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它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如今只能從老照片上去追憶……

上世纪80年代它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只能从老照片上去追忆……

俗話說:銀行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民國時期,中山路就是杭州經濟的命脈。這裡從南往北光各類銀行林林總總不下20家,錢莊典當保險行更是洋洋灑灑不計其數。其中,脫胎於大清銀行浙江分行的中國銀行浙江分行是它們的領頭羊,號稱“龍頭老大”。當時掌控這家實力最雄厚、業務量最大、信譽最優良、管理最先進的近代化大銀行的是被譽為“金融業常青樹”的金潤泉先生。

上世纪80年代它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只能从老照片上去追忆……

中國銀行成立於民國元年(1912)。民國二年(1913),中國銀行浙江分行(後改為中國銀行杭州分行)在杭州清河坊成立。民國五年(1916)遷入中山中路三元坊自建新樓。民國十七年(1928),銀行業務和內部管理採取革新措施,相繼開辦外匯、保險、信託、儲蓄等業務,並積極開展一般工商業的存匯業務,支持工業和公共事業建設,對較大的建設項目如杭江路、浙贛鐵路、錢塘江大橋及興辦《東南日報》、《浙江日報》、《商報》等給予貸款支持。解放後,行址為中國人民銀行杭州市支行所在地,直到20世紀80年代大樓被拆除。

上世纪80年代它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只能从老照片上去追忆……
上世纪80年代它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只能从老照片上去追忆……

其實,中國銀行杭州分行成立初期曾經歷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擠兌風潮。民國五年(1916),袁世凱政府為了把中國、交通兩行的發行準備充當軍餉,竟向各省發佈命令對兩行已發行的紙幣及應付款項暫停兌換,而具體兌換時間,另外公佈。消息傳開後,市場震驚,到處充滿著驚慌、不安、憤怒和不滿。當時,浙江已脫離袁世凱政府,宣告獨立,可以不執行這個命令,但如果浙江的銀行繼續兌現,現銀就會大量流失,風險很大。時任浙江都督兼省長的呂公望甚是為難。

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抗爭中,金潤泉出面與杭州商界、銀錢業人士商量,一致決定反對停兌。而此時的上海已開始了洶湧難擋的擠兌風潮。風暴很快刮到杭州,中山路金融一條街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恐慌”風波,中國銀行杭州分行經受著最嚴峻的考驗。前來兌換銀元的人如同潮水,一浪高過一浪。在危及時刻,金潤泉親臨現場,巧擺“空城計”,用石頭裝滿櫃箱,讓員工抬箱從大門進入,故意派人撞倒其中一個錢櫃,銀元撒了一地。眾人見狀,再加上金潤泉一番講話,兌換的人潮漸漸離去。金潤泉憑藉智慧和魄力,與同仁同舟共濟,平息了最大的擠兌風暴。

上世纪80年代它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只能从老照片上去追忆……

中國銀行杭州分行大樓為早期的金融建築,坐東朝南,平面城“凹”字形,二層磚木結構。入口設在中軸線,並在頂部正中設矩形山花。底層房間採用水磨石地面,二樓則採用柚木地板。屋頂中間用坡屋頂,前後為平頂,以矮牆維護。主樓四周築有圍牆,整體風格較為簡潔。可惜,今中山路上早已不見當年中國銀行杭州分行,人們只能從些許的老照片中尋訪它的過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