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該為兒子李誦的死背鍋嗎?

醉傾城36


唐德宗該為兒子李誦的死背鍋嗎?

大家好,學問之道,一以貫之,我是大話國學。很高興和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的心得體會。

唐德宗該為兒子李誦的死背鍋嗎?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三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唐順宗李誦是怎麼死的,第二個是他的死因是什麼,第三個就是,李誦的致死原因是否是唐德宗造成的。

分析問題1——唐順宗李誦是怎麼死的

唐順宗李誦,這個皇帝比較悽慘,在位僅八個月就被迫禪位於兒子,自己做了太上皇。而在當太上皇不久,就撒手人寰了。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李誦有病。他在做太子時,患有風疾,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半身不遂,而且他不僅半身不遂,還不能說話。在他當政的八個月中,他手下的二王八司馬,大刀闊斧的管理朝政,損害許多人的利益。於是,在一批宦官的啟請下,確立接班人——唐憲宗李純。而二王八司馬不想太子監國,仍想把持朝政,就這樣有了矛盾。矛盾是不可解決的,只有不斷地升級轉化,而這個問題最終在群臣與宦官的一致努力下,太子李純成為監國,並且順手處置了二王八司馬。又過了兩個月,太子登基,尊唐順宗為太上皇。五個月後,太上皇,山陵崩。

分析問題2——唐順宗的死因

可以看出,唐順宗這個皇帝當的是相當悲劇,彷彿他的人生就是一張茶几,26年的太子生活,僅換來了的就是八個月的傀儡皇帝——一切政令由二王商議,八司馬等人執行——這是莫大的悲哀。而且不僅要做傀儡皇帝,他還要被人擺佈,成為太子、朝臣及宦官與二王八司馬鬥爭的槍炮。被人利用在手,我想他也一定是身心俱疲。這才在成為太上皇后五個月就龍御歸天。

所以在這裡,可以看到,唐順宗死有兩個原因:一是,他自身的毛病——風疾,另一個就是,二王八司馬與太子、朝臣及宦官的內鬥。

分析問題3——李誦的致死原因是否是唐德宗造成的

風疾是老李家的家傳毛病,當年唐高宗也是因為風疾而不能處理朝政,使得大權旁落。所以這個有基因關係。

而二王八司馬成為李誦的心腹是否與唐德宗有關呢?答案是有關。

叔文譎詭多計,自言讀書知治道,乘間常為太子言民間疾苦。太子嘗與諸侍讀及叔文等論及宮市事,太子曰:“寡人方欲極言之。”眾皆稱讚,獨叔文無言。既退,太子自留叔文,謂曰:“曏者君獨無言,豈有意邪?”叔文曰:“叔文蒙幸太子,有所見,敢不以聞。太子職當視膳問安,不宜言外事。陛下在位久,如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太子大驚,因泣曰:“非先生,寡人無以知此。”遂大愛幸,與王相依附。

從這段上看出,二王中的王叔文,是因為替順宗思考如何處理自己與德宗的關係,而受到重用的。試想,如果唐德宗對順宗放心又怎麼會有兒子這樣對待父親呢?

所以,是唐德宗一手將二王八司馬等人打造出,推向順宗,為順宗之後的死亡做了助推。

至於宦官權利過大,那也是唐德宗打下的底子,晚年的德宗很是重用宦官,所以,這宦官做大,能左右皇權的廢立,也應該要唐德宗來背上一鍋。

總結來看,唐順宗的死亡,有他父親唐德宗濃墨重彩的一筆。唐德宗應該來為唐順宗李誦的死背一背鍋。


大話國學


唐順宗李誦是唐德宗李適的嫡長子,19歲時被立為太子,25年後才即位。

李誦“慈孝寬大,仁而善斷”,僅因長達25年的儲君生活,導致身心受損,中風臥床。即位後,他重用“二王劉柳”進行“永貞革新”。由於改革嚴重觸犯宦官權力,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們架空唐順宗,將其長子李淳立為太子並改名李純,又以順宗名義詔令太子主持軍國大事。之後,宦官們擁立李純(唐憲宗),唐順宗退位為太上皇,史稱“永貞內禪”。

李誦做太子25年,在位僅186天(含太上皇期間)駕崩。

唐德宗應該為李誦之死買單!李誦活了44歲,卻只當了半年皇帝,絕大部分時間花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壯志雄心幾遭泯滅,身心俱疲導致病魔纏身,所以英年早逝,壯志未酬。他的一生,就是對封建君王終身制的血淚控訴。


2許雲輝


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唐朝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位皇帝唐順宗李誦,據說當時的唐順宗命運很悲慘,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唐順宗當了26年的太子,唐順宗是唐德宗的長子,以嫡長子繼位制當了了太子的位置,可是唐順宗當太子一當就是26年。不過,在當太子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很強大的領導能力。有勇有謀,這位後面唐順宗上位當了一年皇帝便被逼退位埋下了伏筆,那麼,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李誦最後是怎麼死的!

