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常識-你猜古人王夫之是「唯心派」還是「唯物派」?

51.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

52.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大量的荒地得到開墾,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國君繳納賦稅。

53.公元前594年,魯國首先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按畝納稅。其他諸侯國也相繼進行稅制改革,這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國有向私有的轉化。

54.在春秋時期土地關係變革的基礎上,戰國時期,在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推動下,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活動。

55.商鞅變法規定“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56.土地兼併的實質是大地主與封建國家爭奪財源。其影響有:社會矛盾激化,導致農民起義;影響國家財政收入。

57.“重農抑商”的根本原因: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

58.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採用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其核心內容是主張重視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嚴格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59.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提出農業是本業,工商業是末業。

60.自給自足、落後閉塞的自然經濟是“閉關鎖國”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61.清政府試圖通過“閉關政策”,對內加強自身的統治,對外進行民族“自衛”。這種消極防禦手段,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

62.明清時期的閉關政策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經濟長期延續,從而助長了封建統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63.“重農抑商”政策保障了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封建社會晚期破壞正常的商業經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和經濟發展,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造成中國的落後。

64.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的局面,是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階級關係劇烈變化,奴隸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

65.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針對當時社會動盪的現實,孔子希望恢復社會秩序,於是他提出“克己復禮”,希望人們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慾望,恢復社會秩序。

66.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著名主張。孔子的私學打破了受教育對象的地域、族類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有力地推動了春秋以來的學術下移。

67.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並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

68.孟子主張“性善”,主張通過修養和擴充,達到堯舜的境界;荀子主張“性惡”,但又認為通過後天的學習和改造後,人仍然可以成為堯舜。二者在最終目標上殊途同歸。

69.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是其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70.韓非子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

71.“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複雜的政治鬥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

72.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幷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73.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74.董仲舒大一統主張充滿唯心色彩,但大一統確實是中國發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國統一的需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扼殺不同學術流派的做法不可取,應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的爭鳴。

75.“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純屬唯心主義。但其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卻是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的。

76.三綱充滿封建意識,應當拋棄。五常推崇仁義禮智信,拋棄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弘揚。

77.北宋時,儒家學者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78.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後(確立於明朝)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79.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陸王心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

80.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克服私慾,回覆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81.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都是以儒家綱常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欲求;都強調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民族性格產生了積極影響。

82.李贄的思想具有鮮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戰鬥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83.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後反專制鬥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84.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捨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85.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86.明末清初三大進步思想家的反對君主專制、倡導經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對近代民主思想產生了一定影響。

87.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的主要特點:反傳統、反教條;反君主專制;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88.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中國和歐洲的作用和地位大不一樣,這給我們一個深刻啟示:科技發揮的效益和作用取決於社會環境。

89.造紙術使紙張很快代替了歐洲中世紀長期使用的書寫材料羊皮紙和小牛皮紙,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90.火藥推動了歐洲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使封建統治階級日益衰落,還促進了歐洲採礦業和金屬製造業的發展。

91.指南針的使用,為西歐人開闢新航路提供了有力的條件,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92.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

93.中國古代數學、天文、曆法、農學等科技門類的發展,與農業文明息息相關;中國古代醫藥學相當發達,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生態度。

94.中國古代科技是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之上的,科技一旦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同時,為鞏固大一統封建專制統治,古代統治者重視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的教化,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學教育的成分,使中國古代失去了研究自然科學的條件。

95.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我國古代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不能說其作用不大,只能說明任何重大科技發明創造,只有在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時候,才能發揮改造社會的巨大作用。

96.明清時期我國科技繼續發展,而西方文藝復興後科技也在迅速發展。我國明清時期的科技屬於傳統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中國明清時期的科技屬於古典的應用科技,而西方的屬於實驗科學。

97.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從科技內容上看,應用性強,而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從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驗。從科技使用上看,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經濟,缺乏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意識。從科技分佈上看,主要集中在與農業息息相關的農學、天文曆法以及醫學等方面。

98.《詩經》具有現實主義的特徵;屈原的《離騷》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抒發了愛國主義情懷。

99.漢賦以華麗的辭藻、誇張的手法,描繪了兩漢“大一統”局面形成後的恢弘氣勢。

100.詩歌的繁榮反映了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的盛世景象,也體現了科舉制度的發展,促進了詩歌創作繁榮的鮮明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