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爲什麼要在三國演義中安排一個劉備吃人肉的情節,與劉備高大上的形象背道而馳嗎?

高原任我行


其實劉安殺妻故事還有後續,只是大多數人不知!這其中處處揭露人性,充滿了諷刺。世上沒有一件事兒任何巧合與隨意捏造的,所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讓劉備吃人肉必有深意!而且這深意還飽含了諷刺和可笑。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可以從以下的分析中得出結論。

在《三國演義》的19回裡,劉備被呂布打得妻離子散,兄弟流失,一個人到處奔走逃命,這是遇到了獵戶劉安,劉安聽說來人是劉備,於是便殺了妻子招待劉備,劉備發現後許諾要報答劉安,後來劉備真的送了許多黃金給劉安。

其實這個故事還有後續,劉備吃了劉安的妻子後離去,劉安的母親發現兒子殺妻,責罵劉安,而劉安卻說:“他劉備仁義滿身,我這樣對他,日後他肯定要給我榮華富貴!”,劉母無奈,最後病死。後來,劉安妻子的妹妹鮑氏發現,將劉安告上了公堂,劉安被活埋。

那麼為什麼說這個故事充滿了諷刺呢!

首先,滿口仁義的劉備吃了別人的妻子,後來用黃金報答,這個行為我們其實就可以見微知著的看出劉備的假仁假義


吃了劉安的妻子,雖然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但是他行為是什麼?是用黃金作為答謝,雖然看著挺仁義的,那麼其實際上是不是劉備在向劉安買肉!答案毋庸置疑!日後的劉備有一絲一毫的愧疚表現嗎?至少書中沒有提到。


劉備常說天下混亂,當以仁義治之,那為什麼吃了別人的妻子,連一絲愧疚都沒有?

其次,劉安殺妻侍劉備,諷刺劉備的“仁義”。從故事的後續可以看出,劉安並不是一個老老實實的獵戶,他為了自己榮華富貴不惜殺了妻子烹飪。


劉備滿身仁義,想著用仁義去治理天下,他對劉安仁義,那劉安怎麼對待他的呢?他想的是自己的榮華富貴,用自己的妻子去換取自己的富貴,這顯示了什麼?人性!


劉備想著用滿身仁義去感化世人,治理天下,最後卻淪為一個獵戶的“幸運神”,人性險惡得讓人害怕!由此可以看出劉備註定是要失敗的。

所以,羅貫中安排劉備吃人肉並不是無意的,其中充滿了諷刺和可笑。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熟讀《三國》十年卻老愛跑偏,歡迎各位大佬一起探討每一個問題。


青梅煮史


有一則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春秋時,齊桓公首霸,勢壓諸侯,各國前來投奔的人才不少,有真才實學的,也有獻寶取媚的,比如廚子易牙,知道齊桓公喜美食,便把幼小兒子殺了烹給他嚐鮮,桓公特別感動。管仲勸桓公說,至親莫過父子,這人連兒子都下得了手,不可信任。後來齊桓公果然被易牙三人困死。


《三國演義》作者自然熟知這故事,這本書本來就是褒劉抑曹,把劉備打扮成哭哭啼啼的大仁人的,忠君愛國義友恤下都全了,對百姓的好也寫多了,應該來點反饋,不能總採訪領導如何愛護百姓,那是一面之詞,百姓也得表態表態以成盛德,就有了劉安殺妻一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上文不是有個反面例子,管老頭說“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那殺親人給劉皇叔吃豈不成了同路?但作者羅貫中另有安排,殺子不可那就殺妻,父子骨肉天性,妻子可是“如衣服”的。還有創始人易牙殺子適君是另有所圖這一點,也一併處理了:劉安是獵戶,安貧樂道,之後再無出場強化殺妻無求,全是皇叔仁義感化,“活著就是為了殺老婆給你吃”。至於後來有所賞賜,那算意外不算早有所求,避開了易牙陷阱。


可惜雖用心良苦,魯迅先生還是評價說,“狀劉備之長厚實似偽”。也沒想到後世民風大開世道大變,老婆不僅不是“衣服”,有時還像祖宗,移風易俗,這一苦心做出來的亮點倒反成了抹黑皇叔的敗筆。

