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的勝利,反而體現出阿拉伯帝國的孱弱


怛羅斯之戰,這一歷史影響並不大的戰役,在現代網絡上卻爭議紛紛。許多人甚至認為如果唐軍在此戰取勝,將可以阻止新疆乃至中亞的伊斯蘭化。而以冷兵器吧為首的崇洋媚外團體則熱衷於通過吹捧怛羅斯之戰中的阿拉伯軍來貶低古代中國。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愛國小將們提出的阿拉伯軍有十餘萬,且經過苦戰才得勝的說法當然是無稽之談。稍有軍事和世界地理常識者,就能看出其中的貓膩

怛羅斯之戰的勝利,反而體現出阿拉伯帝國的孱弱

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統治核心在兩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帶),離開怛羅斯之戰的發生地中亞十分之遙遠,又遠隔高聳崎嶇的伊朗高原,況且西線還遭遇拜占庭帝國的威脅,如何能輕易動員十餘萬大軍?

固然,阿拔斯王朝得以推翻倭馬亞王朝而建立,頗得到呼羅珊(位於伊朗東北部和中亞西南部,離怛羅斯之戰發生地不遠)人並波悉林之力。然而怛羅斯之戰發生之前,初創的阿拔斯王朝面臨敘利亞的大規模叛亂,不但核心地區兵力吃緊,原本就數目不多的呼羅珊駐軍,也不斷被抽調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作戰。

很顯然,此時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在中亞面臨一個守備空虛的局面。

與很多人所認為的相反,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主動挑起。

由於高仙芝的一系列的錯誤行為,使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大下降,“由是西域不服”。石國王子逃到諸胡部落,將高仙芝欺誘貪暴之事遍告諸胡昭武。諸胡部落大怒,就暗中聯合大食國,想要將唐朝的勢力趕出中亞。高仙芝獲知此事後,心中不安,遂決定先發制人。

在高仙芝看來,不僅阿拉伯陷入內戰,吐蕃也在之前與唐的戰爭中被壓制,突騎施衰落而葛邏祿還不夠強大。如果在此時西進,則可能收到超乎想象的效果。

當然,高仙芝考慮更多的,並不是大唐的長遠利益,而是自己的名望和戰功。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邊將也往往濫開邊釁逢迎上意,甚至攻擊對唐友好的部族,乃至殺良冒功。

在怛羅斯之戰之前,高仙芝就已經有不少劣跡。

當時地處中亞的石國(昭武九姓之一,都城拓折城,在今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干)地處絲綢之路,農業發達,居民善於經商,可謂富甲西方。高仙芝垂涎於石國的財富,想要掠為己有。天寶九年,高仙芝誣告石國王“無蕃臣禮”,領兵前去討伐。

其實石國與唐朝關係還是不錯的,據《冊府元龜》卷971記載,石國對唐朝一直朝貢不斷:天寶二年(743年),遣女婿康國大首領泰染緬獻方物;天寶五年(746年)。遣使獻駿馬十五匹,石國副王伊捺吐屯屈也遣使獻方物;天寶六年,遣使獻馬,天寶八年(749年),還派王太子遠恩入關朝覲。對比西域各國,石國國王對唐朝的態度可以說是比較恭順和真誠的。

石國國王那俱車鼻施繼位之後,因為對唐朝忠誠,曾被唐玄宗冊封為懷化王,並賜予優待和免罪的證明——鐵券。所以當唐軍到來後,那俱車鼻施同意高仙芝的約和。高仙芝假意派人先與石國約和,然後趁乘其不備,出兵掩襲,俘虜石國國王及其部眾。隨後高仙芝縱兵殺掠,甚至連老弱病殘都不肯放過。這次行動,高仙芝共獲石國“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高仙芝從石國回軍的途中,又誣衊突騎施反叛,攻打了突騎施,俘虜了移撥可汗。

與石國一樣,突騎施也是當時西域各國中與唐朝關係最親密的國家之一。石國與突騎施的被攻打,引起當地民眾的反抗,唐軍因此大肆鎮壓,被害者除石國的老弱之外,多為在石國貿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於是,高仙芝在向朝廷報功時又多了一項“破九國胡”。

天寶十年(751)正月二十四日,高仙芝入朝,獻其所俘獲的突騎施可汗、吐蕃(今青藏高原)酋長、石國王、朅師王。那俱車鼻施行至長安的西北的開遠門時,被唐玄宗所殺。移撥可汗也被處斬。唐玄宗以高仙芝功勳卓著,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大概是不長時間,唐玄宗識破了高仙芝西征的底細,包庇了高仙芝,沒有治他的罪,所以高仙芝及其部下雖有滅國之功,但卻沒得到重賞。不久,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武威太守,並代安思順為河西節度使,欲將其調離西域。但由於安思順諷勸部下“割耳捴面”苦苦相留。此時監察御史裴周南也上奏,故此令未能成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將軍。

