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專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術館開啓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開幕式現場合影

【直播回放】在松美術館“感同身受”雕塑的體覺與色醒(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

【展覽預告】體覺與色醒:《感同身受》雕塑展將在松美術館開幕

複製鏈接至網頁打開:https://news.artron.net/20180823/n1018778.html

“很多人講,在中國當代藝術界談‘語言的純化’是一種犬儒主義的表現。其實問題在於,當語言達不到純粹,作品便力不能及。‘語言’絕非是‘語言’本身,它包含著現實中的所有信息。恰如百鍊成鋼,‘純粹’不是刪除和無視,是凝聚和積累輻射的能力。身心的敏感可以表現為一種情緒,一首詩歌,一本小說,一件視覺作品。而它的輻射性,所引起的共鳴性,藉助的只能是語言本身。現在不是討論感覺真實性的時候,我完全相信你的真實,但這和藝術創作無關,簡潔一點說,就是你有沒有讓我‘感同身受’的能力?”策展人劉禮賓講到。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開幕式現場田世信老師致辭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策展人劉禮賓老師進行專場導覽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藝術家展望進行專場導覽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藝術家向京

2018年 8月23日,《感同身受》中國當代雕塑大展在北京松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邀請中央美院院長範迪安擔任學術主持,由劉禮賓策劃,呈現了田世信、隋建國、展望、姜傑、向京、王偉、梁碩、耿雪等老中青三代八位藝術家的40餘件雕塑作品。

“感同身受”:松美術館開啟雕塑首展

此次展覽,策展人根據八位在展藝術家作品特點,將展覽分成“體覺”與“色醒”兩個單元,展覽藝術主持、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認為:“這個展覽的策劃視角聚焦一批有才華和已有充分業績的雕塑家,但重在從藝術的感性本體出發,展示雕塑家在生命體驗與造型語言方式上的關聯,彙集的作品透溢出兩個鮮明的特徵:一是藝術家在拓展雕塑材料媒介的同時超越材質的常見屬性。他們緊緊把握住自我對材質的獨特體驗,以心格物,以情觸物,使材質的自然屬性內在地轉化為雕造的語言,從而達到信手拿捏、出神入化的境界。二是在表達物象的同時超越物象的表象,直抵自我的心靈世界。這些藝術家的學術思路都很寬,具有極強的表現力,但在傳達生命的感覺、感知、感應上尤其體現出敏銳與坦誠的氣質,作品從直接到提煉,揭示了靈魂與肉身、精神歸屬與現實狀志之間複雜的關聯,頗有形象自在、精神自立的風儀。”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陳列在室外的作品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陳列在室外的作品

範迪安還認為:藝術的感性本體價值,是當代藝術從創作到傳播都需要重新認識和方面,《感同身受》這個展覽提出了一個既老又新的話題。

“我們認真的對待每一個在‘松’舉辦的展覽,希望通過展覽和各式各樣的活動與觀眾建立密切聯繫,讓觀眾在享受作品與體驗藝術的同時,也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思考。”華誼藝術副總裁王端講到。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陳列在室外的作品

她表示,從開館之初王中軍先生就曾說過,希望在“松”做一個雕塑展覽,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雕塑、瞭解當代藝術。因此無論是學術內涵還是表現形式都下足功夫,期望可以帶給觀眾一場“感同身受”的藝術探索。此次展覽對“松”來講只是一個開篇,未來針對雕塑、裝置等藝術表現形式“松”還將繼續探索。比如明年三月與龍美術館聯合舉辦的大型巡展——“路易絲·布爾喬亞:永恆的絲線” 又將是一場松林間雕塑與現代藝術的盛宴。松美術館願以誠摯開闊之心,以高品質的展覽,迎接每一位藝術愛好者的到來。松,不止藝術!