以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南方鵬


劉備徐州兵敗,逃往的時候獵戶劉安殺妻招待劉備。有一點令人不寒而慄,劉備吃肉的時候問劉安:“此何肉?”劉安回答是狼肉。實際上劉備很清楚是人肉,因為古代部隊斷糧的時候,吃人肉是經常發生的事,劉備數次兵敗,自然有過吃人肉的經歷。即便如此,劉備仍然狼吞虎嚥吃個大飽。

現代人從當今價值觀考慮,認為劉安想跟隨劉備當官,事實上劉備確實說要帶劉安走,但是劉安拒絕了,原因是自己尚有老母,這麼看,劉安是個孝子。那麼怎麼理解劉安的行為呢?

事實上,歷史上吃人肉是個很經常的事。一直到宋朝,如此富庶的盛世,《水滸傳》中吃人肉的場景比比皆是。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是丈夫的私有財產軍中一旦斷糧,軍官殺了自己的妻子給士兵吃,往往能激發部隊鬥志。

《三國演義》總體是尊劉貶曹的,劉備仁義,到哪都受歡迎,獵戶劉安也是劉備的粉絲,這個角色就是用來襯托劉備光輝高大形象的。從劉安的角度來看,殺妻也是無奈,三國時期人民群眾處於極端困苦時期,有資料表明,東漢末年中國有四千萬人口,三國亂世最低谷時只有八百萬,真是“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劉安家沒有吃的,又想好好招待劉備,才想起了這麼一個主意。

那麼,羅貫中安排這個角色,在自己看來是什麼形象呢?此事之後,曹操知道了,派人給劉安送了一千兩金子,也就是說劉安的行為值得褒揚,而沒有責備他殘忍。這種觀念與今天的價值觀衝突,但在當時能夠理解。


九州歷史


《三國演義》所寫“劉備吃人肉”一事是杜撰的,本意是想通過這一離奇情節表現劉備的感召力,但該情節設計得並不好,反而有損劉備的形象,這是因為,即使是在三國那樣的時代,“吃人肉”也是一件觸犯人倫底線的事。

《三國演義》一向是擁劉的,所以“吃人肉”一事的出發點並非是貶低劉備,也似乎並不貶低另一個主角劉安,這件事給人的感覺是:吃的人因不知情而情有可原,殺人者“大義滅親”,死的人“死得其所”。

但其實,這只是作者的一廂情願,看過這段故事的人,想必不會有如此輕鬆的感覺。“人相食”是蠻荒時代裡的野性行為,人類走向文明後,這種陋習便被革除了,對生命的尊重越來越得到認可。

但是,受戰爭、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在糧食匱乏的情況下也確實會出現“人相食”、“易子而食”的情況,漢末三國時代這種情況也頻頻發生過,例如:

  • “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後漢書·靈帝紀》)


  • “長安不產糧,至食人。但旱四個月史所常見,獨至食人,則戰亂四起,交通斷絕,商販絕跡。”(《後漢書·獻帝紀》)

  • “建安二年,夏五月,蝗。秋九月,漢水溢。是歲,飢,江淮間民相食。”(《後漢書·獻帝紀》)

  • “景初二年(238)正月,使司馬懿將四萬討淵。七月,大雨,雨霽,合圍,百計攻之,矢石如雨。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三國志·公孫淵傳》)

甚至也有涉及名人“吃人肉”方面的記載,主要涉及到3個人,分別是王忠、臧洪和程昱:

  • “洪與袁紹絕。紹興兵圍之,歷年不下。城中糧盡,外無強救,洪自度不免。呼將吏士民使及未敗將妻子出,眾皆垂泣不捨洪去。又殺其愛妾以食將士。將士鹹流涕,無能仰視者。”(《三國志·臧洪傳》)


  • “五官將知忠嘗噉人,因從駕出行,令俳取頉間髑髏繫著忠馬鞍,以為歡笑。”(《魏略》)

  • “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世語》)