唐順宗李誦怎麼死的?唐順宗李誦墓在哪?

公元805年,唐德宗病死,太子李誦即位,就是唐順宗。

唐順宗 患有中風病、不能說話,因此常居深宮,並以簾帷遮擋,親信宦官李忠言和昭容牛氏侍奉身邊,百官奏事,就由他倆幫助處理。唐順宗當太子時,東宮侍讀王叔文、王伾常與他議論時政,很得他的信任。他即位後,任王叔文為翰林學士,王 伾為左散騎常侍及待詔。王叔文、王伾掌據朝政,替唐順宗出主意,支持唐順宗實行政治改革。朝臣中,柳宗元、劉禹錫、韓泰、韓曄、陳諫、凌準、程異、韋執誼等都參與其間。

唐順宗即位後不久,就下令免去民間對官府的舊欠,停止地方官的進奉和鹽鐵使的月進錢,減低鹽價,取銷宮市(即皇帝的手下人對市場貨物的搶掠)。又宣佈貪官京兆尹李實的貪汙罪,貶為通州(今四川達縣)長史。 王叔文還兼任度支及鹽鐵副使,唐順宗和王叔文等進一步籌劃奪取宦官的兵權。

唐順宗的這些改革,自然引起了宦官和一些朝官的反對。四川節度使韋皋以唐順宗有病為名,上表請太子李純監國,宦官俱文珍等和反對改革的朝臣結合起來,擁立太子李純為皇帝,唐順宗被迫退位稱太上皇。

王叔文等人當政一百四十六天,政治改革因唐順宗退位而失敗。

唐順宗李誦在位僅八個月,次年即病死,享年四十五歲。





武子傑222


一定程度上說,唐德宗在兒子唐順宗李誦繼位問題上的搖擺和唐德宗晚年寵信宦官,這兩個原因造成了唐順宗李誦的死。

李誦是唐德宗長子,母親是昭德皇后王氏。761年出生,779年封宣王,780年立為皇太子。李誦性情寬仁,辦事果斷,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各方面關係都處理的很好。

可787年,發生了皇室公主詛咒德宗事件,這位公主的女兒恰巧是李誦的王妃。德宗怕這位王妃會產生怨恨,就派人殺死了她,順便也是李誦開始不喜歡。曾經好幾次和禮部尚書李泌商議廢除太子,想立自己三弟李邈的兒子。

幸虧李泌勸道:“皇上您如果立了弟弟的兒子,那麼之後皇帝之位還能屬於您這一支麼?而且,之前的事情,也不能因為妻子母親的事而怪罪連累太子啊,他並不知情。”多次勸說下,德宗總算醒悟,沒有廢掉太子。

又因為李誦很厭惡宦官,而德宗晚年卻非常寵信宦官。所以宦官勢力一直與李誦水火不容。

結果,804年9月,由於生活壓抑心理抑鬱,李誦得了中風,不但不能走動,連話都不能講了。此時德宗已入暮年,對兒子病情十分掛念,多次親臨探望。但並無好轉,德宗自己身體也更加惡化。

德宗病重之際,順宗也因為臥病在床而未能陪侍。直到德宗彌留之際,他們父子也沒能見上一面。

結果,805年正月德宗駕崩,順宗即位。他啟用了一批有識之士準備著手打擊宦官勢力。

但是宦官勢力不會束手就擒,3月,宦官頭子俱文珍就聯合外面節度使的勢力,強迫順宗立長子李淳為太子,更名為李純。7月,俱文珍等就假冒順宗名義下詔,由皇太子李純監國。8月,更是直接擁立李純即位,順宗則被迫退位稱太上皇。總共只當了8個月皇帝。806年,李誦突然駕崩,死的不明不白。

可以說,德宗朝長期的壓抑的太子生活,嚴重的摧毀了李誦的健康,致使其中風。如果不是因為中風,宦官勢力奪權之路斷然不會如此順利。而德宗後期膨脹起來的宦官勢力,更是直接造成了導致順宗下臺乃至不明不白死去的直接原因。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德宗造成了順宗李誦的死亡。


