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张骞:踏上丝绸之路寻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图首次发布!

你知道大月氏是什么吗?想必就算你不清楚,也一定听过。据资料记载,大月氏是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居住在我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

当代张骞:踏上丝绸之路寻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图首次发布!

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纪初,康居、大月氏在中亚地区分布范围示意图

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为了联合远在中亚的大月氏共同阻击匈奴,派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从而开启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篇章。

两千多年后,在西北大学,有位教授近二十年来数百次往返于丝路古道,像张骞当年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一样,从寻找大月氏开始跨国丝路考古。

当代张骞:踏上丝绸之路寻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图首次发布!

他就是西北大学文化与遗产学院王建新教授,王教授今年已经65岁了,二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踏遍天山的东西南北,把学术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初步“掀起月氏的盖头来”。他说:“考古连着过去,也为现在和未来服务。我一直梦想着把丝路考古搞起来。”

王建新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数年的成果令人振奋:在西天山的所谓空白地带,新发现了数百处古代文化遗迹,发掘了迄今规模最大的康居贵族墓,基本清楚了古代康居的南部边缘,还建起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保护大棚,千里之外便可监控其保护状况。

今年六月,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泰尔梅兹大学举行工作会议,对考古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汇报和研讨。

当代张骞:踏上丝绸之路寻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图首次发布!

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回答问题

中国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汇报了西天山地区考古调查的收获和认知。他说:为寻找和确认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从2000年开始,西北大学考古学术团队在中国甘肃和新疆进行了持续18年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初步确认了古代月氏在中国境内的原居地应该是以东天山为中心的区域,月氏人约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期间生活在东天山地区。“但是,古代月氏考古文化的确认,必须找到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与(我国)东天山的文化遗存系统互证。”

另外,在这次会议上,西北大学梁云教授提供了拜松市拉巴特墓地36号墓的部分珍贵出土文物照片,包括随葬的金带饰、玻璃、玉石、玛瑙等饰品。这些图片是中乌联合考古队首次通过媒体对外发布。梁云教授说:“拉巴特遗址位于西天山南麓山前地带,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小型墓葬78座。出土文物包括金、铜、铁、陶、骨、石、玻璃、海贝等各种材质。”他认为:“这支文化的时空范围、文化特征与文献记载的西迁中亚后的大月氏较为吻合,应该是我们寻找多年的大月氏的文化遗存。”

当代张骞:踏上丝绸之路寻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图首次发布!

金带饰

当代张骞:踏上丝绸之路寻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图首次发布!

琉璃珠,又称蜻蜓眼

当代张骞:踏上丝绸之路寻找“大月氏”,部分考古文物图首次发布!

36号墓的随葬品包括玻璃、玉石和玛瑙等饰品

乌兹别克斯坦卡里莫夫总统纪念馆馆长西利诺夫说:正是因为月氏人的存在,才促成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极大地促进了两个区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具有划时代意义。

大月氏研究属于国际显学,需要开创性地工作。王建新教授认为,应向先贤学习,踏遍月氏生活过的天山,建起中国的“丝路考古话语体系”。他发现的大月氏的众多遗存,为掀起月氏的神秘面纱奠定了重要基础。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所长阿穆尔丁说,乌国境内国际合作的考古项目,只有中国人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整体计划,发掘面积小,发掘后重视保护遗址。中方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后会推广中国伙伴的做法。

虽然考古工作赢得了国际同行尊重,但王建新认为,相对丝路考古所需做的工作仍显薄弱,应成立丝路考古中心等机构,吸纳地质、生物、环境规划等学科专家,争取多出学术成果,服务于丝路沿线的老百姓,让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有具体依托。

关注“西北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