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为什么要在三国演义中安排一个刘备吃人肉的情节,与刘备高大上的形象背道而驰吗?

高原任我行


其实刘安杀妻故事还有后续,只是大多数人不知!这其中处处揭露人性,充满了讽刺。世上没有一件事儿任何巧合与随意捏造的,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让刘备吃人肉必有深意!而且这深意还饱含了讽刺和可笑。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分析中得出结论。

在《三国演义》的19回里,刘备被吕布打得妻离子散,兄弟流失,一个人到处奔走逃命,这是遇到了猎户刘安,刘安听说来人是刘备,于是便杀了妻子招待刘备,刘备发现后许诺要报答刘安,后来刘备真的送了许多黄金给刘安。

其实这个故事还有后续,刘备吃了刘安的妻子后离去,刘安的母亲发现儿子杀妻,责骂刘安,而刘安却说:“他刘备仁义满身,我这样对他,日后他肯定要给我荣华富贵!”,刘母无奈,最后病死。后来,刘安妻子的妹妹鲍氏发现,将刘安告上了公堂,刘安被活埋。

那么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充满了讽刺呢!

首先,满口仁义的刘备吃了别人的妻子,后来用黄金报答,这个行为我们其实就可以见微知著的看出刘备的假仁假义


吃了刘安的妻子,虽然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但是他行为是什么?是用黄金作为答谢,虽然看着挺仁义的,那么其实际上是不是刘备在向刘安买肉!答案毋庸置疑!日后的刘备有一丝一毫的愧疚表现吗?至少书中没有提到。


刘备常说天下混乱,当以仁义治之,那为什么吃了别人的妻子,连一丝愧疚都没有?

其次,刘安杀妻侍刘备,讽刺刘备的“仁义”。从故事的后续可以看出,刘安并不是一个老老实实的猎户,他为了自己荣华富贵不惜杀了妻子烹饪。


刘备满身仁义,想着用仁义去治理天下,他对刘安仁义,那刘安怎么对待他的呢?他想的是自己的荣华富贵,用自己的妻子去换取自己的富贵,这显示了什么?人性!


刘备想着用满身仁义去感化世人,治理天下,最后却沦为一个猎户的“幸运神”,人性险恶得让人害怕!由此可以看出刘备注定是要失败的。

所以,罗贯中安排刘备吃人肉并不是无意的,其中充满了讽刺和可笑。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熟读《三国》十年却老爱跑偏,欢迎各位大佬一起探讨每一个问题。


青梅煮史


有一则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春秋时,齐桓公首霸,势压诸侯,各国前来投奔的人才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也有献宝取媚的,比如厨子易牙,知道齐桓公喜美食,便把幼小儿子杀了烹给他尝鲜,桓公特别感动。管仲劝桓公说,至亲莫过父子,这人连儿子都下得了手,不可信任。后来齐桓公果然被易牙三人困死。


《三国演义》作者自然熟知这故事,这本书本来就是褒刘抑曹,把刘备打扮成哭哭啼啼的大仁人的,忠君爱国义友恤下都全了,对百姓的好也写多了,应该来点反馈,不能总采访领导如何爱护百姓,那是一面之词,百姓也得表态表态以成盛德,就有了刘安杀妻一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上文不是有个反面例子,管老头说“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那杀亲人给刘皇叔吃岂不成了同路?但作者罗贯中另有安排,杀子不可那就杀妻,父子骨肉天性,妻子可是“如衣服”的。还有创始人易牙杀子适君是另有所图这一点,也一并处理了:刘安是猎户,安贫乐道,之后再无出场强化杀妻无求,全是皇叔仁义感化,“活着就是为了杀老婆给你吃”。至于后来有所赏赐,那算意外不算早有所求,避开了易牙陷阱。


可惜虽用心良苦,鲁迅先生还是评价说,“状刘备之长厚实似伪”。也没想到后世民风大开世道大变,老婆不仅不是“衣服”,有时还像祖宗,移风易俗,这一苦心做出来的亮点倒反成了抹黑皇叔的败笔。