臧洪殺妾,是特定情況下的作為,要點不是“吃人肉”,而是以此表達誓死抵抗的決心、激勵手下的將士。王忠“吃人肉”,在曹丕看來並不是什麼光榮歷史,所以拿他開涮。

這裡重點要說的是程昱,程昱是曹操手下為數不多的文武全才,他追隨曹操的時間比荀彧、董昭、賈詡、郭嘉等人都要早,一生對曹氏父子忠心耿耿,多次在危難關頭立下大功,深受曹操父子的信賴和倚重。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為曹魏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生前的地位卻不怎麼高,究其原因還是“吃人肉”這件事。魏國建立時,曹操拜程昱為衛尉,是部長一級。曹丕禪讓後,本來像程昱這樣追隨曹操時間長、立下大功多、能力突出的老臣,應該有更高的職位,賈詡、董昭甚至王朗、華歆這些人都位居三公了,但程昱仍然是衛尉。其中的原因史書也有交待,認為程昱當年以“人脯”為軍糧,“由是有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不同時代對“人倫底線”有不同的內涵,有些事過去不被人容忍,但隨著思想觀念、道德觀念的進步,現在也可以容忍甚至被視為正常,但還有一些事如吃人、弒親、種族屠殺等,無論社會如何進步、觀念如何更新,都不會被大家接受。

那麼,《三國演義》難道不明白這些道理嗎?為什麼還要杜撰出一個劉備“吃人肉”的故事呢?這其實與明代較為盛行的“割股行孝”的觀念有關。

早在唐玄宗時,名醫陳藏器在《本草拾遺》認為人肉是一種“藥材”,民間俗稱藥引,於是後世出現了兒女為給父母治病而“割肉為引”的事,朝廷甚至以此作為極大的“孝行”而予以表彰,如元代就規定,有這樣行為的每人獎賜絹5匹、羊2頭、田1頃。

這當然是無稽之談,隨著醫學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人們認識到這是一種陋習,所以明朝初年朝廷發佈詔令,禁止對一切“割股行孝”者進行表彰,但此風在民間已經盛行,無法禁絕,一直到清代,這種行為都十分普遍,僅清代《江南通志》的記載中就有2000多個這樣的“孝子”。

羅貫中在杜撰“劉安殺妻”這一情節時,潛意識裡想必“割股行孝”才是重點,只是他移“孝”入“忠”,想表達的是“割股行忠”,但這是愚腐和野蠻落後的觀念,對塑造劉備的形象更沒有半點加分。


南門太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是烘托劉備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古代婦女位置雖低,畢竟不能像豬狗一樣殺了吃肉。

但劉安把老婆殺了,就為給劉備吃,說明劉備在他心目中絕對是神一樣的存在。

實際上,就是作者在拔高劉備。

第二,符合當時婦女地位

在古代,中國婦女沒什麼地位,屬於男人的附屬品,也就是妻子如衣服。

有必要的時候,妻子完全可以為了丈夫和孩子去死。

就比如長坂坡劉備老婆自殺,目的是保住孩子。

所以,這個故事符合當時中國人的心理,也不算特別誇張,不會讓人把劉備當做惡魔。

第三,符合當時的民間情況。

三國時期,中國人口減少了幾千萬,主要原因不是戰爭,而是大面積的饑荒。

三國志裡面也說了,呂布和袁術開戰,中途因為蝗災而停戰。

因為蝗災導致農民顆粒無收,一斗米相當於原來價格的百倍,農民被迫易子而食。

這種情況下,劉安恐怕連粗茶淡飯也不能供應劉備,哪裡去找肉呢?

殺妻也就是一種選擇了。


劉安此舉有一個後果,就是:劉安此後再也沒有找到老婆,沒有女人敢嫁給他。


薩沙


忠於歷史的話,曹操、呂布、劉備都吃過。

劉備被呂布偷襲徐州,帶領部隊困居海西縣,沒糧食,手下就互相吃人。

再早一點,曹操第二次攻擊徐州,呂布在陳宮等人幫助下佔領兗州,曹操只剩三個縣,被呂布壓著打,結果中平蝗災來了,兩軍罷戰,各自去找糧食。曹操乾脆將三個縣中的大戶全部殺光,取其糧食錢財,程昱安排糧草(頗雜以人脯),吃了些人肉,曹操軍隊就全緩過來了。呂布因世家才得到兗州,所以無法採取曹操的辦法,即便吃了人肉,士兵也大量餓死逃亡,逼得呂布這麼個諸侯都得親自去其他地方搶糧。如呂布領騎兵到乘氏縣企圖搶劫李典家族,結果被李家旁支的李進擊敗(這李進,不僅正面野戰擊敗呂布,逐出本縣還將其擊傷。