老婆是半邊天


在唐朝的皇帝中,唐順宗算是特徵比較鮮明的一位。他位居太子之位長達26年,這不僅在唐朝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鮮有的。而他無論做皇帝還是太上皇的時間又很短,以至於都未能以皇帝的身份過一個新年就被迫退位了,退位後沒多久就駕崩了。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短命皇帝,卻又是唐朝唯一一位留下了完整的《順宗實錄》的皇帝。而且唐順宗還是唐朝第一位把諡號的字數加到最多的一位,他的年號是在他退位為太上皇后才改的。唐順宗雖然時運不濟,但一生處事謹慎穩妥、寵辱不驚,這也成了他一生最鮮明最擅長的一面。

太子生涯——初露不凡

唐順宗李誦是唐德宗李適的長子,母親是昭德皇后王氏。761年1月8日李誦出生於唐都長安,李誦剛出生時他的父親李適不僅還不是皇帝甚至還未被立為太子。或許就因為這一層關係吧,關於李誦成為太子前的記載甚少,只知道他起初被封為宣城郡王后被冊封為宣王。779年唐代宗病逝,作為皇太子的唐德宗李適登基為帝。唐德宗登基後李誦被立為了皇太子,次年正月被正式冊立。成為太子時李誦19歲,那個時候他剛迎來了第一個兒子李淳的降生。初為人父的李誦,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26年之久的太子生涯。

作為大唐帝國未來的繼承人,看似雍容華貴實則充滿了艱辛。因為此時的大唐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興盛,藩鎮割據、朝臣互相傾軋攻訐成了政治常態,李誦的太子生涯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度過的。然而這樣複雜的環境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李誦,讓他在艱辛中不斷走向成熟。

史書對李誦的評價是:“慈孝寬大,仁而善斷。”李誦不僅對各方面的技藝學術都很上心,而且對佛教經典也有所涉獵。而最令人稱道的是,他那一手漂亮的隸書。這一點他的父親唐德宗都甚為看中,以至於每次作詩賜給大臣和節度使時總讓李誦代筆書寫。然而除了學識上的精進,李誦的骨子裡還頗有將才。這事兒還要從一次兵變說起,唐德宗即位初期唐朝就迎來了一次藩鎮叛亂——涇原兵變。涇原兵變叛軍攻陷了長安,唐德宗被迫逃走。大唐帝國有了劫難,李誦沒有貪生怕死。大敵當前這位唐帝國的儲君挺起了男兒的胸膛,選擇了執劍殿後。

在長達四十多天的奉天(這裡的奉天為今陝西乾縣)保衛戰中,李誦披堅執銳、身先士卒,在他的激勵下士卒無不奮勇殺敵,最終取得了奉天保衛戰的勝利,從而確保了德宗出逃的安全。涇原兵變時李誦也不過23歲,由此可見李誦頗有其先輩的勇武精神,

涇原兵變,李誦表現不凡。然而這位大唐的太子卻並未因此得到太多的獎賞和器重,甚至後來因為郜國大長公主的事兒,還差點被推向一種不可逆的深淵。關於這場風波,還要從當事人郜國大長公主說起。郜國大長公主是唐肅宗的女兒唐代宗的姐姐,按照輩分就是唐德宗的姑姑李誦的姑奶奶。郜國大長公主除了是李誦的姑奶奶外,同時還是李誦的岳母。因為當時的皇太子妃蕭氏正是郜國大長公主和駙馬蕭升的女兒。雖然亂著輩分,但在皇家這種親上加親的做法也無可厚非。

這時的郜國大長公主不僅是當朝皇帝德宗的姑姑,更是未來皇帝順宗的姑奶奶兼岳母。如此身份,在唐王朝可謂是達到了一種極致。恃寵而驕是人之常性,郜國大長公主也並沒有避免踏進這樣的歧途。她仗著自己的特殊身份,經常自由出入太子的東宮。

更為甚者是,蕭升死後這位大長公主守不住寂寞,和許多官員如彭州司馬李萬、太子詹事李昪等私通。其實這樣的事在大唐並不算稀奇,人性使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事兒。然而這位郜國大長公主不僅私生活混亂,竟然還被人揭發行“厭(yā)勝巫蠱之術”。這種迷信色彩濃厚的方術,是古代皇帝最忌諱的東西。私生活不檢點頂多不過是品德的事兒,然而行巫蠱之術就觸犯了皇權天威。唐德宗聽說後雷霆大怒,因為這事兒牽涉到了李誦,所以當時德宗立馬就將李誦找來狠狠地批了他一頓。

