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哭的劉備和剛毅的曾國藩,都具備這幾種領導力!

01

很少有人認為自身領導力不足

但現實中稱職的領導者很少

領導力領域有一個挺矛盾的局面。我所接觸的企業家以及管理者,很少有人認為自身領導力不足。從這個方面講領導力其實並不稀缺,它的充足程度僅略低於良心,基本上所有人都不認為自己沒良心。但另一方面,現實當中稱職的領導者沒那麼多,傑出的更少。這樣一個矛盾的反差值得引人深思。

談到端午,我們往往聊到的都是屈原。但是我所想到的是另外一位,叫曾國藩。這兩位有共同點,第一都是讀書人,第二都有救國之志報國之心。兩位對比差別也相當大,屈原有心無力,沒能採取有效的行動,曾國藩則恰恰相反。

曾國藩當年在湖南老家省親,因為老母親有病他回家探親去了。在這個過時候,太平軍越鬧越兇,朝廷給曾國藩的指示是你就不要回來了,反正中央這邊暫時也不需要你,但是地方需要你,去那邊幫忙吧!

給曾國藩的具體指示特別明確:叫協辦團練。協辦團練這事其實挺狗血的,什麼叫協辦團練?也就是說正規軍打不過太平軍,就打主意要辦民兵,正規軍都搞不定的事讓民兵去搞定。

曾國藩協辦團練就是三無:一,沒權,你只是個協助的角色;二,沒錢;三,沒人。以三無為起點,曾國藩開始努力,十年之後,太平天國被徹底剿滅,一代中興之臣終於成就自己,也成就了天下。

談到文學可能曾國藩還得拜屈原為師,但是談報國,屈原就差了很多,他沒有辦法做出有效的成果,只能自沉江底。

我們看到的就是有心和有力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有此心而無此力。每一個企業領導者如何能夠有心同時還能有力,這很關鍵。

02

兩個案例教你如何更好的發揮領導力

關於領導力有數百種的定義,我們從實踐的角度給出一個最基本的理解和看法,所謂的領導力,就是推動他人產生你所期望的行動的能力。

我們希望別人按照我們的想法和意思去做,那你能不能讓他做到?關於這點我想舉三顧茅廬的例子。

01 三顧茅廬:愛哭的劉備為何具有極強的領導力? 

這個故事有個中心思想:作為領導要請賢才,你得有一個好態度,要禮賢下士。但是我們今天的關注點不在這兒。劉備兄弟三人拜訪諸葛亮,第一次去沒見到,第二次去又沒見到,第三次去終於見到了,這就是三顧茅廬。終於見到了,賓主落座。劉備首先講明來意,是來找先生請教天下大計。其實劉備本來的目的絕不止於此。但他跟諸葛亮還不熟,對一個不熟的人直接提一個挺大的要求,這個不太容易達成。劉備情商挺高,他先說請教,諸葛亮的回應也不簡單:願聞將軍之志。

這個動作也提醒我們各位企業家,

我們在面試人才是不是真人才的時候,其實人才也在判斷你是不是真領導。所以他回應劉備的那句話叫願聞將軍之志。對這個反問劉備回答還是鐵骨錚錚擲地有聲,劉備的回答是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你一聽覺得劉備所談所想還真的是正事兒,最少在古人的邏輯當中這絕對是國體大事。

既然想請教的人有這麼一個好的想法,那諸葛亮就沒有更多藏著的,給出了一個特別有質量的回應,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隆中對。所謂的隆中對,就是在隆中所思考的對未來天下如何征戰如何行動的一個整體戰略規劃,這絕對是一個高質量的成果。那劉備就提出了進一步的請求,要請先生出山。

劉備和盤托出,諸葛亮的回應不是特別順暢。因為諸葛亮代表了三國魏晉時期一個特殊的階層,就是我們所說的那個士,諸葛亮還是這一層裡面特別有名的人,叫名士。自己作為名士,那就得有點風範,人家一請你就走,給錢就跟著去了這顯然就不夠範兒。諸葛亮就對劉備講,這是大事啊,是很有難度很有挑戰的一個工作,我就是一在家種地的農民,你得找高手。

劉備想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推辭了,這下就很清晰了,劉備如何讓諸葛亮按照自己的意思行動,我們所說的領導力就是這個意思,你如何讓別人產生你所期望的行動。

其實在此之前張飛就已經提了一個想法,大概的意思是說大哥這事兒哪那麼費勁了,你還三番五次的自己跑,我直接去把他綁來不就是了。按照張飛的方式,諸葛亮文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綁來相當容易。所以讓諸葛亮來的這個目的肯定能達到。但問題在於他來了又能怎麼著呢?這種事不是沒有發生過,劉備要請諸葛亮做的這個崗位原來是有人的,叫徐庶,徐庶跟劉備乾的好好的,然後被競爭對手曹操給挖了牆腳,曹操就是把徐庶綁過去的,只不過不是用繩子,而是先把徐母劫過去做人質。換句話說曹操用的也就是綁的方法,無非手段高明一點而己,本質是一樣的。可是效果已經顯現出來了,那對於這樣的人,你把他綁來又能怎麼樣呢?徐庶進曹營那是一言不發,換句話說一點貢獻也沒有。

劉備當然不會犯這個錯誤。劉備最擅長的是哪個技能呢?就是哭。怎麼讓諸葛亮跟他走?

