牀尾凳在古代爲什麼叫「春凳」?

床尾凳在古代為什麼叫“春凳”?

看見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們自己心中已經猜了一個答案,只是需要驗證一下而已。

恭喜你,猜對了! 一半!

春凳在古代作品裡出現的機會很多,其中就有不可描述之處。這個放在後面再講,先講有名一點的。

床尾凳在古代為什麼叫“春凳”?

床尾凳在古代為什麼叫“春凳”?

《紅樓夢》裡賈寶玉這個慫人被假正經的老子打的屁股開花,差點丟了狗命,打完之後丫鬟們忙著要攙扶他回房,大觀園總經理王熙鳳想的比較周全,罵那些丫鬟是不開眼的糊塗東西,打成這個鳥樣哪裡還能走路,還不去把“藤屜子春椅”拿過來。可見春椅並不都是硬邦邦的長板凳模樣,也有中間鑲嵌軟藤的造型,賈寶玉可以趴在上面,屁股朝上,不會再受傷。

床尾凳在古代為什麼叫“春凳”?

春凳既然可以趴著,自然可以開發出更多的功能,比如噼裡啪啦。這也不需要唧唧歪歪,鐵錘直接上實錘。

1948年《風土什志》裡面刊載了一篇叫《春凳 白腳旗 周倉》的文章,作者在裡面講了一則“馬十三娘”的故事。說古代有一位將軍在戰爭中被敵人擄走,女兒十三娘遍灑英雄帖,捨身救父,誰能把父親就回來就嫁給誰。沒想到沒有男人敢出頭,只有一匹戰馬絕塵而去,幾天之後帶著將軍父親回來。父親遵守承諾,把十三娘嫁給了這匹雄馬,嫁妝裡面就包括一隻春凳。這是十三娘特地設計,好與雄馬交合。但是馬器甚偉,十三娘無法勝任,一夜之後命喪黃泉。春凳卻從此流傳下來。

看過《搜神記 馬頭娘》或者讀過馮至先生敘事詩《蠶馬》的讀者,一定會覺得眼熟,同樣的傳說,總會有不一樣的江湖演繹。

這是搜神記裡的原文。

傳說有蠶女.父為人掠去,惟所乘馬在。母曰:“有得父還者,以女嫁焉。” 馬聞言,絕絆而去。數日,父乘馬歸。母告之故,父不可。馬咆哮,父殺之,曝皮 於庭。皮忽卷女而去,棲於桑,女化為蠶.

這是馮至先生的浪漫演繹。

一瞬間是個青年的幻影, 一瞬間是那駿馬的狂奔: 在大地將要崩潰的一瞬, 馬皮緊緊裹住了她的全身! 姑娘啊,我的歌兒還沒有咱完, 可是我的琴絃已斷; 我惴惴地坐在你的窗前, 要唱完最後的一段: 一霎時風雨都停住, 皓月收束了雷和電; 馬皮裹住了她的身體, 月光中變成了雪白的蠶繭!

後面兩則文學故事演繹相比,馬十三孃的故事少了一點浪漫,多了一點慘烈的味道。鐵錘分析這個系列的神話傳說,認為人馬殊途,原本是無稽之談,之所以這麼編造,無非變相宣揚孝道和誠信而已。

但是故事中的春凳,難道真的是用於“尋春”專用嗎?當然不是。

床尾凳在古代為什麼叫“春凳”?

所謂春凳,只是明清時期開始流行的一種又長又寬的板凳式樣傢俱,一般放在床尾,可以擺放一些被褥雜物,長寬可以供兩個人並排坐著,亦可以讓一個人躺下。更有甚者,有的地方過年殺豬的時候,使用的寬大粗糙的長條凳,也叫春凳。

床尾凳在古代為什麼叫“春凳”?

關於春凳另外一個命名的說法,來自於明朝徐鹹《西園雜記》,

“四時之景, 惟春為可樂。春時風日和暢, 花柳爭妍, 百鳥交鳴, 人心悅懌。故人於此時, 曰`尋芳' , 曰`踏青。' 登山臨水, 隨意所之, 皆所以滌盪鼓舞, 用宣春機, 以助陽回之意, 故桌曰`春臺' , 凳曰`春凳' , 餚饌之具曰`春盤' , 果菜之品曰`春盛' 。”

最後總結一下:春凳早已有之,只是明清時期開始流行的常用傢俱。因為明朝中晚期之後,豔情文學流行,時常有關於春凳之上行雲布雨的橋段,所以才會有今天人們對於春凳功能的無限遐想。但是正如網絡金句所言,只要心中有大海,哪裡都是馬代!只要腦子裡吹春風,管他大爺的凳不凳。

現在春凳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