郜國大長公主是李誦的岳母,他的太子妃又是這位大長公主的親閨女。即使這件事兒和李誦毫無關係,估計也會被別有用心者添油加醋的陷害一番。儘管李誦也曾效法他的曾祖父唐肅宗,請求和郜國大長公主的閨女蕭氏離婚,以示他是清白的。但最終這件事還是影響到了李誦的太子之位。

唐德宗想改立舒王李誼,這李誼其實是唐德宗弟弟李邈的兒子。只因李邈早逝,所以德宗就將李誼養在了身邊視如己出並十分的寵愛。但怎麼說李誼也只是唐德宗的侄子,放著親生兒子不要非要立侄子為太子,怎麼說也說不過去。所以當唐德宗找來前朝老臣時為宰相的李泌來商議改立之事時,立即遭到了反對。李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向唐德宗枚舉了自貞觀以來廢立太子的經驗教訓,並分析了唐太宗對廢立太子的謹慎以及唐肅宗因性急冤殺建寧王的悔恨,他勸唐德宗不應操之過急應三思而後行。最終在李泌的說服下,李誦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

雖然有驚無險一場虛驚,李誦的太子之位是保全了,但太子妃蕭氏卻被處死了。從此李誦學會了緘默學會了逢事三緘其口,即使開口也往往不痛不癢絕、不露鋒芒。有一次李誦陪父親在魚藻宮看了一場歌舞,歌舞畢唐德宗問李誦是何感受,李誦只用歌詞中的一句“好樂無荒”作答,其他再無過多評論。

寵榮不驚

雖然生在帝王家,位極人臣。但特殊的經歷還是讓李誦學到了不少也懂得了不少,以至於日後的處事中他總能做到寵辱不驚。即使風浪再大,李誦依然能夠做到平穩駕駛。這一點或許就是這位大唐太子的過人之處吧。李誦做太子的26年間,只為一件事當著唐德宗的面提過意見,那就是在貞元年間阻止裴延齡、韋渠牟等為宰相這件事兒上。因為像裴延齡、韋渠牟等這些奸臣佞子一旦為相,必然動搖唐朝的國本。估計李誦也是為唐朝為了天下蒼生,才唯一的“大膽”了那麼一次吧。

雖然李誦平時對什麼事都三緘其口,但他也並非不是什麼事都不聞不問,他只是在默默的關注著。韓愈評價他“居儲位二十年,天下陰受其賜”這馬匹雖然拍的有點大,不過倒也很貼切,尤其放在阻止裴延齡、韋渠牟等為宰相這件事兒上。

李誦平常表現緘默,你很少或者壓根兒見不到他爭強好勝的樣子。而實際上這位緘默的皇太子,則常常在默默的下功夫,在默默的關注著朝政。當時有一位杭州人王伾負責教授李誦書法,還有一位叫王叔文的山陰(紹興)人負責教李誦圍棋。

​雖然書法和圍棋,都是教李誦娛樂的。但這兩位藝術老師平時除了教授李誦書法和圍棋外,還常常和他談論天下政事。而王伾和王叔文也常常能夠給李誦提供一些積極的建議,如此慢慢的就形成了一個以王伾和王叔文為核心的東宮政治集團(這個政治集團中還有兩個核心人物,劉禹錫、柳宗元)。

李誦不僅在默默的關注著天下政事,而且還在暗中積蓄著力量。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政治集團正是有了李誦這位當朝皇太子,才有了它後來的發展。總之李誦並非不愛說話的呆子,“大智若愚,大巧若訥”他是個智者,在敵我力量懸殊時能保持住不漏鋒芒這本身就是一種大智慧。

登基為帝,卻如曇花一現

李誦固然有其獨到的為人處世方法,但怎奈長期居於儲君之位,再加上諸多外界的干擾。所以李誦的身體並不是很健康,畢竟這位皇太子承受了太多的壓力。他的父親還在位時,也就是公元804年的一天李誦突然中風病倒了。以至於後來唐德宗病倒,李誦無法親自去奉侍湯藥。

李誦病倒了,唐德宗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由於牽掛兒子的病,唐德宗也因悲傷病情更加嚴重了。以至於後來唐德宗病危李誦也未能和他的父皇見上一面。805年唐德宗駕崩,遺詔傳位於太子李誦。兩日後李誦正式登基為帝是為唐順宗,順宗也是一位有政治抱負的皇帝。