故此,與很多人所認為的相反,高仙芝此人雖然有一定軍事才能,充其量不過一良將而已,絕非什麼稀世名將,而且利慾薰心,品德敗壞,此人鎮守西陲,絕非大唐之福。

這樣的對手,簡直是滿身破綻。阿拉伯帝國擊敗這樣一名唐朝大將,並沒有多少可以吹噓的,我們且看高仙芝如何將唐軍帶入失敗的深淵。

高仙芝的兵力包括幾乎傾巢出動的安西軍(不到三萬人的安西軍出動了二萬人),加上葛邏祿人和拔汗那人的援軍,合計接近三萬。

阿拔斯王朝的呼羅珊總督並波悉林當時不過擁兵一萬二千人,又要鎮守各個城市,兵力其實極為窘迫。然而之前高仙芝在中亞的大肆殺戮激起了中亞土著的公憤,粟特人、突厥人、波斯人紛紛加入並波悉林的軍隊,並波悉林成功招募了一支與高仙芝兵力旗鼓相當的隊伍。

並波悉林並未親自出戰,而是坐鎮自己的老巢木鹿,然而他在戰略上比高仙芝技高一籌,無疑是阿拉伯人得以取勝的關鍵。

並波悉林首先派遣一支騎兵輕裝疾行,駐紮到高仙芝的必經之路怛羅斯城當中。趕到之後,發現城內有駐軍的高仙芝馬上展開圍攻。

大概高仙芝低估了城池的堅固程度與阿拉伯軍隊的守城能力,所以久攻不下,平白消耗了己方的銳氣和體力。

大概高仙芝還在懷念自己攻打小勃律時,半日攻下連雲堡的神勇,不過並波悉林也是當世良將,此人練出來的軍隊,作戰能力實在不是小勃律那群弱兵可比。

並波悉林部將齊亞德·薩里率領軍隊,趁著高仙芝攻城,迂迴到高仙芝後方,發起進攻。意識到敵軍的接近,高仙芝迅速集結部隊,轉為迎戰隊形,但是已經改變不了不利的作戰態勢,並極可能遭受援軍和城內守軍的兩面夾擊。

冷兵器吧的大手子米南德聲嘶力竭地想要證明,唐軍的作戰方式不但水平比不上阿拉伯體系,甚至很可能比不上波斯-中亞體系(怛羅斯之戰中參戰的阿拉伯軍隊主要還是波斯人和中亞土著)。

不過事實上,怛羅斯之戰是戰略而非戰術的勝利。腹背受敵,精疲力竭的唐軍在齊亞德·薩里率領援軍趕到時,命運基本已經決定了。拙劣的戰略意識,令高仙芝招致了這一次慘敗。

經過五日的激戰,葛邏祿人最先經受不住阿拉伯人的進攻而潰逃,唐軍空門大開,終於戰敗,損失慘重。但從之後封常清接替高仙芝擔任安西節度使,隨即又進入中亞,進攻大勃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來看,安西軍並未遭受毀滅性打擊。

無論是和倭馬亞王朝,還是和阿拔斯王朝,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正面衝突加起來僅有一次,那就是怛羅斯之戰。

在此前的代理人戰爭中,倭馬亞王朝在中亞的軍隊被唐朝扶持的突騎施勢力打得丟盔棄甲,威望大跌,最終導致波斯人的反亂,為倭馬亞王朝敲響了喪鐘。而後來的阿拔斯王朝,對於中亞的影響力一直是若有似無。

阿拉伯帝國之前,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亞帝國、貴霜、厭噠、薩珊波斯都曾對中亞有廣袤的控制,而阿拉伯帝國卻僅僅能控制中亞西南一隅,被拜占庭牽制了絕大部分的兵力。貴霜帝國雖然東進被班超所挫敗,但至少一度進入西域(新疆),表現比阿拉伯帝國實在好看很多。

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並沒有進一步擴大勢力,而是投入到與拜占庭帝國的血戰當中。結果很遺憾,在安納托利亞的鐵壁防線面前,阿拉伯帝國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中損失了一百多萬兵力,擊斃了幾十名大將,還被緩過氣來的拜占庭一直反攻到敘利亞北部的阿勒頗,在奇裡乞亞地區發展的數百萬伊斯蘭教徒被拜占庭聖戰邊民殺了個精光。

接下來,阿拔斯王朝迅速衰退,失去了對伊朗高原和埃及的控制,甚至哈里發也淪為突厥人的傀儡。

以上事實進一步證明了阿拉伯帝國早期之所以能敗拜占庭、滅薩珊,無非是趁著兩大帝國打得兩敗俱傷,撿漏而已。

怛羅斯遠在中亞西南部,距離長安接近兩萬裡,離安西四鎮也有數千裡。即便沒有安史之亂的發生,指望大唐長期跑到那麼遙遠的地方與阿拉伯帝國爭雄,不免也太強人所難。

筆者倒希望阿拉伯帝國能強盛一些,把邊界更加向東移動,給它與唐帝國更多衝突的機會。即便是送臉上門,也比打都沒什麼機會打來得好看。

最後說明一件事,網上盛傳的吐蕃抵抗阿拉伯帝國的段子也是假的。原因很簡單,阿拔斯王朝根本沒法摸著吐蕃的邊,只能通過影響兩者之間的地頭蛇來與吐蕃發生輕微的對抗。

至於為什麼中亞最後伊斯蘭化,只是因為中亞當地的地頭蛇漸漸地希望通過皈依伊斯蘭教,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合法性,為自己謀利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