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海戰最慘烈一役:爲保衛山東這座城市,鎮守海軍將領全部殉國

一座城市是如何誕生的? 相信自然、地理、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諸方面都是其決定的因素。不過也有一種城市天然就是為軍事而生的。它們往往曾是萬夫莫開的險關要隘,是千軍萬馬駐紮的屯兵之所,當然,也有可能是千帆竟過的海上咽喉,是艨艟鉅艦的天然良港。所以因為一支海軍的存在,既可以興起一座軍港,也可以由此建起一座城。並且從一開始,就為所在的城市打上了鮮明的海軍烙印。

中日海戰最慘烈一役:為保衛山東這座城市,鎮守海軍將領全部殉國

威海,今天可以說它是中國最宜居的城市之一,但在歷史上,它卻一向都是神州大地的海防前哨。早在1398年,明朝就因“倭寇”之患而在文登設立威海衛。威海這個地名,也正是取的“威震海疆”之意。威海衛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獨特,它位於山東半島的最東北端,與遼東半島的旅順隔海相望,互為犄角,像兩支有力的臂膀將渤海灣緊抱其中。而威海衛本身則有劉公島作為天然屏障,分為南北兩條水道,能夠很好地保護內部港口。早有人評價稱;“威海衛極山東之東,三面環海,一城負山,形勝險要甲於天下,蓋海防一重地也。”

中國曆來的軍事壓力都來自北方,來自陸路。然而清末國門在船堅炮利下的轟然洞開,卻讓中國的防禦重心發生極大的逆轉。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籌建海防,成了當時中國試圖追趕世界,抵擋外侮的一個重要象徵。而具體到北洋大臣李鴻章來說,如何為自己傾力打造的艦隊選擇母港基地,則是北洋水師自建軍之始,就必須要慎重考慮重大問題。

可是,威海衛起初卻並不是唯一的選擇。1886年,李鴻章派北洋水師的副提督,也是北洋水師的總教習琅威理,和丁汝昌一起考察膠州灣。琅威理髮現膠州灣的地理形勢和築港條件要遠好於威海衛。李鴻章也是個明白人,他深知威海衛雖也有其優勢,但縱深狹窄、側翼薄弱、補給困難、工程耗費巨大等問題,卻仍然是李中堂不得不擔憂的硬傷。

中日海戰最慘烈一役:為保衛山東這座城市,鎮守海軍將領全部殉國

既然這樣,那為何不管是清政府還是李鴻章,都最終選擇了威海衛,而不是膠州灣呢?最大的原因是,清政府之所以建立北洋水師,完全是出於拱衛京師的角度出發,而並非是從海防全局的考慮。李鴻章當時堅持認為,膠州灣即使被敵所佔,那也僅是“肘腋之患”。截至1887年,清政府重點修建了威海衛和旅順這兩座近代化的軍港。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威海衛成為了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駐節之地。

威海衛軍港雖不比旅順修建較早且規模浩大,但威海衛基地的建設卻更加現代化,其重點在於基地的炮臺防衛上。威海衛海灣北部的三座海岸炮臺分別是黃泥嘴、北山嘴、祭祀臺,它們統稱做北幫炮臺。而海灣南端則設有趙北嘴、鹿角嘴、龍廟嘴三處海岸炮臺,被稱為南幫炮臺。此外,劉公島兩側以及數個離島上也都是炮臺林立。南北水道里還佈滿了鐵鏈和水雷。敵人若是想從海上正面攻進威海衛,那幾乎絕無可能。

雖然稱得上固若金湯,但李鴻章的擔憂卻還是被不幸言中。1895年1月,黃海海戰中受損嚴重的北洋艦隊,此刻正蜷縮在威海衛港內。而日軍則組成了“山東作戰軍”,出人意料地在榮成灣實施了登陸。清軍雖有抵抗,卻怎奈兵力分散薄弱,又互不統屬。日軍毫不費力地就繞到了威海衛背後,徹底切斷了北洋水師的後路。威海衛軍港的出海口也全部被日本海軍封鎖。北洋海軍被圍困在劉公島港內,面臨著腹背受敵。

中日海戰最慘烈一役:為保衛山東這座城市,鎮守海軍將領全部殉國

​1895年1月19日,兩路日軍對威海衛城及沿岸形成包圍。駐守炮臺群的清軍雖付出重大犧牲,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全部潰散,南幫炮臺也相繼陷於敵手。日軍隨即調轉炮口,開始轟擊港內的北洋艦隊。為防止僅剩的北幫炮臺被日軍用來攻擊劉公島,北洋海軍陸戰隊的30名水兵冒險登上了北岸,忍痛炸燬了所有的岸防巨炮,威海衛的陸路防禦至此全部喪失。在日軍晝夜不停的攻擊下,定遠艦被擊傷擱淺,來遠、靖遠、威遠、寶筏等艦相繼沉沒。殘存的北洋水師及陸軍將士們戰鬥到了最後一刻,總共擊退了聯合艦隊七次的全力進攻,直到援軍絕跡,彈盡糧絕。以丁汝昌為首,包括劉步蟾、楊用霖等管帶以上將領,全部以身殉國,竟無偷生者一人。

得知自己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痛心疾首。只不過令他更懊惱的是,這也許是一個多年前,就已經預見到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