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秦始皇:形象正面重製度建設

西方人眼中的秦始皇:形象正面重製度建設

而在西方,秦始皇卻幾乎是知名度最高的中國皇帝。在焚書坑儒、大興土木、苛政酷刑等斑斑劣跡之外,西方人似乎更看重他推行法治的積極一面。

建立制度的人

邁克爾·H·哈特是美國紐約的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卻以寫作的3本充滿爭議的歷史類書籍廣為人知,其中之一就是出版於1978年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位名人》。在書中,他對精挑細選出來的100個人評功論過,排名定位,還強調這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次人物排名。

這份榜單以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打頭陣,秦始皇位列第18位,排在他之前的中國人僅有第5位的孔子和第7位的蔡倫。

“(大多數儒家)指責他是暴君,罵他是私生子,說他崇拜迷信,心狠手辣,才能平庸,(可)西方作家有時會拿他和拿破崙相提並論。若把他和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奧古斯都相比,似乎更加適宜。兩者建立的帝國在面積和人口上大體相同,但羅馬帝國的歷史卻短得多,從長遠看,奧古斯都統治的領土也未能保持統一,就此秦始皇反而是更有影響力的人物。”哈特如此評價。

頗為“專業”的是,他還注意到了秦始皇身邊“才華卓絕、名聲赫赫”的丞相李斯,甚至認為他對秦始皇的政策影響之大,以致很難在兩者之間分清到底誰的功績更多一些。他最後說,“李斯雖能獻計獻策,但畢竟決策者還是秦始皇。”

有意思的是,在西方諸多關於秦始皇的論述中,多少都提到了中國的另一個皇帝——隋文帝。西方的普遍觀點是,秦始皇和隋文帝的文治武功並非卓絕,卻有著他們最為看重的一個特質——熱衷於制度立國。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設立郡縣制;隋文帝則是創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雖然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王朝”,但他們建立的制度卻一直為後世所沿用。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在央視“百家講壇”的《大隋風雲》中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西方人看重製度建設、工程建設,但中國人更看重人,比如唐太宗時期的“君明臣直”,“這是人治和法治兩個不同角度看待的結果,無論哪個時代都是在平衡人治和法治,哪個時代平衡得好,哪個時代就好”。

西方人眼中的秦始皇:形象正面重製度建設

明星“老古董”

總的來說,秦始皇的形象在“出口”到海外後,要更正面一些。他的故事在各種影視作品中被反覆演繹。

2006年,秦始皇這個“老古董”就在西方國家掀起過一陣小高潮。當時,中國歌劇《秦始皇》正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並向北美、歐洲、日本等地的150餘家影院同步直播。

劇中,秦始皇一角由“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飾演,“演唱時,我要展現這個男人的不同側面,他的極端——獨攬大權、殘忍無情,和他作為一個父親的溫情。”多明戈說,“演唱秦始皇時,我使用的是男高音,但一般來說,塑造擁有最高權勢的人時,通常使用的都是男低音。”

幾乎同一時段,探索頻道也製作了紀錄片《秦始皇之謎》。紀錄片在美國首播這天,剛好是中國農曆新年。不過在IMDB(互聯網電影資料庫)上,美國網友的評價除了展現出其令人詫異的對秦朝那些事的瞭解外,似乎對片子本身並不叫好。

西方人眼中的秦始皇:形象正面重製度建設

來自美國佐治亞州的克里斯·艾斯蒂斯指出了紀錄片中的多處爭議,其中之一就是秦始皇是私生子之說。他甚至提到了“LuBuwei”——呂不韋這個名字,認為在無法證實真相的前提下,作為紀錄片本不該引用這個“戲說”橋段,“因為它為使影片精彩而罔顧事實”。

而《紐約時報》對這部劇的評價也很類似:它被視作“帶些考古味兒的肥皂劇”。

日本人的“始皇情節”

更有意思的是,外國人毫不掩飾要為秦始皇“平反”之意,說他孑然超脫、孤寂獨立的大有人在,這種傾向尤以日本最為明顯。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吉川中夫就撰寫過相關書籍,他甚至想過要將掌握著極大權力的秦始皇寫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物”。

西方人眼中的秦始皇:形象正面重製度建設

不僅日本學界“扛上”了秦始皇,他甚至“穿越”進了普通日本人的生活,和他們的升遷錄取息息相關。曾久居日本的作家薩蘇在一篇文章中提及,他的一位鄰居前來拜訪,一番謙恭後,開始請教各種問題,其中就包括秦始皇有沒有搞過租庸調製。原來這位鄰居大學生當時正想報考警察考試。在日本《警察官錄取考試習題集》中竟然真的有相關問題。

還有一些日本人堅信自己是秦始皇的後裔。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總是在人前津津樂道說自己是秦朝時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而東渡日本的徐福等人的後裔,“身為徐福的後代,我感到非常自豪。”

此番言論雖然在日本引發不少爭議,但據考證,當年徐福一行的確一去未歸。由於一行人數眾多,日本學者鈑野氣峰更是據此估計,拜秦始皇所賜,至少有30%的日本人或有“秦人血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