以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我是南方鹏,欢迎关注。


南方鹏


刘备徐州兵败,逃往的时候猎户刘安杀妻招待刘备。有一点令人不寒而栗,刘备吃肉的时候问刘安:“此何肉?”刘安回答是狼肉。实际上刘备很清楚是人肉,因为古代部队断粮的时候,吃人肉是经常发生的事,刘备数次兵败,自然有过吃人肉的经历。即便如此,刘备仍然狼吞虎咽吃个大饱。

现代人从当今价值观考虑,认为刘安想跟随刘备当官,事实上刘备确实说要带刘安走,但是刘安拒绝了,原因是自己尚有老母,这么看,刘安是个孝子。那么怎么理解刘安的行为呢?

事实上,历史上吃人肉是个很经常的事。一直到宋朝,如此富庶的盛世,《水浒传》中吃人肉的场景比比皆是。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是丈夫的私有财产军中一旦断粮,军官杀了自己的妻子给士兵吃,往往能激发部队斗志。

《三国演义》总体是尊刘贬曹的,刘备仁义,到哪都受欢迎,猎户刘安也是刘备的粉丝,这个角色就是用来衬托刘备光辉高大形象的。从刘安的角度来看,杀妻也是无奈,三国时期人民群众处于极端困苦时期,有资料表明,东汉末年中国有四千万人口,三国乱世最低谷时只有八百万,真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刘安家没有吃的,又想好好招待刘备,才想起了这么一个主意。

那么,罗贯中安排这个角色,在自己看来是什么形象呢?此事之后,曹操知道了,派人给刘安送了一千两金子,也就是说刘安的行为值得褒扬,而没有责备他残忍。这种观念与今天的价值观冲突,但在当时能够理解。


九州历史


《三国演义》所写“刘备吃人肉”一事是杜撰的,本意是想通过这一离奇情节表现刘备的感召力,但该情节设计得并不好,反而有损刘备的形象,这是因为,即使是在三国那样的时代,“吃人肉”也是一件触犯人伦底线的事。

《三国演义》一向是拥刘的,所以“吃人肉”一事的出发点并非是贬低刘备,也似乎并不贬低另一个主角刘安,这件事给人的感觉是:吃的人因不知情而情有可原,杀人者“大义灭亲”,死的人“死得其所”。

但其实,这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看过这段故事的人,想必不会有如此轻松的感觉。“人相食”是蛮荒时代里的野性行为,人类走向文明后,这种陋习便被革除了,对生命的尊重越来越得到认可。

但是,受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也确实会出现“人相食”、“易子而食”的情况,汉末三国时代这种情况也频频发生过,例如:

  • “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后汉书·灵帝纪》)


  • “长安不产粮,至食人。但旱四个月史所常见,独至食人,则战乱四起,交通断绝,商贩绝迹。”(《后汉书·献帝纪》)

  • “建安二年,夏五月,蝗。秋九月,汉水溢。是岁,饥,江淮间民相食。”(《后汉书·献帝纪》)

  • “景初二年(238)正月,使司马懿将四万讨渊。七月,大雨,雨霁,合围,百计攻之,矢石如雨。渊窘急,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三国志·公孙渊传》)

甚至也有涉及名人“吃人肉”方面的记载,主要涉及到3个人,分别是王忠、臧洪和程昱:

  • “洪与袁绍绝。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城中粮尽,外无强救,洪自度不免。呼将吏士民使及未败将妻子出,众皆垂泣不舍洪去。又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将士咸流涕,无能仰视者。”(《三国志·臧洪传》)


  • “五官将知忠尝噉人,因从驾出行,令俳取頉间髑髅系着忠马鞍,以为欢笑。”(《魏略》)

  •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世语》)

