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與不貸款之間的差距

前段時間和一個在銀行幹了30年貸款的行長吃飯,談到貸款的時候,我說我不需要貸款,然後他說了一句似笑非笑的話:

說你不需要貸款,會被人笑話的!

“如果你口口聲聲說自己不需要貸款,那證明你還是工薪階級,沒想法,沒頭腦。永遠只想拿著那點死工資,工資永遠趕不上物價的漲幅,到最後孝敬不了父母,供不起房子,娶不到老婆,養不起孩子。。。”

我原先以為這個行長估計是喝多了說笑話的,但後來我仔細想了想,他說的並不無道理。

貸款與不貸款之間的差距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來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存錢在銀行吃利息

假如張明2000年的時候有10萬元,他選擇把錢存到銀行,當時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25%,之後按每年實際存款利率計算,年複利,也就是每年所產生的利息繼續存在銀行。

那麼到了2016年,這10萬元會變成15.22萬元,多出5.2萬元,資產增值1.52倍。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多出5萬多元其實蠻高興的了!

貸款與不貸款之間的差距

第二個例子:借錢做生意買房

假如李銳在2000年的時候也有10萬元,他選擇用這10萬元來做生意,同時向銀行貸款10萬元,貸款利率按年均8%計算,利息上浮20%,實際貸款利息為9.6%。貸款到期之後還清繼續貸出來。

李銳總共投入了20萬元,假設他經營能力屬於一般水平,資金一年週轉3次,企業的淨利潤為8%,此後每年產生的利潤繼續投入生意。

那麼到了2005年,收益總額=20萬*(1+8%)15次方=63.5萬元

貸款本息=10萬+10萬*9.6%*5=14.8萬元

扣除銀行本息之後,李銳的10萬資金變成了48萬元,此時李銳5年的投資收益已經遠遠超過了張明15年收益總和。

假設2005年的時候李銳又向銀行申請50萬元經營貸款繼續投入生意,每年貸一次,此時李銳擁有的總資金變為100萬左右,李銳做出這樣的投資安排:

在深圳南山區購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當時南山區的房子均價是8597元,房產總價86萬元,李銳首付三成26萬,貸款60萬15年,平均年利6%,等額本金還,本息還款總額91萬。另外70萬繼續投入生意。

那麼到了2016年,李銳的資產是這樣的:

生意經營收入=70萬*(1+8%)30次方=704萬元(注意,資金一年週轉3次)

經營貸款本息=50萬+50萬*9.6%*10=98萬元

房產價值(按2016年南山區6萬/平米計算)=100*6萬=600萬

李銳總收益=(704+600)-91萬(房貸本息)-98萬(經營貸款本息)=1115萬

這期間由於不確定因素的存在,總收益可能多於1115萬,也可能少於1115萬,所以我們折中取900萬。

也就是說李銳的資產從2000年時的10萬,通過貸款加槓桿之後,到了2016年達到了900萬,增值90倍。

通過兩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是存款變成了屌絲,而另外一個人通過貸款變成了千萬富翁,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

貸款與不貸款之間的差距

從這兩個例子當中,大家有沒有看出什麼奧妙?

們假設D代表貸款利率,S代表投資收益,T代表資金週轉率,R代表淨收益。

那麼R=S*T-D

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只要貸款投資項目的年化收益大於當年貸款利率,那麼貸款就不會虧。還有一個因素大家可能容易忽略的地方,那就是資金的週轉率。

資金週轉率代表的是現金流轉速度,資金流轉速度越快,那麼資金的利用率越高,資金的使用成本越低。

如果貸款的項目週期比較長,貸款相對來說是不是很划算的,但是像餐飲等資金週轉率比較高的行業,貸款就很划算。

當然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我之前貸過款,都還不上了,所以貸款是個壞事,所以今天在這我們也給大家一個建議。

貸款分為良性貸款和惡性貸款。

所謂良性貸款就是貸款是以產生收益為目的,比如用於投資房產,投資有前景的項目,這些投資可以產生現金流,帶來資產的增值。

而且貸款能在自己的承擔範圍之內,比如對於個人來說,每個月還款的額度最好不要超過家庭總收入的50%,對於企業來說,總的負債最好控制在80%之內。

所謂惡性貸款就是以單純享樂為目的進行的貸款,比如貸款買一些超出自己承受範圍的東西,貸款用於投資股票期貨等高風險的項目,貸款去吃喝玩樂賭博等等。

貸款與不貸款之間的差距

這些貸款不會產生收益,如果只是小額度的貸款還能承擔,但是一旦貸款超出了自己的償還範圍那麼就會失去控制。

因此,任何貸款都要有目的有規劃的進行,不能盲目的貸款,更不能盲目的拒絕貸款。如果貸款能帶來收益,改善生活,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