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血戰平壤,清軍爲何崩盤?

19世紀末,新生的日本帝國已經通過明治維新增強了自己的筋骨,迫不及待的開始了自己的擴張之路。日本人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自己封建時期就屢次侵略的朝鮮,然而此時朝鮮名義上的主人,宗主國是東亞第一大國——大清帝國,經過洋務運動改革的清軍看似已經掃清了鴉片戰爭時期的頹勢,它的海陸軍似乎能夠已經可以維持這個古老大國的尊嚴……

中日兩國在朝鮮的矛盾愈發凸顯,終於引發了甲午戰爭,然而戰爭一開始,清帝國的老邁和日本帝國的兇悍就展露無遺,海上的豐島海戰和陸上的成歡之戰清軍接連慘敗,被迫北撤,各路清軍聚集到朝鮮北方重鎮——平壤,1894年8月1日,中日雙方同時宣戰,中日第一場陸上大兵團會戰即將拉開序幕。

甲午中日血戰平壤,清軍為何崩盤?

此時平壤地區的清軍力量非常雄厚,由於各路清軍北撤,此時清軍駐紮在平壤的兵力有將近一萬五千人,騎兵,步兵,炮兵都有,工事堅固,火力強悍。在日軍到達前,清軍在各路險地修築工事,加強防衛,平壤城儼然已經變成一個超級堡壘!李鴻章的策略是“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目的是在平壤城下重創日軍後再圖反擊!而且,看起來,清軍是有這個能力的。

而日本為了攻打平壤這座堅城也是做了充足準備的,詳細偵查地形後,日軍司令——悍將山縣有朋決定分四路進擊平壤,分別是南,北,東北,西南四處,總兵力達到一萬六千餘人。然而,山縣有朋並不放心,因為彼時,清軍已經佔據平壤幾乎全部有利地形,加之朝鮮民眾組成的義軍四處襲擊,在抵達戰場前,日本士氣已經開始受損。

可遺憾的是,清軍的指揮部門採取的防禦措施過於消極,並沒有利用好這些優勢。

甲午中日血戰平壤,清軍為何崩盤?

9月13日,日軍四路大軍全部逼近平壤,而此時清軍內部的指揮部門竟然出了內訌!左寶貴準備慷慨奮戰,而葉志超則處處掣肘!竟然準備放棄平壤逃竄,左寶貴無奈,便派人監視葉志超。

9月15日,總攻開始,當天戰場主要有三處,主戰場是是玄武門外戰場,還一處是大同江南岸的船橋裡,一路是西南戰場。果然,日軍碰得頭破血流。其中在船橋裡,馬與昆的兩千清軍痛擊日軍大島義昌部的三千六百人,一日擊斃日軍一百四十人,傷敵兩百九十人。船橋裡之戰也成了甲午戰爭中清軍少見的勝仗。

而玄武門一帶則是主戰場,日軍以將近三倍的兵力攻擊清軍,卻被左寶貴打得頭破血流,最終日本憑藉重火力和人數優勢才勉強打進來,卻又被城內的清軍反擊,日軍被迫撤退,而在西南方向,雙方你來我往均無法突破,當天中午便處於對峙休戰狀態。

一日之內,日軍戰死189人,傷516人,但勉強打進了玄武門,而且當日左寶貴在玄武門戰場犧牲。可以說,此時清軍總體佔據優勢,一方面日軍受到重大殺傷,日軍後勤不足,士氣低落;另一方面,清軍補給充足,實力強悍,見戰局不利,日軍甚至已經有了撤退的打算。

甲午中日血戰平壤,清軍為何崩盤?

然而,此時左寶貴戰死,葉志超沒了後顧之憂,他被日軍嚇破了膽,竟然決定逃跑!他還派人到了日軍陣營,表示願意棄城逃跑。當夜8時,清軍決定撤退,而早已得知消息的日軍早已布了埋伏,四路追殺,當天夜裡,清軍在撤退途中死亡人數達1500人之多,還有近700人被俘。同時葉志超呢,一夜狂奔五百里逃回了國內,9月24日,清軍全部撤退到鴨綠江,日本完全佔領朝鮮。

平壤之戰將清王朝當時的情況展現地淋漓盡致:軍事方面,由於洋務運動的多年積蓄,清軍的戰力有了很大提升,在平壤戰役中一些將領的指揮能力,士兵的作戰素養,武器裝備的情況都比鴉片戰爭時期有了很大改進,所以守城戰打得有聲有色,給日軍造成重大傷亡,然而,清王朝整體的腐敗無能卻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這就導致清軍的硬實力無法發揮,清軍局部的優越表現根本無法挽救這個王朝整體的頹靡,而大清的覆滅,也為時不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