體覺:持續思考“身體與物質”的關係

關於展覽的具體策劃,策展人劉禮賓表示:“我從2010年起就有兩個思路,其中之一是身體與物質的關係。為此也做了一系列的展覽。”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展覽現場

2013年,基於“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哲學觀點,劉禮賓在艾米李畫廊策劃了展覽“水墨的味道”,2014年,劉禮賓策劃的“第三種批判:藝術語言的批判性”在北京時代美術館舉辦,試圖從藝術語言本體出發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進程進行的一次重新認識,將關注點集中於作品的藝術語言本身, 從而突出當代藝術發展中藝術語言批判的重要性。2015年,劉禮賓又在北京央美術館策劃了展覽“隱秘的力量”,將藝術家對於“身體”與“物質”關係的探索以多“體”的樣貌採樣呈現。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展廳現場

另外一方面,2014 年展望在長征空間舉辦《應形》展覽、姜傑在上海浦江華僑城舉辦《大於一噸半》展覽,2015 年隋建國在佩斯北京舉辦《觸手可及》展覽,而在此前的 2012 年,他的《盲人肖像》系列作品已經問世。這三個展覽舉辦時,劉禮賓一直在想,同為上世紀 90年代賦予雕塑創作以“當代”特徵的三位藝術家,為何幾乎同時出現了重要轉向?並且在“轉向”之中,三人的創作都隱含了對“材料和身體關係”的更新認識?

將這一現象進行拓展,就會發現這一時期青年藝術家梁碩的《女媧創業園》(2014年),耿雪的《米開朗基羅的情詩》(2015 年)也有著對這一問題的探索。梁碩更是在2007-08 年創作《什麼東西》系列作品時就隱含了類似訴求。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展廳現場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的雕塑系的教師,這五位藝術家在多年學習、教學、創作過程中,和雕塑泥建立了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觸摸關係。將這種手和泥的“觸感”明確化,並進行彰顯,此次展覽“感同身受”第一個單元“體覺”,便是對這一現象和問題的呈現及探討“在當代,感知的微妙性嫁接在身體和物質之間,比如隋建國和泥之間的關係,展望和不鏽鋼之間的關係。”

他想將中國藝術家對“身體和物質”關係作為突破口,重新思考是否具有一種可能性——內循環式的物我相融關係使他們的作品具有一種內在指涉性,而非藉助外部環境的營造才生效?“物我相融”關係,不僅表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文本中,在日常生活層面,也影響著人們對物我關係的理解,同時影響著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對材質的感受方式和介入方式。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雕塑家隋建國作品

在這一板塊中,我們可以看到,隋建國展示的作品是《肉身成道》,在現場播放的影像中,可以看到藝術家在用拳擊手套不停地擊打泥,在這裡拳擊手套的使用,使他根本無法像以往一樣用手進行傳統意義的塑造。塑造工具的陌生化,一方面是 為了展現身體所不習慣展現的層面;另一方面,這種極端地對雕塑泥的處理方式,也喚醒了雕塑泥以往不被人所知的另一種“物性”。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雕塑家展望作品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雕塑家展望作品

《應形》、《隱形》是藝術家展望呈現在“體覺”板塊的作品,其中隱形是他的最新創作,作品來源自於藝術家的一個假設。“按照自然界各種岩石形成的原理,如果自己跳入火山熔岩中,怎樣才能得到在無限流動和巨大熱能中形成的變異立體造型?”他邀請了一群科學家進行合作。後者利用流體力學的算法公式,設計出模擬人體進入岩漿融變的軟件。展望將自己做成數學公式,輸入軟件後得到各種隨機變化的形體。一個瞬間產生的形象被藝術家挑中,以3D打印的方式輸出模型,再用不鏽鋼拓制、拋光,經過火槍噴燒和化學反應,最終實現雕塑化呈現。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雕塑家姜傑作品

姜傑作品《向前進 向前進》 ,以芭蕾舞為母題,闡釋了在作品表面下暗藏的青春回憶情緒。影像作品中的人物反映的是對青春的追憶,一種年少時未完成的心願的如願。這件作品主要由從中央芭蕾舞團收集的1000多雙舊舞鞋組成。在巨大的椎體裝置中,破損的舞鞋承載著每個舞者的獨特故事,而這些破舊的舞鞋恰是對於芭蕾舞唯美經典的背面呈現。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王偉《行》

王偉《行》的原型來源於藝術家的一次寫生創作,而後回到工作室進一步加工和再創造而成。王偉特意改變了寫生原型中成年男裸體的形象,以少年未完全成熟的身體,運用古典的藝術雕塑手法創造出這件平衡而剋制的大體量雕塑,整件作品給人一種含蓄內斂的沉靜之美。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雕塑家梁碩作品