可惡的世家制度,因李典家族的資源只能支持一人出仕,曹操也不能破壞潛規則強行徵辟李進為官,光彩奪目的李進,如流星一樣劃過天際。不知所終)。第二年,曹操與呂布關係調了過來,壓著呂布打,逐出兗州。

所以,三國時代,是混亂的,淒涼的,悲慘的,毫無人性的。

羅貫中估計也不好意思說劉備沒吃過人。


四川達州


可能是因為真實歷史上的劉備軍確實在斷糧時吃過人肉,所以熟悉歷史的羅貫中,既想表現這一歷史細節,又不忍心損傷劉備“仁義之君”的正面形象,就刻意設計了一個仰慕劉備的獵戶劉安,殺自己妻子以款待劉備的劇情,側面表現劉備的廣得人心。

歷史上的劉備吃人事蹟,發生在劉備南下攻擊袁術,呂布乘虛而入,襲取徐州時。劉備留張飛守下邳,率軍在淮陰、石亭等地,和袁術軍互有勝負。張飛卻壓制不住徐州當地的地頭蛇曹豹,曹豹固守軍營,引呂布入城。張飛雖殺曹豹,城中大亂,難以抵擋呂布,劉備軍的後方就此落於敵手。

劉備:

劉備欲攻打廣陵取一立足之地,此地守將為當時在袁術麾下任職的孫策舅父吳景,守禦森嚴,久攻難克。於是,劉備軍上萬人馬便這樣為袁術、呂布兩軍夾擊,困於廣陵,軍需斷絕,“

飢餓困踧,窮餓侵逼”,因此麾下將士屬吏竟然“大小自相啖食”,

也就是說,當大批人餓死或者戰死而倒斃時,活著的將士食用死去袍澤的屍體,窘迫到已經顧不上尊卑上下了,小兵沒準也能吃上剛死掉軍官的肉。

至於劉備,還有他形影不離的好兄弟關羽,他們是和將士同甘共苦,一起分食死屍呢,還是自己另外私藏了糧食,因此不用擔負吃人肉的惡名?這麼說吧,即使到了這個窮山盡水的地步,劉備軍仍然奇蹟般堅持下來,換得了此後成建制表面降伏於呂布,而不被直接吞併收編的機會,足可見劉備過人的統御能力,和其得軍心之程度。

【備軍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欲還小沛,遂使吏請降布。】——裴注《三國志》引《英雄記》】

三國亂世中,諸侯群雄逐鹿,在軍閥以百姓為魚肉爭鋒,智士以欺詐為本能成就功名,劉備作為一個到處奔波流離的諸侯,他自己和他帳下的將領,卻沒有任何一次屠城殺俘劣跡。這和曹操一邊寫詩感嘆“白骨露於野,萬姓以死亡”,一邊在徐州屠殺數十萬百姓,在官渡斬殺七萬袁紹軍降卒,形成了鮮明對比。

曹操:

劉備的仁義,不止是同時代的曹操孫權,甚至是眾多大一統王朝的開國君主不能及的。其道德指數在華夏史上眾多君主中可穩居極前列。

畢竟劉秀也好,李世民也好,趙匡胤也好,朱元璋也好,他們自己領兵時或能做到憐惜百姓,不為屠城惡行,但也並不能對屬下將領的屠掠行徑,完全令行禁止,留下了成都之屠(東漢)、夏縣之屠(唐初)、江州之屠(宋初)、和州之屠(明初)等諸多劣跡。

甚至劉備去世後四十年間,蜀漢軍隊雖然勢力弱小、屢遭挫敗,執政者和大軍統帥更迭多人,卻一直都謹守了開國君主的道德底線,從無屠城殺俘劣跡。這確實是對百姓的真心愛護仁義,絕不是假仁假義。

然而劉備這麼一位待人寬仁,心繫百姓,不枉殺無辜的史上罕有之仁君,在萬不得已時,他也吃人,也足以說明了亂世的殘酷。確實是寧為太平犬,莫為亂世人,一將功成萬骨枯,屍山血海鋪就帝皇路。

