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頻、尿急、痛經、坐骨神經痛,不要漏診——骶髂關節紊亂

骶髂關節紊亂

尿頻、尿急、痛經、坐骨神經痛,不要漏診——骶髂關節紊亂

人體猶如一座結構複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關節結構複雜,肌肉韌帶發達,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

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屬於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不易造成移動、錯位。

尿頻、尿急、痛經、坐骨神經痛,不要漏診——骶髂關節紊亂

但是,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

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紊亂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復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骶髂關節紊亂症狀表現

坐骨神經痛

尿頻、尿急、痛經、坐骨神經痛,不要漏診——骶髂關節紊亂

患者常會突然發病、患側臀部及下肢脹痛麻木,以及沿坐骨神經走向的放射痛或"觸電感",並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勢,不能挺胸直腰。翻身起坐和改變體位時疼痛加劇。患肢呈半屈曲狀,主動或被動伸屈均明顯受限並劇烈疼痛,咳嗽或打噴嚏時患肢常有放射性疼痛。

慢性患者上述症狀略緩和,患者自覺下腰部隱痛乏力、患肢"短了一截"和痠軟、麻脹、怕冷等。患者站立時多以健肢負重,坐位時以健側臀部觸椅;仰臥伸直下肢時患肢常有牽扯痛或麻脹感,故患者喜屈曲患肢仰臥或向健側側臥。臨床常將此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盆腔臟器功能紊亂

尿頻、尿急、痛經、坐骨神經痛,不要漏診——骶髂關節紊亂

患側下腹部脹悶不適和深壓痛,肛門急脹感,排便習慣改變,便秘或排便次數增加,尿頻、尿急,甚至排尿困難,會陰部不適,陽痿,痛經等。

骶髂關節炎

患側骶髂關節壓痛和酸脹不適,患肢外側牽涉痛、麻木。腰骶部痠軟乏力,需經常更換坐姿或站立的重心。部分患者表現為骶尾部頑固性疼痛和觸痛。妊娠期和產後婦女,則可引起恥骨聯合處疼痛。

骶髂關節紊亂的診斷

問診

尿頻、尿急、痛經、坐骨神經痛,不要漏診——骶髂關節紊亂

有急慢性腰腿痛病史或外傷史,並具有程度不同的坐骨神經痛、盆腔臟器功能紊亂、骶髂關節炎症的一種或多種臨床表現和典型體徵者。

觸診

患側骶後上棘(或下棘)下緣位置較健側偏下或偏上。骶髂關節壓痛並可往同側下肢放射。慢性患者,只有關節局部的壓痛和患側腰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縮。

醫學影像

尿頻、尿急、痛經、坐骨神經痛,不要漏診——骶髂關節紊亂

在腰骶椎正位片上,可見患側骶髂關節密度增高或降低,兩側關節間隙寬窄不等。兩側髂後上棘不在同一水平上,前錯位者髂後上棘偏上,後錯位者髂後上棘偏下。在斜位片上,病側骶髂關節間突增寬,關節面凹凸之間排列紊亂。

骶髂關節前錯位復位手法

尿頻、尿急、痛經、坐骨神經痛,不要漏診——骶髂關節紊亂

首先,以患者感覺疼痛適宜的力度,放鬆骶髂關節周邊肌肉。然後,患者仰臥,兩下肢伸直。右手握患者右踝或小腿近端,左手扶按右膝。先屈曲右側髖、膝關節,內收外展5~7次,趁患者不備用力下壓,此時常可聞關節復位響聲或手下有關節復位感。

骶髂關節過伸復位法操作

同樣先進行肌肉組織放鬆,然後,患者俯臥,右手託患肢膝上部,左掌根壓左骶髂關節。先緩緩旋轉患肢5~7次。儘可能上提患者左側大腿過伸患肢,左手同時用力下壓骶髂關節,兩手成相反方向扳按,此時可聞關節復位響聲或手下有關節復位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