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的日子:德國人、香港人,一起幫了姜文

此去經年,重溫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當時,我和馬小軍的年齡都差不多。過了將近20年,但那種感受依舊強烈。會覺得,那種感覺像夢中的酒,很醇厚。記憶模糊,但那種從陽光折射出來的刺激真實依舊。在炫目中你會品味愛恨交織的衝動,激情。這片在我們的腦海中,構成了視覺,聽覺,嗅覺等立體影像,我們稱之為回憶或者說是故事。當然,你可以忽略整個的故事情節是虛構還是真實。但是,其中一定有某種真實的感受,重重的戳中了你,而且還跨越了時空。

陽光燦爛的日子:德國人、香港人,一起幫了姜文

1

當你重新再回顧馬小軍與米蘭的愛情的時候,想到的,難道僅僅是初戀嗎?難道僅僅是那一種對性的渴望,難道是在她與耿樂產生了某種曖昧時,他被綠之後的掙扎與狂暴嗎?他在那種混雜友情與愛情的尷尬的三角關係中又是如何自覺?從酒桌上的葷段子游戲,到高臺跳水的墜落,從暴雨中的吶喊與擁抱,到正午熾熱地撕碎所有的幻想,他彷彿把他的自尊與憧憬都碾碎了。所有的泡影都是報應,他有一種近乎瘋狂的野獸般的方式去復仇,然後去衝破了所有對他的限制,我去追求的一種最歇斯底里的結果。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壞人,或者是你對過去的自己的一種告別方式,儘管,這種方式非常殘忍,但是他還是選擇去做了。跟往事一刀兩斷,所謂的愛情,所謂的夢,在這陽光燦爛的日裡子,就這樣的悲狀地結束。

陽光燦爛的日子:德國人、香港人,一起幫了姜文

2

此去經年,更多沉澱。當20年後,成年馬小軍和一群朋友再次遇到年輕時的玩伴格魯木喊出那句問號,他們聽到的不再是列寧在1918的回答歐巴,而是一句赤裸裸的京罵———傻逼。而這也是全片的最後的一句臺詞,這當然不是最完美的結局,當白色的敞篷車駛過長安街路過天安門,你知道對待歷史對待過去無論是公眾記憶還是私人感情,通通變了模樣,是破壞,是顛覆,是背叛,是報復。這難道還不夠傻逼麼?

陽光燦爛的日子:德國人、香港人,一起幫了姜文

3

這是姜文的處女作,那一年,他31歲,拿到王朔遞過來收穫雜誌,讀了後者剛發表的6萬字小說動物兇猛。那一晚,他激動滴徹夜未眠,後來他找到王朔希望後者改成劇本。王朔不弄,姜文只能自己上,於是就誕生了9萬字劇本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在拍攝時,這部當時花了中國影史上最長膠片的影片,在香港的製片人文雋的幫助下才勉強完成了日本的後期,在德國新電影四傑之一的施隆多夫的製片廠最終成為了1994年的經典。

陽光燦爛的日子:德國人、香港人,一起幫了姜文

4

​這影片帶給我們最大的感動,是,我們永遠不會再有那樣的青春,我們永遠不會有那樣混雜了政治的軍事的愛情的友情的青春了。這一部電影。那是那麼獨特的,是那麼特殊的,充滿了夢幻與豐富,每一個畫面都那麼真誠。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是你的日子,也是我的日子,可能也是每一個人的日子。謝謝,文文

ps 鄉村騎士令人淚目,姜文愛屋頂,手槍,水流,臀部,荷爾蒙,從未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