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畝三分地「,那這塊地到底是誰的呢?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俗話叫“一畝三分地”,意思是自己的勢力範圍。而這個一畝三分地,就在今天的北京城裡。明清兩代時,這塊地是皇帝親自耕種的田地。嘉慶二十年初春的一天,紫禁城內外一派繁忙景象,嘉慶帝率領百官浩浩蕩蕩向城外行進。按照慣例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都要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自耕田。

俗話說”一畝三分地“,那這塊地到底是誰的呢?

這副《清雍正祭先農圖》描繪了清代皇帝祭先農的盛大場面。畫中的皇帝身穿龍袍,正親自扶著犁,另有六位大臣,也前後拉著犁。在不遠的地方,還有一群官員身穿蓑衣扶犁而行。正如一首童謠中唱到: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

俗話說”一畝三分地“,那這塊地到底是誰的呢?

用今天的話說,皇帝和大臣們耕地就是作秀,但是作秀也有很嚴謹的規制。據史料加載,明代時皇帝右手扶犁左手執鞭,往返犁地四趟。清代時改為往返犁地三趟,也就是所謂的三推三返。皇帝完成這一動作,就可以登上觀耕臺看王公大臣們耕作了。聽上去整個過程並不複雜,可是輪到嘉慶皇帝親耕時卻發生了一件意外。

俗話說”一畝三分地“,那這塊地到底是誰的呢?

1815年嘉慶皇帝到先農壇親耕,先農壇有一塊專門由皇帝耕種的土地叫藉田,也稱為一畝三分地。這一天為嘉慶帝和大臣們準備的牛鞭、耕牛、谷種等已經擺放就緒。這時鼓樂齊鳴,皇帝擺好架勢一手揚起牛鞭,準備親耕。沒想到當嘉慶帝扶犁前行時,耕牛竟然不馴服。沒辦法只好更換耕牛,可是還回來的耕牛仍不馴服。嘉慶還是無法駕馭,御前侍衛十餘人上前幫忙,勉強耕了三個來回。眾目睽睽之下,說一不二的皇帝無法駕馭耕牛,實在是有點沒面子。嘉慶帝十分生氣,他登上觀耕臺下令各位親王、郡王要各耕五個來回,其他官員要各耕九個來回。結果這些王公大臣所用耕牛要麼紋絲不動,要麼四處亂竄,場面一度失控。一場莊重的親耕典禮,成為一出鬧劇。

俗話說”一畝三分地“,那這塊地到底是誰的呢?

嘉慶皇帝龍顏大怒,當天就下令將調教耕牛的大興縣和宛平縣的知縣沈守恆與張洽先行革去頂戴,交部嚴加議處。以及其他相關官員也全部交部嚴加議處,所有此次一切例賞概行停給。半年後直隸總都那彥成想幫這兩位知縣恢復官職,就上奏給嘉慶帝,嘉慶帝批准了。結果過了幾天,不知怎麼嘉慶帝突然想起來,這兩位就是負責調教耕牛的官員,又立即收回成命。而且皇帝將直隸總都那彥成交部加等議處。

俗話說”一畝三分地“,那這塊地到底是誰的呢?

據文獻記載,每年皇上親耕之後藉田裡的莊稼,會由專人管理精耕細作,直到秋收。收穫的糧食,先向皇帝奏報然後挑選出優穗、優粒作為來年的種子。其餘貯藏於神倉之內,並駐兵把守。這些糧食有些用於祭祀,有些用來恩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