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參問問題最容易參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這樣參問問題最容易參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系統禪悟法的第二個過程:參問

什麼是參?

參,是加入、進入之意,如:參加、參與、參觀、參考、參禪、參照、參學等等;問,即是問問題。

這裡有一點通常的參禪方便介紹給大家。

前面我們闡釋過,這個時代,即是佛教界人士喜歡說的末法時代。語言、文字、思想、概念已經成為我們參悟本來,參悟智慧的最大障礙。但障礙也是菩提,越大的障礙越是入門的要徑,識得這一層,障礙就可成為最大的方便法門。深圳現代禪悟學研修中心稱之為“破文字相法” ——末法時代最為應機的方便大法。

當你對一些核心詞語的本意理不清時,你不如嘗試用聯想的方式組詞,象上面對“參”的理解。當詞語足夠時,其的本義、源義會很自然被捕捉到,且不易被他人的詮釋侷限。

為什麼能這樣呢?

其實這是向產生詞語、概念理路的反向迴歸的方法。比如“參”這個字義,不同時代、不同環境的人們演化出其它詞語時,必然都延展了其的本義,各個概念詞語雖然千差萬別,但始終蘊涵了其的共性本義,這點共性就是源義。

參,既然是加入、進入之意,那究竟用什麼加入、進入呢?

好比說參加一個學習課程,是用身體、軀體參加,還是用心參加?用多少心來參加?用心的程度會反映出一個人認真的程度,最終會決定其做事的成效。所以學校老師經常會告戒學生要用心,要認真,要有良好心態;要全心全意;要聚精會神,不要跑神,俱是從用心的程度來表達。現在培訓界很熱門的企業教練技術不就是從心態入手形成調理方法的嗎!

參禪“參”的狀態與世間法的狀態並無兩樣。以前禪師大德說,真正的禪師有時如踞地獅子,有時如金剛王寶劍。什麼意思呢?獅子在捕獵時,全神貫注,眼睛盯著獵物,身子半蹲,四爪抓地,蓄勢待發,一絲一毫都不敢懈怠。又象鬥雞,緊盯著對手,不敢絲毫輕舉妄動,所謂呆若木雞。有時又如金剛王寶劍,所謂菩薩低眉,金剛怒目。金剛威嚴,眼若銅鈴,手持利劍,劍氣所到,氣勢如虹,時刻準備著降魔伏怪,為大護法。

這樣參問問題最容易參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一個禪者,需要具備如此大勇氣。這也是參禪與一般學習最大的不同處:全力以赴,時刻觀照,捕捉內心最細微的變化,甚至在其還未發動就能覺察而自滅。所以說,學禪其實就是四個字:認認真真。那究竟要認真到什麼程度呢?認真到每時每刻的用心處都要明瞭。這不就是世間法麼!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再好比學寫毛筆字,練習書法,不用心只用手寫可以嗎?用心要用到什麼處呢?臂上、手上、筆上,還是筆尖?當你想改變你的字體風格,不在筆尖的橫豎上下手用心能行嗎?再好比欣賞書法,是手在臨摹還是心在臨摹?筆就象劍客們的劍,未必都得天天擎在手上,所謂“心中有劍,手中無劍”。

所以,參禪較一般社會人士更要知道用心處,每事每物的用心處。有些禪油子天天叫嚷不要動心、用心,不起分別心,好象這就是禪,謬也,此不過是禪之思想。而修禪法者,不是不用心,而是要明白用心處,這才是入道門徑。要懂得用心,要會用心,才是真行願。否則,成佛豈不如金石鐵木麼!

起了疑猜,能有一個參的狀態和心態還不夠,還要知道問。NLP神經語言程序學說,答案就在問題裡。要能把答案和結果問出來。

究竟如何問呢?問題體系本身就有一個結構問題,問題體系的結構表明問問題本身就存在一個內在理路及思路問題。所以,問問題不僅是一個思考分析的辯證過程,還是一個採集信息及對信息真偽進行識別的過程。

我們先來看看關於產生問題的內在理路。

從根源上說,世上本無所謂問題,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我們設定了問題!因此,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主要有:

一是目標或標準的設定及達標問題。如:

Ø 不同的人標準不同,要求不同,產生的問題不同,問題的程度也不同;

Ø 當設定的目標或標準不能達成時,或達標的程度不同時,產生不同問題;

Ø 當我們的期望值、慾望與實際不符時。

二是無明——缺乏前瞻性問題。前面我們也已分析過,主要是以下原因:

Ø 信息不足;

Ø 知識不足;

Ø 經驗不足;

Ø 思維辯證能力欠缺。

三是不當的人在不當的時候做了不當的事造成的。如:

Ø 不當的思想導致的問題;

Ø 不當的言行導致的問題;

Ø 沒有真正及時發現問題,後果是導致成為問題或由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Ø 沒有在最恰當的時機解決最相關的問題,後果是問題越積累越多,變成複雜問題;

Ø 解決時缺乏系統性和戰略規劃,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製造問題的過程或是製造更多問題的過程。

以上皆是問題產生的各種原因,有助於我們找到問問題的思路。

這樣參問問題最容易參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但參問問題的目的就是為問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問出結果來。

但凡追尋結果的意識都存在一個潛在的有關時間維的假設:即我超越不了時間,所以我不知道結果,但我想知道結果。因此,所有問出的問題,從時間維上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過去問題、現在問題、未來問題。在佛法對應成就的正好為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這並非偶然,實為內在必然,讀者可參參。

一是對現在未知的事物或知識提問,如這個東西是什麼;

二是追究產生結果的原因,如為什麼業績會下滑;

三是前瞻未來,如我們企業將來會發展成什麼樣。

時間維的障礙是我們這個宇宙生命問題產生的根源所在。所以,世間法多沉迷於時間維生成的物象與問題——幻、苦(佛教認為),而宗教的出世間法則在用所謂的修行方式試圖完成對時間障礙的超越。

當然,還有一種問問題是為自我發洩,這不是屬於參問範疇,但要識得其心行才可調整和避免。

比如困境中的人經常這樣問問題:“我為什麼這麼倒黴,運氣為什麼這麼差?”問問題的目的很顯然是一種發洩,一種自我安慰式暗示,因為我運氣差,我倒黴,所以失敗是可以理解接受的——為自己的失誤或無能自我開脫。但同時也暗示別人,我是個倒黴蛋,我運氣差。運氣差的倒黴蛋誰願意挨著呢,於是更加倒黴,更加運氣差。所以說,人不自信很大程度是受制於自己提出的,自我暗示的很多不自信問題!

——選自劉碩斌老師著作《融通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