臧洪杀妾,是特定情况下的作为,要点不是“吃人肉”,而是以此表达誓死抵抗的决心、激励手下的将士。王忠“吃人肉”,在曹丕看来并不是什么光荣历史,所以拿他开涮。

这里重点要说的是程昱,程昱是曹操手下为数不多的文武全才,他追随曹操的时间比荀彧、董昭、贾诩、郭嘉等人都要早,一生对曹氏父子忠心耿耿,多次在危难关头立下大功,深受曹操父子的信赖和倚重。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为曹魏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生前的地位却不怎么高,究其原因还是“吃人肉”这件事。魏国建立时,曹操拜程昱为卫尉,是部长一级。曹丕禅让后,本来像程昱这样追随曹操时间长、立下大功多、能力突出的老臣,应该有更高的职位,贾诩、董昭甚至王朗、华歆这些人都位居三公了,但程昱仍然是卫尉。其中的原因史书也有交待,认为程昱当年以“人脯”为军粮,“由是有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不同时代对“人伦底线”有不同的内涵,有些事过去不被人容忍,但随着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进步,现在也可以容忍甚至被视为正常,但还有一些事如吃人、弑亲、种族屠杀等,无论社会如何进步、观念如何更新,都不会被大家接受。

那么,《三国演义》难道不明白这些道理吗?为什么还要杜撰出一个刘备“吃人肉”的故事呢?这其实与明代较为盛行的“割股行孝”的观念有关。

早在唐玄宗时,名医陈藏器在《本草拾遗》认为人肉是一种“药材”,民间俗称药引,于是后世出现了儿女为给父母治病而“割肉为引”的事,朝廷甚至以此作为极大的“孝行”而予以表彰,如元代就规定,有这样行为的每人奖赐绢5匹、羊2头、田1顷。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认识到这是一种陋习,所以明朝初年朝廷发布诏令,禁止对一切“割股行孝”者进行表彰,但此风在民间已经盛行,无法禁绝,一直到清代,这种行为都十分普遍,仅清代《江南通志》的记载中就有2000多个这样的“孝子”。

罗贯中在杜撰“刘安杀妻”这一情节时,潜意识里想必“割股行孝”才是重点,只是他移“孝”入“忠”,想表达的是“割股行忠”,但这是愚腐和野蛮落后的观念,对塑造刘备的形象更没有半点加分。


南门太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是烘托刘备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古代妇女位置虽低,毕竟不能像猪狗一样杀了吃肉。

但刘安把老婆杀了,就为给刘备吃,说明刘备在他心目中绝对是神一样的存在。

实际上,就是作者在拔高刘备。

第二,符合当时妇女地位

在古代,中国妇女没什么地位,属于男人的附属品,也就是妻子如衣服。

有必要的时候,妻子完全可以为了丈夫和孩子去死。

就比如长坂坡刘备老婆自杀,目的是保住孩子。

所以,这个故事符合当时中国人的心理,也不算特别夸张,不会让人把刘备当做恶魔。

第三,符合当时的民间情况。

三国时期,中国人口减少了几千万,主要原因不是战争,而是大面积的饥荒。

三国志里面也说了,吕布和袁术开战,中途因为蝗灾而停战。

因为蝗灾导致农民颗粒无收,一斗米相当于原来价格的百倍,农民被迫易子而食。

这种情况下,刘安恐怕连粗茶淡饭也不能供应刘备,哪里去找肉呢?

杀妻也就是一种选择了。


刘安此举有一个后果,就是:刘安此后再也没有找到老婆,没有女人敢嫁给他。


萨沙


忠于历史的话,曹操、吕布、刘备都吃过。

刘备被吕布偷袭徐州,带领部队困居海西县,没粮食,手下就互相吃人。

再早一点,曹操第二次攻击徐州,吕布在陈宫等人帮助下占领兖州,曹操只剩三个县,被吕布压着打,结果中平蝗灾来了,两军罢战,各自去找粮食。曹操干脆将三个县中的大户全部杀光,取其粮食钱财,程昱安排粮草(颇杂以人脯),吃了些人肉,曹操军队就全缓过来了。吕布因世家才得到兖州,所以无法采取曹操的办法,即便吃了人肉,士兵也大量饿死逃亡,逼得吕布这么个诸侯都得亲自去其他地方抢粮。如吕布领骑兵到乘氏县企图抢劫李典家族,结果被李家旁支的李进击败(这李进,不仅正面野战击败吕布,逐出本县还将其击伤。