小說《三國演義》裡杜撰了“劉安殺妻”事件,同時又用曹操對此舉大加讚賞,甚至封賞劉安的劇情,突出曹操和這個殺妻割肉的劉安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一般的罔顧人命,和劉備得知真相後,對此的嘆息和感傷形成鮮明對比。

這樣一來,劉備和曹操不同的性格特徵、行事作風就鮮明躍然於紙上了。


狐狸晨曦


並沒影響他高大上的人設。

原來劉備在一小村溝裡,百姓紛紛輪流款待劉備,一小民為了招待劉備,謊稱去山上打野味,實際上卻把妻子結果了。

要說影響劉備人設,人家劉備確實也不知情,你要說劉備是裝作不知道,那我也不和你犟。

東漢末年,民不聊生,天災人禍,苦不堪言。百姓就那麼多,他們還是生產的主體,這部分人成了流民甚至被收編為兵,誰來種地?

那他們吃什麼?袁紹軍隊吃桑葚,袁術吃河蚌。

營養不良,瘟疫橫行,惡性循環,酸棗,野菜也成為果腹食物,甚至有從墳冢中挖衣服穿以驅寒避暑。

在這樣的環境下,“人相食”乃家常便飯,史書中有多次記載,程昱在軍糧中甚至加了人脯,可見當時的物資匱乏到何種地步。


大眼大世界


這應該算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一個敗筆吧。羅貫中具有非常執著的尊劉抑曹傾向,初衷是把劉備塑造成一個高大上的形象,從而把一切優秀品質都堆加在劉備身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馬腳。

在《三國演義》中,讀者看到的劉備政治遠見被淡化,軍事謀略被掩蓋,作戰能力被低估,奮鬥歷程被忽略。在劉備身上,剩下的只有為人厚道,軟弱無能,長者風度,體恤部下,愛民如子。

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叢林中,劉備這一套給人的感覺不僅不是以德服人,而是虛情假意。關於這一點,中國的大文豪和普通老百觀點都是一樣的。魯迅先生在評價《三國演義》時順便就評價了劉備,認為:「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三國演義》畢竟不同於《金瓶梅》《紅樓夢》和《儒林外史》這些文人小說,算是基於民間創作的再創造,所以在情節和結構上保留了一些天真的和不合理的地方。典型就是劉皇叔吃人肉了。


柳如嫿


在咱們國家的歷史上,吃人肉是常有的事兒。遇到鬧饑荒時,“人相食

”的記載就屢屢被寫在史書上。

三國時期,兵荒馬亂,生靈塗炭,沒吃的就吃人肉。比如曹操,他手下有個謀士叫程昱,他給缺糧的曹軍送來了糧草,裡面居然有“人肉乾”,史載“太祖乏食,”程昱“供三日糧, 頗雜以人脯”。

當然,這都是亂世奸雄乾的,我們劉備仁慈寬厚,怎麼能幹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呢。慢著,劉備還真幹過,而且被史書記載了下來。

劉備南下打袁紹時,留張飛守住大軍的根據地下邳,但張飛群眾工作做得不到位,管束不住地頭蛇,他們和呂布內外勾結,佔領了下邳。劉備丟了大本營,前方又遲遲拿不下來,史書上說劉備的大軍“飢餓困踧”“窮餓侵逼”,最後,“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三國演義》的總基調是尊劉貶曹,寫曹操如何壞都可以理解,羅貫中為啥要寫劉備吃人肉呢?

先看看劉備是咋吃的。一日,劉備投宿在獵戶劉安家中,飢腸轆轆。劉安是劉備的腦殘粉。可是,他家也沒有餘糧,想給劉備搞點野味又沒打到,最後,他一狠心,把自己媳婦宰了給劉備吃。劉備吃完後才知道是他媳婦。劉備哭了,問:還有嗎?這是郭德綱設計的情節。書裡說,劉備不勝感傷,灑淚上馬

看到了吧。老羅為啥寫劉備吃人肉?人家是自願的,連老婆都情願殺了給你劉備吃,你說你劉備得多得民心啊!眾望所歸,民心所向,連吃個人肉都能顯出他的“仁義君子”形象,這才是微言大義。只是,現在看來,這個情節過於變態,令人噁心。

劉備仁不仁慈兩說,劉安實在可惡,而他的媳婦實在可憐,被人吃了,連個名字都沒有留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