書中所寫,泣下,襟袍盡溼。大家留意剛才那個說法叫“泣下,襟袍盡溼。”你留意啥叫高手,劉備那個著裝跟咱們現在不一樣,人家穿的是長袍,而且那個時候天氣比較冷的,他穿的不是單袍是棉袍,能做到襟袍盡溼,你看看人家這個水平。該哭的時候一點不耽誤,馬上就能來,而且瞬間流量超大。你看這就是一種領導者的技能,所以我們說劉備善哭,那確實做到了善。

對於領導者而言你有一個真正的長項相當重要。

姿態做完了,劉備說了一句話,劉備說,“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請大家體會這句話。如果這句話是說給你聽的,你是什麼感受。你不出山你讓百姓怎麼辦?你讓天下蒼生怎麼辦?

這句話產生的效果我們也都有所瞭解,劉備這個方法顯然比張飛比曹操的打法要高明得多。

那接下來我們要深入的想一下,劉備到底怎麼就能忽悠動諸葛亮,換句話說他用的是什麼樣的一個工具,他是怎麼讓事情朝著他所期望的那個方向走,換句話說展現出了應有的領導力,也取得了這個領導力應有的效果。

有人說,抓住了諸葛亮的初心 ,這個詞其實相當好,這就是想當重要的一個打罰叫賦予工作以意義,讓這件事兒在更高的層面上具備一個意義。那劉備請諸葛亮無非就是跟他去四處征戰那些打天下,但是這個打天下,劉備賦予了“先生不出如蒼生何”的意義。

關鍵在於這個意義是諸葛亮真正在意的,也就是抓住了諸葛亮的初心。

領導力有一個詞相當關鍵:貢獻。按照德魯克的見解,任何組織在他看來都是社會的一個器官。作為社會的器官就有一個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必須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換句話說,一個企業就是一種組織,企業也要為社會做出貢獻;企業當中的每一個小的部門或者是每個業務單元,都是這個企業的組成部分,那它也要為企業做貢獻;企業當中的任何一個人也要為組織做貢獻。

每一個人都很看重自己能做出什麼貢獻,如果不能做貢獻,缺少自我價值的認知,對自己無法認同,那人就變成了一個行屍走肉,那這樣的人活著其實挺艱難。像諸葛亮這樣的英才,他一定不會期望自己碌碌無為,

劉備恰恰就是從這個地方入手了:我們一起來拯救百姓蒼生。

意義作為領導力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和工具存在,它所闡述的其實核心還是貢獻。劉備把這件事兒的根本歸宿放在了蒼生和百姓身上。如果你很有魅力, 人們願意跟隨你。但是你要留意,其實很多人是願意投身那個工作。劉備叫諸葛亮一起拯救天下蒼生,諸葛亮會跟隨你去做,如果劉備不幹,諸葛亮可能跟別人一起去做。

換句話說,諸葛亮這樣一個人,他要做的就是讓百姓蒼生過上好日子,那誰能做我來輔佐誰。在這裡面我們說領導力的發揮:依賴於領導者本人,也依賴於我們要為之奮戰的事業。體現領導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我們能不能從我們為之奮鬥的那個事業當中挖掘出相應的力量來,就像劉備。

02 中考釘鞋的啟示:賦工作以意義 

有一個企業他們的業務特別簡單,初中升高中考試除了文化課之外還要考體育,其中有一項是跑步,這個公司他們的產品就是中考用的跑步的釘鞋。客戶就是初中應屆畢業生,給他們提供這種鞋參加考試,試考完了就結束了。於是這個鞋要求性能和質量沒那麼高,價格也不能太貴,市場上零售大概也就是七十塊錢左右一雙。他們總經理就講說我們這個業務本來

市場需求穩定,產品也是有競爭力的,所以業績相當好。問題是所有的員工基本都沒什麼感覺。

為什麼?因為這個產品在大家的描述中就是一個三低的產品:低性能、低質量、低價格。有的員工他就講了跟朋友聚會一聊說你在做什麼?我在做運動鞋,問你們哪個品牌,阿迪還是nike?都不是,這個員工的就挺沒有成就感了。

這樣的一個局面,作為一個企業的創辦者肯定不願意看到。那次課程當中,他們小組一起討論釘鞋這個業務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最後的成果就是非常簡短的一句話:為嬌嫩而堅定的雙腳加速。然後這個總經理當天就把這句話發回公司,員工也特別振奮。

作為一個企業那我們對自己的業務如何看,這是相當有必要思考的一個問題,那如何看待我們的業務,那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著眼點是在於外,就是我們的客戶。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不管是直接面對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還其他相關的工作,都要努力從客戶的角度來看待我們做出了什麼樣的一個貢獻。中考釘鞋這個企業的例子。恰恰說明了這樣的一個道理。

當這個意義確立起來,而且能夠被員工所認同和接受,它就會產生出相應的力量,就能在組織當中產生足夠的一個影晌。在具體工作任務之上所看到的那個東西,這個東西就代表了價值所在。

03

領導者的任何思考見解最終必須轉化為紮實具體的行動

領導力,從操作層面來看,可以理解為有兩個來源。一是領導者這個人,二是要帶領大家為之奮戰的那件事兒。意義就是一個很常用也特別有效的工具。

領導者的任何思考見解思想最終必須轉化為紮實具體的行動,如果能夠有行動,那你就是曾國藩,可以拯救將傾的大廈,如果你只能想而不能戰,那你還是屈原,只能自沉江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