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賞析蘇軾詩一首

蘇軾,我們都讀過他的詩、他的詞,或者看過他的畫,吃過因他而來的“東坡肉”,逛過他修的蘇堤。他是北宋的大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一生都在仕途摸爬滾打,卻沒混到政治家的稱號,也曾有升任登州五天後便奉詔還朝,連升京官後,離宰相也是一步之遙,卻最終沒能逃脫三連貶的命運,一生並未有機會實現個人的政治抱負。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賞析蘇軾詩一首

時年59歲的蘇軾被從北方與遼交界的定州太守任上貶到廣東惠州,基本上需要從南到北把中國走一遍了,到江西贛州時已是秋天,差不多長途跋涉了7000餘里,在經過萬安縣十八灘時作了這首詩:

七千裡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賞析蘇軾詩一首

詩的前兩句寫自己的身體倦累,頭上黑髮裡早長出了白髮、年近花甲的老人舟車勞頓幾千里路,彷彿一片秋葉飄落在十八灘頭,孤苦無依,確實不易,也讓人感覺如此貶官折騰人,實在可恨之極,“七千裡外”和“十八灘頭”、“二毛人”和“一葉身”,巧妙的嵌入數字對比,使效果更加的強烈和生動;三四句寫自己的心情悽苦,如今自己在朝廷裡孤掌難鳴,仕途兇險,就如這“惶恐灘”一樣,心情是異常悽苦的,好在還可以經常在夢裡回到家鄉,可以想念家鄉大散關上的山山水水,消解掉一絲作孤臣的惶恐,這一點與後世文天祥所說的“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那種無奈與無助是截然不同的。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賞析蘇軾詩一首

五六句實寫船行在贛江之上的情景,順風行舟讓詩人有了把貶途當成遊山玩水的心情,開始欣賞起了沿途的風景,詩的旋律也變得輕快起來,變得豁達、坦然、適應,但也暗示了詩人滿腹的憂傷不會像扯滿的帆那樣隨風帶走,風雨能漲浮小船,沖刷掉石頭上的波紋,詩人的才能也被風風雨雨所埋沒,顯露不出來了。因此才有了最後兩句的調侃,我大風大浪經歷的多了,其實我也是一個駕馭朝廷官船的好水手,有走的路,要過的渡口爛熟在心,那需要誰去過問呀!可惜詩人卻沒有機會去做這個水手了,確是一個不錯的冷幽默。

蘇軾的詩,表現了他透明的個性,他的性格堅忍、意志頑強、胸襟曠達,還有揮灑自如的才情,足以走進我們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