上任伊始他便聯合做太子時候培養的東宮政治集團開始了政治改革,然而由於改革觸碰到了宦官集團和一些守舊派的利益,轟轟烈烈的順宗永貞革新最終卻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種,也並非順宗無能,只是操之過急、有心無力。最終在兒子和宦官集團的逼迫下唐順宗選擇了退位成了太上皇。唐順宗李誦退位後才改年號為永貞。

然而時運不濟的唐順宗,退位後僅僅做了四個多月的太上皇就匆匆駕崩了。做皇帝,唐順宗甚至都沒有以皇帝的身份過一個新年就被迫退位了;做太上皇,他還沒來得及好好的享受清福就匆忙離世了。關於唐順宗的死,後世存有諸多爭議,但願1200多年前這位皇帝的死非人為。

大唐第十位皇帝(除武則天和唐殤帝外)死了,他的一生平靜而激烈。李誦死後諡號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葬於豐陵




A奔跑的孩紙


唐德宗的兒子李誦(順宗)的死,是死於生病,據說是中風,所以他不應該為自己的兒子的死背鍋,咱們只能怪那個時代醫學手段不發達,不過德宗這人,我認為其實是挺失敗的。

德宗上位之初兵禍連連,所以為免兵禍屬意斂財

  • 唐德宗原本也想好好幹一番事業,可惜他剛剛上位不久,就遇到各種兵禍,先後出現了涇原兵變,奉天被圍等事件,經過一系列的事件之後,痛定思痛他發現倉廩之中,如果消耗一空就會引起病變,所以“屬意聚斂”在平常的稅賦之外,“進奉不息”,在四川劍南西川等地,有“日進”,其他地方還有“月進”“羨餘”“宮市”等。
  • 而他在任用大臣方面,也是本末倒置,劉晏素有“宣其國而不勞於民,儉其家而利於眾”,結果卻被他處死,陸贄也遭貶謫,盧杞純粹一奸詐小人,卻得以啟用。還有崔寧也被冤殺,但喜歡斂財的裴延齡,德宗卻對他信任有加,言聽計從。就連名人顏真卿,垂垂老矣還出使淮西,最後遇害。

其實順宗李誦在做太子的時候,就對“月進”、“日進”、“宮市”等不滿,只不過當時有人勸他不要向他的老爸提出,以免德宗猜忌,而後來順宗上位之後,實行的改革,其實也不是二王的本事,只是延續了他當太子時候的願望而已。

順宗上位二王革新,在位八月被迫退位

  • 順宗李誦上位後,由於他以前就對“宮市”“月進”“日進”等諸事不滿,所以上位之後,就把廢除這些弊端作為頭等大事,這樣的事情就落在了王伾、王叔文(二王)頭上,隨後二王以順宗名義,取消了這些事情,並且降低了食鹽的價格。極大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
  • 此外在順宗李誦支持下,二王還計劃把原本宦官手上的神策軍兵權,這一舉措遭到了相關利益集團(宦官們)的強烈反對,所以這個舉措沒有成功,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曾經向王叔文提出要佔領西川東川和山南西道,結果王叔文沒同意,所以他也懷恨在心。
  • 由於很多地方藩鎮的高官都害怕二王限制自己權利,所以他們紛紛反對,說王叔文擅權,這個時候二王的危機就來了,劍南西川節度使,河東節度使,荊南節度使以及俱文珍等宦官,翰林學士鄭絪等朝廷內外一起發力,發動宮廷政變,準備擁立太子純上位,廢除順宗,所以悲劇的是,順宗做了八個月皇帝就被廢除了。

順宗李誦的死,與德宗、與自己退位均無必然因果關係

德宗手下原本有很多能人,這些人哪怕有一個用好了,也不錯,但是他有一手好牌,卻把他打爛了,當然這個可能也和他尚未支出遇到的一系列事情有關係,而李誦本身有病,這個才是他最後死亡的根本原因,至於他對德中曾經的做法不滿,上臺之後進行改革,廢除弊政,這些事情和他的死亡沒有必然的聯繫,但和他的退位有必然聯繫,只能說“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改革的步子太快,動了宦官集團的奶酪,最後被逼傳位於太子,做皇帝幾個月就退位這也是他人生當中的一個悲劇。在這裡也不得不提到二王革新僅僅7個月就失敗,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當時他們在統治階級內部根基太淺,在社會上沒有一定的基礎,所以最後才導致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