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都有過幾近亡國的經歷,屬秦國瀕臨亡國次數最多(1)

戰國時代,一個諸侯爭霸烽火連天不休的年代。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只有不斷富國強兵,不斷進行兼併對外擴張才能保證自己能夠一直屹立在歷史舞臺。在此期間,一個國家必然會面臨瀕臨滅亡的危險。戰國七雄都有過幾近被滅國然後又重新強大的經歷。


戰國七雄都有過幾近亡國的經歷,屬秦國瀕臨亡國次數最多(1)

讓我們來先說說趙國。大家都知道戰國後期趙國經過偉大的君主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後,騎兵戰鬥力天下無敵,連秦軍都要忌憚三分。長平之戰,兩大軍事強國的爭霸最終秦國勝出。後來,趙國都城邯鄲被圍,可以說,趙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在這關鍵時刻,信陵君和春申君率領魏楚聯軍及時趕到,把秦軍打敗,趙國這才免除了滅國的危險。
戰國七雄都有過幾近亡國的經歷,屬秦國瀕臨亡國次數最多(1)

其實在80年前的還有一場戰役,趙國名義上算是已經滅國了。戰國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國由於自己的魏武卒獨步天下經常目中無人,把周圍的國家打了個遍。公元前354年,大將龐涓率領大軍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可是,齊國表面上答應救援,可是實際上是想二者鬥得兩敗俱傷後再坐收漁利。就這樣兩年後,趙國都城邯鄲被攻破。齊王見時機成熟就派孫臏和田忌出兵,接著就是大家清楚的圍魏救趙之計,齊國在桂陵之戰中大敗魏軍,邯鄲也被趙國重新奪回來了。
戰國七雄都有過幾近亡國的經歷,屬秦國瀕臨亡國次數最多(1)

接下來就是韓國了。韓國作為一個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自然也免不了被滅國的危險。同樣,罪魁禍首還是魏國。當年魏惠王認為自己的實力足夠強大,於是就舉行逢澤會盟,列出天子儀仗準備稱王。可是就是韓國不給面子,沒有來參加會盟,這不是我找著捱打嗎?

果不其然,第二年魏軍就來到了韓國。韓國哪裡是魏武卒的對手?結果首戰就被魏軍打的大敗,韓國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出兵,可是還是向上次一樣準備坐收漁利。韓國知道齊國要援助後軍心大振,便與魏軍決戰。魏武卒是什麼概念?地表最強步兵(沒有之一),當年愣是把十倍於己的秦軍打的不敢出函谷關。結果韓軍五戰五敗,都城都被圍住了,再敗一次可真就滅國了。
戰國七雄都有過幾近亡國的經歷,屬秦國瀕臨亡國次數最多(1)

此時齊國看時機成熟,還是派孫臏與田忌出兵。魏惠王這下發火了,兩次都是你齊國壞我的好事,這次我要好好教訓你一下。所以,魏軍決定放棄攻打韓國,集中所有的10萬兵力與要與齊國決一死戰(這可了不得,當年5萬魏武卒就把秦國打的不敢出門,這下10之眾,齊國哪裡是對手?)。孫臏知道硬碰硬是不行的,於是就採用了“減灶計”來麻痺龐涓,後來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戰後,魏國失去霸主地位,齊國崛起成為中原霸主。韓國滅國的危機也得到了解除。
戰國七雄都有過幾近亡國的經歷,屬秦國瀕臨亡國次數最多(1)

韓國和趙國被滅國的戰爭拖垮了魏國,成就了齊國,此後中原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希羽小得:從今天的故事我們明白了許多道理。當一個人強大的時候,千萬不要仗著自己的實力到處欺負弱小,四處樹敵,這個是最沒有情商的事情。或許你強大時沒有人敢反對你,但是他們都記在心裡呢,等你什麼時候跌下神壇了,有你的好果子吃。還有一個道理,當你的實力還沒有達到足以抗衡一個人的時候,最好還是順著他,保住自己最要緊。就像工作時順著領導的喜好一樣,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不要像韓國一樣公然反對中原霸主魏國,這不是找著捱揍嗎?
戰國七雄都有過幾近亡國的經歷,屬秦國瀕臨亡國次數最多(1)

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章我們再講講齊國和燕國之間互相滅國的有趣故事。關於趙國和韓國幾近滅國的戰爭大家還知道哪些,可以在下面留言,也可以關注並私信我,大家一起研究研究,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