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的签订,其实大家对李鸿章的误解太深了

上一篇我给大家说了下甲午战争时期各个列强的想法与战争的结果,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下当时中国清政府的想法及当时的情况。

马关条约的签订,其实大家对李鸿章的误解太深了

清政府的实权人物慈禧太后、恭亲王等都主张谈和,包括当时的李鸿章也是坚决主张“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李鸿章一直致力于英、俄、法、德、美等国家从中调停,以求达到求和的目的。如果从朝鲜战争开始,清政府能够认清形势,坚定的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打败日本的进攻。而李鸿章过于老练,他一直希望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来遏制日本,最终达到中日之间的军事对峙,他的用心其实是好的。他是寄希望于洋人,放松了自己的军事努力,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结果是既延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马关条约的签订,其实大家对李鸿章的误解太深了

李鸿章首先是寄希望于英国,因为英国在中国的利益是最大的,但是他没有想到英国其实于日本进行了背后交易,英国支持日本发动战争,甚至对于日本打沉了英国的商船事件都保持沉默不语。李鸿章看到英国不会帮助中国,又寄希望于俄国,而俄国不希望因为中国于日本闹翻,最后李鸿章的算盘是打错了。最后没办法的情况下于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其实大家对李鸿章的误解太深了

其实李鸿章是伊藤博文的偶像,年轻时期的伊藤博文在中国维新时期到访过中国,他对这位清政府倡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实业,派遣留学生,最具世界眼光的重要人物甚是敬仰,但时隔不久,这位后辈小生同昔日的偶像再见面,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伊藤博文的态度十分强硬,说,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也就是说你只有答应不答应的权利。不答应的话,我日本将会发兵,深入中国腹地。李鸿章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和伊藤博文谈判的。所以说,弱国无外交,国运如此,大清国力弱到了极点,在这个过程中,李鸿章被推到了这个位置,非常的无奈。李鸿章全程谈判无任何的筹码,其实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虽然不愿意签,但确是不得不签下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其实大家对李鸿章的误解太深了

其实在条约内容方面,日本原先要求的赔款金额是三亿,李鸿章在回旅馆的途中被一个日本愤青给打了一枪,这些愤青认为,不需要跟清政府谈,我们大日本帝国可以占领北京,拿下整个中国。其实这个愤青不知道,当时的日本国库已经空空如也了。如果李鸿章一气之下回国不谈了,中国这么大,拖也能拖垮日本,几十年后的日本都没有打下中国,别说当时羽翼未丰的时候了。

马关条约的签订,其实大家对李鸿章的误解太深了

所以李鸿章的这次遇刺,日本政府非常的尴尬,所以,为了表示安慰,日本政府决定,赔款金额减少一亿。李鸿章当时就说,那就再给我两枪吧,我值了,反正已经七十多岁了,能为国做这么大的事,死而无憾啊。日本方面肯定不同意,最后只减少了一亿。

马关条约的签订,其实大家对李鸿章的误解太深了

所以说,李鸿章被后世称为卖国贼,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应该站在当时的角度看。李鸿章其实也是做了很大努力的,但是确实很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