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坚持不选择南下,造成国家沦丧,民不聊生

如果崇祯帝南逃,将解决什么问题?我想最根本的,就是“正统缺失,群龙无首”的问题。

这在乱世是最要命的!

如果崇祯坚持不选择南下,造成国家沦丧,民不聊生

我拿南宋来做比较,假如康王赵构没能侥幸逃过金人的追捕,还会有南宋王朝吗?赵构是宋徽宗唯一一个没有沦为金人俘虏的王子,他的地位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其他宗室都不行,你立我也立,彼此竞争,正是明末走向最后覆灭的实况。

如果崇祯坚持不选择南下,造成国家沦丧,民不聊生

再反观明朝,北京陷没后,皇帝(合法统治者)与太子(合法的继承人)以及另两位皇子(二三顺位继承人),均未能逃到南方,而当南京群臣得知皇帝殉国的消息,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一个崩溃中的国家,没有了最高统治者。明亡之时与北宋亡时,形势各有利弊:北宋也是骤亡,当它整个朝廷全部沦为异国俘虏时,外地并没有一个如明代南京一样的较为稳固的中央级的政治班底,这是明朝的优势;然而明亡时,天下大乱已近二十年,不仅外敌频频入侵华北山东等地,腹里之地(陕、湖、豫、皖、川等广大地区)也遭受了严重摧残,国力十分虚弱,许多地方的统治秩序已经瓦解,这是明朝的致命弱点。但明朝人通过努力,挣出一个长久的南明(如南宋一般的南明),还是有希望的,关键是有镇乱之主! 然而南都无论是拥立福王还是潞王,都无法百分之百地具有完全无争议的合法性;当时对是拥立福王还是潞王的纷争(以及以后围绕拥立而加剧的内乱),就是证明,同时也暴露了南都治统的致命的缺陷,这也是清朝否定弘光帝合法性,责其擅立,要求他“归藩”的根本。

如果崇祯坚持不选择南下,造成国家沦丧,民不聊生

假设崇祯帝的任何一位皇子及时南来(崇祯有三子),他将必然成为无可争议的正统嗣皇帝,广为官民所拥戴,远比福王(弘光帝)更能消弥南都愈来愈明显的分裂趋势。更甚者,如果崇祯帝本人在李自成大军还未出山西时,就及时避其兵锋,南狩南京(当然,这从当时情势来看,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有利于南京新的根本的巩固。至少,有几样加速明朝灭亡的大事就不会发生,比如南都三案(包括伪太子案),比如马士英阮大铖的得势以及阉党的翻案风,比如江北三藩的跋扈自肆以及武昌左良玉的兵变,等等。这些现象,皆是围绕最高统治权展开的。在南宋,则没有这种情况。

如果崇祯坚持不选择南下,造成国家沦丧,民不聊生

明朝南都倾覆之根本,不在福王无所作为,而在福王无可作为,而且他异常缺乏权威(流言甚至猜测福王本人都是假冒的)。由于他是机缘巧合而被拥立的,没有任何政治经验,他也一直没有真正可以依赖的左右手。在那样的混乱中,需要政治家具有高超的统治手段,并且善于顺应时势,对统治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造;而且君权有限,君主必须善于识人托政,启用一位强势的宰相,帮他治理天下。就像宋高宗依赖秦桧,充分授权,君臣一体那样。

事实上,南宋相权大张,就是南北宋之际为了生存而对国家体制进行的变革;强相权就是强中央,就是中央意志的集中统一,否则南宋将很可能跟南明一样短寿。可是崇祯帝做得到吗?他做不到。可以设想,即便他逃到南京,他仍然会顽固地坚持过去那套统治方法,一味以杀戮为功令,而不相信任何臣下,他还是一个孤家寡人。

如果崇祯坚持不选择南下,造成国家沦丧,民不聊生

崇祯帝如果南来,由于解决了统治权的合法性问题(虽然他因为失去北京,权威性大大受损),有利于集中资源,加强对北敌的防御,明朝的寿命将可能大大延长。但假如崇祯帝不知变通,在他权威性遭到严重削弱的条件下,依然一意孤行,雷霆杀伐,举措乖张,那么明朝可能只能稍微再苟延残喘若干年而已。也就是说,明朝欲在江南立住脚,需要君主有大手段,大气魄,大力量,必须勇于大作更张,对此,我不看好崇祯帝。十七年间,一盘棋被他下得稀烂,国家沦丧,天翻地覆,还能指望他守住半壁江山?怕不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