可恶的世家制度,因李典家族的资源只能支持一人出仕,曹操也不能破坏潜规则强行征辟李进为官,光彩夺目的李进,如流星一样划过天际。不知所终)。第二年,曹操与吕布关系调了过来,压着吕布打,逐出兖州。

所以,三国时代,是混乱的,凄凉的,悲惨的,毫无人性的。

罗贯中估计也不好意思说刘备没吃过人。


四川達州


可能是因为真实历史上的刘备军确实在断粮时吃过人肉,所以熟悉历史的罗贯中,既想表现这一历史细节,又不忍心损伤刘备“仁义之君”的正面形象,就刻意设计了一个仰慕刘备的猎户刘安,杀自己妻子以款待刘备的剧情,侧面表现刘备的广得人心。

历史上的刘备吃人事迹,发生在刘备南下攻击袁术,吕布乘虚而入,袭取徐州时。刘备留张飞守下邳,率军在淮阴、石亭等地,和袁术军互有胜负。张飞却压制不住徐州当地的地头蛇曹豹,曹豹固守军营,引吕布入城。张飞虽杀曹豹,城中大乱,难以抵挡吕布,刘备军的后方就此落于敌手。

刘备:

刘备欲攻打广陵取一立足之地,此地守将为当时在袁术麾下任职的孙策舅父吴景,守御森严,久攻难克。于是,刘备军上万人马便这样为袁术、吕布两军夹击,困于广陵,军需断绝,“

饥饿困踧,穷饿侵逼”,因此麾下将士属吏竟然“大小自相啖食”,

也就是说,当大批人饿死或者战死而倒毙时,活着的将士食用死去袍泽的尸体,窘迫到已经顾不上尊卑上下了,小兵没准也能吃上刚死掉军官的肉。

至于刘备,还有他形影不离的好兄弟关羽,他们是和将士同甘共苦,一起分食死尸呢,还是自己另外私藏了粮食,因此不用担负吃人肉的恶名?这么说吧,即使到了这个穷山尽水的地步,刘备军仍然奇迹般坚持下来,换得了此后成建制表面降伏于吕布,而不被直接吞并收编的机会,足可见刘备过人的统御能力,和其得军心之程度。

【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遂使吏请降布。】——裴注《三国志》引《英雄记》】

三国乱世中,诸侯群雄逐鹿,在军阀以百姓为鱼肉争锋,智士以欺诈为本能成就功名,刘备作为一个到处奔波流离的诸侯,他自己和他帐下的将领,却没有任何一次屠城杀俘劣迹。这和曹操一边写诗感叹“白骨露於野,万姓以死亡”,一边在徐州屠杀数十万百姓,在官渡斩杀七万袁绍军降卒,形成了鲜明对比。

曹操:

刘备的仁义,不止是同时代的曹操孙权,甚至是众多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君主不能及的。其道德指数在华夏史上众多君主中可稳居极前列。

毕竟刘秀也好,李世民也好,赵匡胤也好,朱元璋也好,他们自己领兵时或能做到怜惜百姓,不为屠城恶行,但也并不能对属下将领的屠掠行径,完全令行禁止,留下了成都之屠(东汉)、夏县之屠(唐初)、江州之屠(宋初)、和州之屠(明初)等诸多劣迹。

甚至刘备去世后四十年间,蜀汉军队虽然势力弱小、屡遭挫败,执政者和大军统帅更迭多人,却一直都谨守了开国君主的道德底线,从无屠城杀俘劣迹。这确实是对百姓的真心爱护仁义,绝不是假仁假义。

然而刘备这么一位待人宽仁,心系百姓,不枉杀无辜的史上罕有之仁君,在万不得已时,他也吃人,也足以说明了乱世的残酷。确实是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一将功成万骨枯,尸山血海铺就帝皇路。

