩達姆瓦解反伊聯盟的企圖徹底破產。

找準發力點,清醒認識要“摸”之“魚”。想要“渾水摸魚”者,必須洞察“水”的情況,要對所“摸”之“魚”有清醒的認識,如此,才能在合適的時機出手,“摸”到“大魚”。通常而言,此計中的“魚”泛指可制服的敵人、可撈取的好處和可利用的時機。古代兵書《六韜》中提到,“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當敵方出現這些跡象時,說明“水”已渾濁,必須立即抓住戰機。

還要看到的是,有時我們面對的“魚”,也可能是中間力量,面對這樣的“魚”,就應當採取適當措施,把這些“魚”爭取過來,從而不斷增強自身力量。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