梁碩呈現的是《什麼東西-4#》 ,《什麼東西》系列作品可以視為他對“塑”的警醒和反思。拉動雕塑泥所形成的負空間被賦 予實體,“非形”的過程也是雕塑泥本身特徵彰顯的過程。梁碩之所以一畢業便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與對雕塑技法的推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雕塑家耿雪作品

耿雪的《米開朗基羅的情詩》在影片中按部就班的將工作與微妙的情緒混在一起,鏡頭中即有女性的冷靜與力量、又有情慾與暴力的衝突感,但整個影片又被設置成一個很平常的,雕塑教學片般的工作流程。影像的字幕是米開朗基羅書寫的情詩,耿雪將這些詩句作為字幕,與她在影像中的行為呼應,試圖傳遞給觀眾特別的情緒與想象。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雕塑家田世信作品《老子》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雕塑家田世信作品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雕塑家田世信作品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雕塑家田世信作品

而田世信的作品《老子-剛柔之道》曾經引起過很大的爭議,這件作品的創作靈感出自中國著名典故《剛柔之道》,藝術家以唇齒比擬剛柔,充分的展現出 中國古人的智慧以及辨證看待事物的態度。田世信的作品類型非常豐富,一方面他眷戀鄉土, 運用豐富生動的造型,洋溢天真自然的生活趣味;另一方面追求古風,尤其對歷史英雄和文 化名人持有精神上的嚮往。在他的一批文化名人雕塑中,寄注了內在的人格精神力量。

色醒:這裡或許存在著一種超越性

“第二個單元“色醒”,是我這幾年思考的另外一個方向,即圖像之間的關係。”劉禮賓講到。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第二單元色醒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雕塑家王偉作品

2014年劉禮賓在寺上美術館策劃了一場非常盛大的展覽“破圖集——中國當代藝術家處理圖像的方法”,關於展覽劉禮賓講到:“從2000年到2008年,裡希特的平塗技法成為眾多中國藝術家爭相模仿的對象。我發現一種現象,包括肖恩、霍克尼、呂佩爾茨等西方藝術大師來到中國之後,就會掀起一片風潮,就像水草一樣,只要有風來就會東倒西歪。我是想借助這樣一個展覽,重新確立中國當代藝術家和圖像對話時的脈絡。”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展廳現場

在梳理過程中他發現,很多中國藝術家其實走得比西方大師要遠,只是因為我們美術史和美術批評的無力,導致了中國藝術家完全陷入一種非常簡單的解讀裡面。此後,劉禮賓又在今格藝術空間做了“圖像池”的展覽,繼續探討這一問題,此次展覽“色醒”部分可以看做是這一問題的延伸:“比如向京,在著色雕塑方面,她和於凡應該是中國最出色的兩個藝術家。向京是非常現實化、非常情緒化的表達。這個單元同時我又展出了展望的《第86個聖像》。那個聖像本身是柳下惠,因為展望認為他的祖先是柳下惠。我一方面想讓這個作品對峙向京,一方面想讓它對峙田世信的帝王像。另一方面我想突出雕塑當中著色的方法。中西方雕塑的傳統都是著色的,在這裡面或許隱藏著一種超越性。所謂圖像時代的著色,或者圖像的誤讀或解讀,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脈絡。”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雕塑家向京作品

在展覽中,向京作品《行嗔》 的主角是一條暴怒的紅色蟒蛇,它生而具有人的口腔和牙齒,充滿暴虐的力量和行走的憤怒,昂頭怒目 凝視著觀者,不靜不止,能量畢現。整件作品凝聚了生命力量之中狂暴的狀態,在形狀之外, “S”如一條路徑,向觀眾展示出向京試圖表現的主題——慾望和關係。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雕塑家展望作品

藝術家展望作為春秋時期儒學先驅柳下惠第八十六代傳人,承擔了為山東老家和故里重塑“聖像”的義務。於是從2008年5月22日開始,公開用二十多天的時間砸毀了85尊泥塑聖像,每砸毀一尊,再供上新的一尊,直到第 86 尊聖像被供上。他希望把這個僅存的《第 86 尊聖像》連同85尊聖像的殘骸一起放置於新的“和聖祠”(博物館),使當地的族人在參拜的時候不僅看到祖先的聖像,還可以看到和回想這“破與立”的不斷重複的歷史。

據悉,此次展覽將展至11月25日。

雅昌专稿|在雕塑中感知自我:松美术馆开启雕塑首展“感同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