小说《三国演义》里杜撰了“刘安杀妻”事件,同时又用曹操对此举大加赞赏,甚至封赏刘安的剧情,突出曹操和这个杀妻割肉的刘安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一般的罔顾人命,和刘备得知真相后,对此的叹息和感伤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一来,刘备和曹操不同的性格特征、行事作风就鲜明跃然于纸上了。


狐狸晨曦


并没影响他高大上的人设。

原来刘备在一小村沟里,百姓纷纷轮流款待刘备,一小民为了招待刘备,谎称去山上打野味,实际上却把妻子结果了。

要说影响刘备人设,人家刘备确实也不知情,你要说刘备是装作不知道,那我也不和你犟。

东汉末年,民不聊生,天灾人祸,苦不堪言。百姓就那么多,他们还是生产的主体,这部分人成了流民甚至被收编为兵,谁来种地?

那他们吃什么?袁绍军队吃桑葚,袁术吃河蚌。

营养不良,瘟疫横行,恶性循环,酸枣,野菜也成为果腹食物,甚至有从坟冢中挖衣服穿以驱寒避暑。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相食”乃家常便饭,史书中有多次记载,程昱在军粮中甚至加了人脯,可见当时的物资匮乏到何种地步。


大眼大世界


这应该算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一个败笔吧。罗贯中具有非常执着的尊刘抑曹倾向,初衷是把刘备塑造成一个高大上的形象,从而把一切优秀品质都堆加在刘备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

在《三国演义》中,读者看到的刘备政治远见被淡化,军事谋略被掩盖,作战能力被低估,奋斗历程被忽略。在刘备身上,剩下的只有为人厚道,软弱无能,长者风度,体恤部下,爱民如子。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中,刘备这一套给人的感觉不仅不是以德服人,而是虚情假意。关于这一点,中国的大文豪和普通老百观点都是一样的。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时顺便就评价了刘备,认为:「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三国演义》毕竟不同于《金瓶梅》《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这些文人小说,算是基于民间创作的再创造,所以在情节和结构上保留了一些天真的和不合理的地方。典型就是刘皇叔吃人肉了。


柳如婳


在咱们国家的历史上,吃人肉是常有的事儿。遇到闹饥荒时,“人相食

”的记载就屡屡被写在史书上。

三国时期,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没吃的就吃人肉。比如曹操,他手下有个谋士叫程昱,他给缺粮的曹军送来了粮草,里面居然有“人肉干”,史载“太祖乏食,”程昱“供三日粮, 颇杂以人脯”。

当然,这都是乱世奸雄干的,我们刘备仁慈宽厚,怎么能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呢。慢着,刘备还真干过,而且被史书记载了下来。

刘备南下打袁绍时,留张飞守住大军的根据地下邳,但张飞群众工作做得不到位,管束不住地头蛇,他们和吕布内外勾结,占领了下邳。刘备丢了大本营,前方又迟迟拿不下来,史书上说刘备的大军“饥饿困踧”“穷饿侵逼”,最后,“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三国演义》的总基调是尊刘贬曹,写曹操如何坏都可以理解,罗贯中为啥要写刘备吃人肉呢?

先看看刘备是咋吃的。一日,刘备投宿在猎户刘安家中,饥肠辘辘。刘安是刘备的脑残粉。可是,他家也没有余粮,想给刘备搞点野味又没打到,最后,他一狠心,把自己媳妇宰了给刘备吃。刘备吃完后才知道是他媳妇。刘备哭了,问:还有吗?这是郭德纲设计的情节。书里说,刘备不胜感伤,洒泪上马

看到了吧。老罗为啥写刘备吃人肉?人家是自愿的,连老婆都情愿杀了给你刘备吃,你说你刘备得多得民心啊!众望所归,民心所向,连吃个人肉都能显出他的“仁义君子”形象,这才是微言大义。只是,现在看来,这个情节过于变态,令人恶心。

刘备仁不仁慈两说,刘安实在可恶,而他的媳妇实在可怜,被人吃了,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